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出現
在佛陀的一生中,他的大多數講法是針對出家人的,但他也給王公大臣、農夫、清潔工和其他很多在家男女說法。很多經典是用來指導在家修行的,像《郁伽長者所問經》(Uqradatta)和《維摩诘所說經》(Vimalakiri Sutras)。給孤獨(Anathapindika)是佛和僧團的大護法,當他聽到"空"和"無我"的教義時,他深刻地領悟了其中的含義。他請尊者阿難陀(Ananda)告訴佛說,在家人也有能力學習和實踐這些妙法。
但是在佛陀過世之後的幾個世紀裏,修行成了出家人的專利,在家人僅限于供養出家衆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等。到公元前一世紀,佛教修行已經被寺院所獨斷,于是一場恢複佛教原貌的行動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郁伽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産生的。
《郁伽經》提出了叁個問題:出家人怎樣修行?在家菩薩怎樣修行?在家菩薩怎樣修得和出家人一樣好?在這部經中,聽完佛陀開示之後,五百名在家人發心要出家;而另外兩百人在佛陀講法期間已經開悟了,他們沒有出家。尊者阿難陀問郁伽長者:"你爲什麼不像我們一樣出家?"郁伽長者回答說:"我不需要出家,在家可以修得一樣好。"
這個觀點在《維摩诘所說經》中達到了頂點。維摩诘是一位在家居士,他比佛的所有弟子和隨從佛的天上諸大菩薩都修得好。他假裝生病了,佛遣尊者舍利弗(Shariputra)去看望他,舍利弗說:"世尊,他辯才無礙、聰明多智,請您派其他人去吧!"接著佛又派了多位比丘或菩薩,但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最後文殊師利菩薩接受了這個任務。在探訪過程中,維摩诘一再顯示出他的見地比文殊師利和所有其他菩薩都要深刻。在大乘佛教的發展過程中,維摩诘的出現是很自然的。這部經對寺院製度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它試圖使寺院對外開放,使出家人以一種更開放、更積極參與的方式爲社會全體修行,而不僅僅是爲了他們自己。
《維摩诘經》是極其成功的,所以後來出現了它的續集 一部經是關于維摩诘之子的,一部經是關于維摩诘之女的,甚至還有一部經是關于一位曾經當過妓女的婦女的教言。這些經所要說明的意思就是:任何一個徹悟了的人都可以講經說法。即使是一位妓女,學法修行之後,也照樣可以作爲人天師表。在這些經中,大乘在家菩薩的理想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發揮。在《維摩诘經》中,我們看到,跟爲衆生的利益而修行的諸菩薩相比,就連舍利弗和目犍連這樣赫赫有名的比丘也只是小學生而已。
在早期的《般若波羅蜜經》( Prajnaparamita Sutras)中,有很多章句譴責了比丘們只爲自已修行的態度。在《小品般若經》(Astasahashrika Prajnaparamita Sutra)中,我們看到:當王後與國王以外的人私通生了個孩子,那麼這個孩子不能說是純正的王室血統。除非你擁有覺悟的頭腦和作爲一個菩薩爲一切衆生而修行的心靈,否則你就不是真正的佛子。如果你只是爲自我的解脫而修行,那麼你不是真正的佛子。
如果出家人沒有開闊的心胸,不能接受菩薩的理想、爲衆生而修行的話,他們就"不是真正的佛子。"在《郁伽經》、《維摩诘經》和早期的《般若波羅蜜經》中,大乘佛教的思想是豐富而深刻的,但是這些經典的語氣卻帶有攻擊性。這大概是因爲在當時要引起寺院組織的注意太困難了,所以不得不采取一種對立的態度。但到了《妙法蓮華經》(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時期,大乘佛教已經成爲了一種包括學校、寺院和牢固基礎的社會組織一種由出家人和在家人一起密切合作的新型的佛教團體。所以《蓮華經》使用了一種調和的語氣。在《維摩诘經》中,舍利弗是微不足道,但在《蓮華經》中,佛陀對舍利弗和他的所有弟子都顯示了極大的慈愛和關懷。因此《蓮華經》是大乘佛教的基礎,它的包容色彩向傳統佛教組織伸出了友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