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培養愛心 更好的捕蛇方法

  更好的捕蛇方法

     在《了知捕蛇的更好方法經》(Sutra on knowing the better way to catch a snake)中,佛陀給我們指出了不陷于名相概念而清晰地見到實相的方法。在遇到這部《蛇經》之前,我已經研究了很多年的《金剛經》,我很高興地發現佛陀提出的筏喻和"一默如雷"的表述在這部早期的經典中都能找到它們的淵源。

  根據《蛇經》所說,我們學習佛法時必須小心。因爲如果我們對佛法理解有錯誤,我們就有可能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佛陀說,領會佛法就像捕蛇。如果你抓住蛇身,它會轉過頭來咬你。但是如果你懂得怎樣去捉它,用叉子叉住它的頭的下部,它就無法傷人了。"如果你不是全心全意地聽法,你就可能對法産生錯誤理解,這種錯誤理解給你和他人帶來的弊端要大于好處。在學習佛法方面,你要小心謹慎。"

  佛陀還說:"有些人學經不是爲了解脫,而是爲了滿足好奇心或者在辯論時贏得勝利。以這種動機來學法,他們會失掉教義的真正精神。他們可能會遭受艱難困苦,忍受無益的折磨,而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諸比丘,這樣學法的人就像一個人想捉野地裏的毒蛇,他伸出手時,蛇可能會咬他的手、腿或身體的其它部位,這樣的捉蛇徒勞無益,只會帶來痛苦。""諸比丘,錯誤地理解我的教法,情形是一樣的。如果你修法不正確,那麼你可能會把佛法理解成它的反面意思。但是如果你有智慧而不盲目地修行,那麼你將能夠領會教義的字面意思和它的精神實,從而能夠正確地解釋它。不要只爲了炫耀或同他人辯論而修行。修行是爲了獲得解脫,如果你這樣做了,你就會少些痛苦,少些疲勞。"

  "諸比丘,一個有智慧的學法者就像一個人用叉子捕蛇。當他在野地裏看到一條毒蛇時,他用叉子叉住蛇頭下部,用手捏住蛇頸,即使蛇纏住此人的手、腿或身體的其它部位,也咬不著它。這是捕蛇的較好方法,不會導致痛苦或疲憊。"當我們深入地研讀這部早期的佛教經典時,可以看到後期大乘經裏爲我們提供的很多方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裏有一句話,幾乎字字源自此經:"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即使是真正的佛法,最後你仍然要放手,更不要死死抓住它。在叁藏(Tripitaka)中,處處可見誤解佛陀言教的例子。一次,在去毗舍離(Vaisali)附近的一個精舍之前,佛陀開示了關于色身無常不淨和無我的教法。一些比丘誤會了他的意思,說:"此生不值得活。一切都是不淨因而必須舍棄。"後來,在佛陀離開此地前往精舍,他們中的有些人就在佛陀講法的那個寺廟裏自殺了。

  比丘們誤會佛陀的話怎麼會至于這種程度呢?他們怎麼會認爲自殺是佛陀教言的真正意思呢?事實上,今天仍有人這樣思考問題。佛陀教導我們說世間是苦,于是他們便認爲,爲了中止痛苦,就必須中止生命。看,誤解佛陀的教言也很容易。耶摩迦(Yamaka)比丘一直在宣講這個觀點,直到有一天舍利弗發現了這件事、爲他作了正確的解釋爲止。

  在《了知捕蛇的更好方法經》中,有位名叫阿栗叉(Arittha)的比丘說,佛陀教導我們,感官享受不是修行的障礙。他的同修們試圖勸阻他這樣說,但是他繼續堅持這一觀點。聽說這件事之後,佛陀把阿栗叉(Arittha)叫來,當著很多比丘的面,問:"阿栗叉(Arittha) ,你說我教導你們感官享受不是修道的障礙,這是真的嗎?"阿栗叉(Arittha)回答道:"是的,世尊,我確信,根據您的教言的精神,感官享受不是修道的障礙。"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這一段,也作了一些研究。當你讀任何一部經的時候,你都應當時時想到這部經的背景,以及佛陀的整個教導,這樣你才能夠領悟到真正發生的事情。我發現阿栗叉(Arittha)是個有智慧的比丘,富于人格魅力,他曾經聽佛陀講過苦行的事,佛陀把他六年苦行的經曆講給大家聽。佛陀總結說,苦行是無益的 爲了開悟,你必須照顧好自己的色身 所以他接受了乳糜和優樓頻螺(Uruvela)村民供養的其它食品。

