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篇 理論 1· 12· 2 緣起法面面觀

  1.12.2緣起法面面觀

  我們可以用七個角度來探討緣起法:如因緣鏈、幾世幾重因果等等,這裏只討論其中幾種:

  1.叁世二十行相(見圖1-4)

  a)這個模式中共有二十個要項,五個是過去因:無明、行、愛、取、有。

  c)五個是現在因:愛、取、有、無明、行。

  d)五個是未來果:識、名色、六入、觸、受。

  注:(見圖1-4)

  a)五個過去因決定了我們現在的存在(有)。因爲我們沒有體證出世間的智慧,所以無明(1)是所有結果的根本原因。透過無明生活在世間,我們造作善惡業稱爲行(2),例如,如果我們修奢摩他而成就禅定,我們仍然是在世間造作行(即使是造善業),行的結果導致愛(8)。

  愛越來越強時就變成了取(9):我們想要某種東西的時候還是愛,但我們擁有它時,就變成了取。取導致有(10)。共有兩種有:業有——有(生命)的活動過程(過去世)和生有——結生的過程。業有是善或惡可以決定未來的好壞,生有是新生命展現命運的過程。生有的好壞是取決于業有的善惡的。

  

  每一組由五個環所組成的單位都是:前一組緣起後一組,而後面這一組又緣起下組。

  有是指造業,因爲不管任何形式的有,我們都是在生死輪回之中,實相的法則就是緣起法,也就是造業就有業報——而且沒有人能逃過或改變這個結果。這是最公平的法則。

  b)從過去因生五個現在果,而現在果是擁有其生命形成的特質;如人有人的特質等等。

  c)五個現在因。第五個現在果(受)導致第一個現在因(愛),由愛而取、有然後無明、行(8,9,10,1,2,)這個有是後有,決定了新的生命。因爲這個有,並沒有體證四聖谛又導致無明。無明又造作(善、惡)業,又變成行了。

  這一組的行,是當你要造作善惡業行爲的時候稱爲行。

  這一組的有,意思是指業已經造作了。

  d)五個未來果。行緣識。後面四個是現在世的身心,加上這五個未來果共有二十個因果關系,這二十個因果關系就像一個輪子一樣,沒有開端也沒有盡頭。但佛陀卻知道主要的因(根源)是無明。

  圖1-5十二緣起(有輪)

  

  2.叁連結(見圖1-6)

  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將十二緣起視爲叁連結:

  a)惑(煩惱)的結。

  b)業的結。

  c)果(苦)的結。

  a)惑的結是指:

  無明(1)

  愛(8)

  取(9)

  b)業的結是指:

  有(10)

  行(2)

  c)果的結是指:

  識(3)

  名色(4)

  六入(5)

  觸(6)

  受(7)

  圖1-6叁連結;圓圈

  

  3.二輪根(圖1-4,1-5)

  如果要了解緣起法,必須知道造業的兩個根源:無明和愛。無明是愛的因,而愛也是無明的因,無明是過去因,愛是現在因,但終究他們是相互爲因的——而這個圓圈不管從那裏開始走都可以。

  

  第一個環——無明(根源)引導至受(第七個環)然後由受導致愛(第八個環——根源),然後至(9)取,至(10)有,至(11)生和(12)老死。邪見的人認爲無因果、無善惡、無輪回。這就爲什麼佛陀顯示無明是根源就是爲了要證明有因果的存在。現在果是(3)識,導致(4)名色(5)六入(6)觸(7)受。這些環(3-7)現在果是由過去世的無明(根源)和行(1和2)而來的。只要一個人有無明存在就會産生苦果。

  愛(8)是緣受(7)而生的,而受又導致取(9)和有(10),然後又轉回無明(1)和行(2),這五項(8,9,10,1,2,)是現在因,而且都是無明(1)的結果。而無明(1)和行(2)的結果又重複3-7(現在果)。

  由(8)愛而至8,9,10,1,2,又演變成現在因,而因此整個圓圈不停地轉,每轉一次就是一次出生(11),而3-7的過程又開始而最後導致(12)老死。

  了解了愛的結果(輪回),那些妄執諸法是常,不會生滅變異,或者貪欲心很重的人(淫欲心很強的人),應該觀照身心最後將導致老死。在生死輪回中,我們不斷地在叁界裏出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或叁十一有),想要脫離生死輪回的話,我們必須根據《大念處經》中的原則來修學四念處,四念處是叁十七道品中的第一要目——而且引導體證四聖谛。

  

  

✿ 继续阅读 ▪ 第二篇 實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