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篇 理論 1· 1· 1· 2 討論

  1.1.1.2討論

  可以將佛法定義成兩方面:

  1)自然界的真實狀態,和

  2)佛陀的教法

  

  1)自然界的真實狀態

  佛說「Sabbha dhamma anatta」意即「一切法(事物)無我」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宇宙中的四種實相——心王、心所、色法、涅槃都有共同的一個特性:他們都是無我的。

  這四法是自然界的真實狀態(sabhava dhamma)——亦即無我、非男、非女、無上帝等。「sabhava」(實體),在這句話中專指無我、無男、無女等。無我是叁法印(無常、苦、無我)之中,唯一可以適用于這四個實相。因爲涅槃是出世間法:是常、樂、但無我的,而心王-心所-色法是世間法:是無常、苦、無我。

  a)每個人都具足四法中的叁法(心王-心所-色法)。或者可以將這四法摘要成心和身(名和色)。或者將他們細分的五個部分,稱爲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叁法(心王-心所-色法)將我們束縛于生死輪回——不斷地生、老、病、死之中。這叁法(心王-心所-色法)由因緣而生,而且彼此互爲因緣(如:有身無心不能活動,有心無身不能作用)。而且身心在一生當中不斷地迅速生滅,不管我們察覺與否,每一剎那,身心都不斷地生滅變化,這是世間法,而這個體性的推動者並非上帝、梵天或其它神秘力量的介入。

  五蘊或身心是苦(苦谛)(「sacca」是「真谛」之意。因此「dukkha sacca」是苦谛——第一聖谛)。五蘊是真正的苦谛,是苦因的果,苦因是渴愛,如第二聖谛,苦集聖谛所述。身心真正的創造者是煩惱,煩惱是渴愛,或者對修行而言,煩惱即是貪、瞋、癡。也唯有煩惱才能創造身心。身心(五蘊)即是我們一般認爲的男、女,或此人、彼人,或這個國籍的人那個國籍的人。這個因(煩惱)和果(五蘊)都有叁個特質——無常、苦、無我,這是自然的法則,沒有任何一個有情是例外的。

  b)涅槃也是實相,但它不屬于五蘊——亦即不屬于「世間」(佛陀說:對衆生而言「世間」即是五蘊,因爲我們都是透過五蘊來經曆每一件事物。這個「世間」可以稱爲「蘊界」或「身心世間」。)涅槃爲道剎那所緣,道剎那可以斷煩惱而滅苦——道剎那生起于十六階智中的第十四階智——且果心會隨之而來(第十五階智)。涅槃稱爲出世間法,因爲涅槃可以斷除煩惱而滅苦。涅槃是常與樂,但它不是男或女——無我。

  這是真正的佛法。悉達多太子憑著自己的努力發現了這個智慧——也就是四聖谛。沒有人教他,因此他被稱爲「大阿羅漢——無上正等正覺」(「悟不由他的覺者」)。

  2)佛陀的教法

  這是佛法的第二種定義方式。佛陀的教法,視個人根機的不同,會産生叁種不同的利益:

  a)對現世有功德利益。

  b)對來世有功德利益。

  c)究竟的善法益,或稱爲涅槃,能滅苦。

  a)的例子,如經典談到不要生氣,佛陀教我們不要瞋恨。佛陀說「不要傷害你的心」。因爲瞋恨只會傷害你自己而不是別人。

  b)的例子,如有關持戒律或修習禅定的教法。

  c)佛陀教授達到涅槃的方法——涅槃的樂不再變苦,不像世間的樂是苦樂參半的。

  這裏我們只談涅槃可以滅苦,真正的苦是五蘊或身心(名色)。最後五蘊完全滅盡時,才能完全達到涅槃(般涅槃)。如佛陀和佛陀當時的徹悟者阿羅漢自己都不會再出生而産生痛苦了。

  那麼,什麼是佛陀所教導滅苦的方法呢?

  他所教的是八正道中的戒、定、慧(清楚認知)。

  爲什麼是八正道中的戒、定、慧呢?

  因爲八正道中的戒、定、慧是中道法,而中道是成就四聖谛所必需具備的。

  八正道稱爲中道並且是「唯一的道路」可以到達四聖谛而滅苦。

  中道意即避免欲樂和苦行兩種極端的行爲,這是佛陀從當時婆羅門教的修行者當中所發現的。這些婆羅門的修行者認爲:自我苦行可以去除貪愛而自我放縱可以去除瞋恨,中道也有避免貪瞋的意思。

  體證四聖谛有什麼利益

  

  這個利益就是滅苦。苦滅于以涅槃爲所緣的道剎那,而道剎那生起時,能斷除殘余的煩惱而滅苦(第四道果)。涅槃是非常快樂的,因爲不再生死輪回。

  你說的非常快樂是什麼意思呢?

  這種快樂是永遠不再變苦的樂,不同于世俗之樂,因此佛陀說「涅槃是非常快樂的」。

  怎麼會生起快樂呢?

  因爲涅槃不屬于五蘊,五蘊是真正的苦(苦谛)。如果你沒有五蘊就不會再受苦——諸如老、病、死、哀傷、憂戚等等。這就是爲什麼涅槃是快樂的,它不像世俗之樂是苦樂參半的,涅槃是佛法中最高的善法。

  由戒、定、慧組成八正道。而戒、定、慧那一樣先呢?我們是要先持戒清淨了,然後才能體證定和慧嗎?