  佛陀是一個快樂的人,他很有能力欣賞一個優美的清晨或一杯澄清的水。一次,他與阿難站在靈鹫峰上,指著下面的稻田,說:"阿難,稻子熟了的時候,這些稻田多美啊。我們把出家人的長袍設計成這種圖案吧!"另外還有一次,路過毗舍離城時,佛陀說:"阿難,毗舍離多美啊!"又有一次,摩诃男(Mahanama)國王請佛陀和他的比丘們吃飯時,佛陀作了如下評論,"摩诃男(Mahanama)供養了我們最好的齋飯。"可見佛陀對飯食的質量有清醒的認識。

  我曾遇見某些出家人不敢講他們吃的東西味道很好。一次在泰國,有人供養我香美的大米和芒果。我很喜歡吃,于是告訴主人:"好香啊!"我注意到泰國出家人沒有人這樣說,但是我認爲,只要你認識到事物無常的本性,享受你周圍或內在的事物是沒有什麼妨害的。你渴了的時候,享受一杯水又有沒什麼錯?事實上,爲了能夠真正地品味它,你必須安住于當下。

  一朵花凋謝時,我們不會哭。我們已知道它是無常的。如果我們練習對無常的本性保持覺照,我們就可以少受些痛苦,多享受些生活。如果我們知道事物是無常的,我們當下就會珍惜它們。我們知道我們所熱愛的人具有無常性,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盡最大努力使他們活得幸福。無常不是消極的。一些佛教徒以爲我們不應該喜歡任何東西,因爲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他們認爲解脫就是擺脫一切,因而不應該喜歡任何東西。但是,當我們把鮮花供養給佛陀的時候,我相信佛陀看到了花的美麗並且深深地欣賞它們。看來阿栗叉(Arittha)沒有能夠將享受身心的良好狀態和沈溺于感官欲樂區別開來。

  在《維摩诘經》中,維摩诘居士的沈默被文殊師利菩薩譽爲"一默如雷",回響遼遠深廣,具有解粘去縛、帶來解脫的大力量。它就像獅子吼,宣告了"一切正法尚須放舍,何況非正法。"如果我們想理解《了知更好的捕蛇方法經》,我們就需要這種精神。在這部《蛇經》裏,佛陀也告訴我們,法是渡我們過河到彼岸的筏。但是我們過河以後,如果還把筏扛在肩上,那就太愚蠢了。"筏不是岸。"下面這些話就是佛陀說的:"諸比丘,我屢次告訴過你們,掌握時機,放下筏子,是很重要的,不要無謂地死死抓住它。當一條山澗漲水,變成了一條挾帶殘骸死枝的湍急的洪流時,想過河的男女都會考慮,怎樣才是渡過這條洪流的最安全的方法?掂量形勢,她也許會決定把樹枝和草綁在一起,編成一個筏子,然後用它渡到彼岸去。但是,到了彼岸以後,她想,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編成這只筏子,它是一項值得珍視的財産,我要隨身帶著它繼續我的行程。如果她在陸地上還扛著筏子或用頭頂著它往前走,諸比丘,你們認爲這種做法明智嗎?"比丘們回答說:"不,世尊。"佛陀說:"那她該怎樣做才更明智呢?也許她可以這樣想,筏子幫助我安全地渡過了河,現在我要把它撂在河邊,好讓其他人用它渡河。這樣做不是更聰明嗎?"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佛陀教導大家說:"我已經多次給你們講過關于筏子的比喻,以提醒你們放舍一切對正法的執著是極其必需的,更不用說非正法了。"佛教禅定的一個首要方面就是"舍摩他"(samatha ,止和定),另一方面就是"毗婆舍那"(Vipasyana ,觀,深入地觀察)。早期佛教有一個分支,它就是因" Vipassana"(與梵文相對應的巴利文是"Vipasyana")而聞名。如果我們研究大乘佛教,我們將會看到毗婆舍那(Vipasyana),即深入地觀察,是大乘佛教的核心。佛陀曾教給菩薩們很多具體的修行方法,以幫助他們不僅爲自己、而且爲一切衆生獲得覺悟,從而過到生命的圓滿。

  當我們研讀佛陀早期的這部教典《了知捕蛇的更好方法經》時,可以看出它是大乘佛教教義的一個極好的入門書。它的開放的態度、不執著于知見和幽默的風格就是引導人們進入大乘佛教的王國的一個很好的法門,它幫助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大乘佛教的一切思想和實踐的種子,早已存在于佛陀的早期言教中了。

  

  

✿ 继续阅读 ▪ 培養愛心 衛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