  八正道當中的戒、定、慧是一起修的而不是一次修一樣。就像一顆藥丸有叁種成分:我們是一次吞下去的。定的修持是平靜、喜悅的——尤其是達到專注(深定)的人,定是非常快樂的,那麼爲什麼我們說唯有涅槃是樂呢?

  雖然修定是善法,定能降伏煩惱(蓋),但定只是暫時的平靜,只有五蓋被壓製住時,才能維持定的狀態,而且快樂的程度是取決于禅定的深淺。

  但這種禅定的樂受仍在苦樂輪回之中。

  禅定的修行在佛陀之前早就存在了。佛陀修習禅定直到他成就最高的(第八次第)定。但他發現這種定不能斷除潛伏的煩惱。後來他發現八正道而體證四聖谛——也因此悟道了。然後他說「這是我的最後一生」。因此悟道(涅槃)能斷除煩惱而滅苦——不再輪回——所以我們說唯有涅槃是樂。

  世界上所有的哲學,只有佛法談到滅苦的智慧。我們怎麼證明這一點?好好地遵循八正道就可以斷除苦的因——煩惱。而煩惱唯有用智慧才能斷除。

  修行成就可以增長智慧,而這種智慧(內觀或實相般若)可以斷除煩惱,只有佛法可以完全斷除煩惱——意即達到涅槃。這證明修學八正道可以增長智慧。

  最後這些問題是有關于涅槃的重要問題:

  a)什麼是涅槃?

  b)何處是涅槃?

  c)你如何見到涅槃?

  (意即,如果你相信涅槃存在的話。)

  這些都是很好的問題,因爲所有佛教徒都想滅苦,而要滅苦就要證得涅槃。我們將簡短地回答這些問題,但如果你修行成就時,你就會更清楚了。

  a)什麼是涅槃?

  涅槃是短暫的道剎那的所緣。涅槃是實相,或者自然事物的真實狀態。道剎那以涅槃爲所緣能斷除煩惱而滅苦。苦是「我」(身心)。如果沒有「我」(身心)就沒有諸如老、病、死等等的苦——因爲涅槃的狀態是沒有五蘊的。五蘊是真正的苦(苦谛)。

  我們每一個人都由五蘊組成:色、受、想、行、識。或者更簡單說,五蘊是身(色法)和心(心法)。(五蘊的後四項是心法)。五蘊是苦的真理(苦谛,或第一聖谛)。苦谛是一直存在著,但我們通常都體會不到。這是由于煩惱(渴愛),而這個煩惱創造了我們。創造我們的煩惱跟我們相處很長一段時間了——除非我們對它做一番改變。

  b)何處是涅槃?

  涅槃不是一個地方;它不是任何地方。沒有人,甚至有超能力的人也沒辦法回答涅槃在那裏。涅槃不在天堂;涅槃就像風:只能由它的作用來認知它的存在。涅槃是非常殊勝的道剎那的所緣,涅槃是這種道剎那心的所緣。

  凡夫沈浸于煩惱之中,但如果他修毘婆奢那而啓發實相般若時,他的心就轉成清淨了。這就稱爲道剎那和道果。這兩者皆以涅槃爲所緣(十六階智中的第十四階智和第十五階智)。

  涅槃不是心,它只是心的所緣。當實相般若很強的時候,心就可以轉凡成聖。這種轉變稱爲道剎那。道剎那後面緊跟著是道果。兩者皆以涅槃爲所緣。當苦的因滅時,苦(果)就在那一道被殊勝的道剎那所滅。悟道的四個道是:入流果,一來果,不還果和圓覺或圓滿者(阿羅漢果)。有十種束縛障礙了我們悟道:

  1.我見。

  2.懷疑佛陀的教法。

  3.執著儀式和典禮(戒禁取見)。

  (這是指相信任何儀式,諸如:點香或任何慣例的行爲或禮拜,可以導致涅槃的任何信仰)。

  4.欲貪。

  5.瞋恨。

  6.色貪。

  7.無色貪。

  (色界是仍然有色身存在的地方。無色界是只有心存在的地方,所以6和7兩項都是關于貪求天界的存在欲)。

  8.慢。

  9.掉舉。

  10.無明。

  因此,在第一道,入流果的道剎那滅除前叁項束縛;第二道,一來果的道剎那減弱了第四、第五項束縛;第叁道,不還果的道剎那斷除第四、第五項束縛;而第四道,阿羅漢的道剎那斷除了殘余的五項束縛。

  c)你如何見到涅槃?

  想要見到涅槃,必須以正確的方法修四念處。正確地修行四念處是導致悟道唯一的道路。佛說:「比丘們!這條路(詳見《大念處經》,長部第二十二經)是令凡夫導致清淨,唯一的道路。」

  四念處是叁十七道品的最初基礎。而誠如佛陀修過的,叁十七道品可以引導體證四聖谛。當心完全淨除煩惱的時候,你是自知的——不需要別人告訴你——因爲涅槃是實相,是由你自知的。誠如比丘所誦的偈子中:「每個人由他自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