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四十一講 業的分類(依作用、成熟順序分)▪P3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殺害自己親生的母親。

  第二是弑父,殺害親生的父親。

  第叁弑阿拉漢,殺害一位漏盡的聖者。

  第四惡心出佛身血,就是使活著的佛陀身上流血,這個惟有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才有可能,而且在我們佛陀的一生只有一個人才做了這樣的惡業、這樣的極重的不善業,即疊瓦達答(提婆達多)。

  第五是分裂僧團。分裂僧團就是提出了十八種邪法或者邪律,或者非法非律來混淆佛陀的正法律。然後,他在僧中再做羯磨,使僧團分爲兩派,這種稱爲分裂僧團。而且在做甘馬(羯磨)的時候,他必須得統一戒當中,提出了這十八種非法非律的其中一種,或者若幹種而使僧團變成鬥爭,最後完全不和,不再共誦戒,不再共做甘馬,這個稱爲分裂僧團。這個在佛教曆史上也只有一次,就是疊瓦達答那個時候。即使後來到了來第二次結集那個時候,也不稱爲分裂僧團,只是部派的分裂而已。

  第六種是否定輪回或者業報的頑固邪見。前面的五種是稱爲忤逆罪,或者五重罪,或者五無間罪。而後面這一種稱爲定邪見,定邪見就是頑固的邪見。這裏的邪見必須得要具有幾種條件:第一就是這種邪見屬于斷滅見。斷滅見包括叁類,我們昨天晚上剛講到的:第一無因見ahetuka di

  hi,第二無作用見akiriya di

  hi,第叁虛無見natthika di

  hi。也就是我們所說到的,如果一個人否定因果,撥無因果,一個人否定叁世輪回,這是屬于邪見。而這種邪見惟有頑固到他在臨終的時候都不願放棄。因爲一個人臨終的時候,有時候他會看到一些影像,看到一些景象,那時有時候他會怕。但是這一種頑固的邪見,他即使到臨終的時候看到他即將死亡之相,他都不願意放棄這種邪見,而這一種邪見必定會使他墮落到惡趣裏面去。

  對于前面的五種,一個人只要造了任何的一種,這種業幾乎是沒得救的,他的下一生必定將會墮落到地獄裏面去。而對于最後一種來說也是,如果他在臨終的時候還不放棄,他很可能會墮落到地獄或者墮落到畜生,或者有時候墮落到一些很低賤的鬼。但假如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肯放棄這種邪見,那麼它並不成爲定邪見。就好像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叫長爪的D

  ghanakha,他是沙利子尊者的外甥。本來他就是頑固的執持邪見的,但是,由于他聽了佛陀說法之後,他放棄了邪見,所以他仍然還是能夠證果。

  如果一個人造下了不善的這些重業的話,那麼他的未來是決定的。他有兩種:第一在今生一個人造下了不善的重業,他絕對不可能證得禅那和涅槃;而第二他的下一輩必然會墮落到地獄。

  就好像疊瓦達答的例子。由于疊瓦達答(提婆達多)有能力證得了禅那,有能力修成了禅定,修成了神通,但是,他造了惡心出佛身血的業和分裂僧團的業,所以他墮落到無間地獄裏面去。

  又例如:另外一個未生怨王子(Ajàtasattu,阿迦答沙都),也就是阿阇世王的例子。由于未生怨王子他還是王子的時候,他篡奪了王位,他把他的老父王囚禁在死牢裏面去,之後他又把他的父王餓死。由于他殺害了他的父親,所以從他殺害他的父親之後開始,他一直都過的不開心,一直都悶悶不樂,晚上不能睡覺,白天又很恐懼,恐懼人去殺他。後來他就在他的大臣J

  vaka(基瓦咖,古音譯耆婆)——一位名醫的勸谏之下和鼓勵之下,他去見了佛陀,當時佛陀就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芒果園。然後佛陀在那裏回答了未生怨王的一些問題,然後就說了《沙門果經》。

  說了《沙門果經》之後,未生怨王就對佛法僧叁寶生起了很強的信心,他就表達了他希望成爲一位終生的佛弟子。同時,他也向佛陀忏悔,忏悔他所做的惡業。然後,當他離開了之後,佛陀這樣說:“假如這個國王沒有殺害他那位正直的父親的話,他將會在這一坐當中就得法眼(也就是他能夠只是通過聽聞《沙門果經》而證得初果)。然而,由于他已經殺死了他的正直的父親,所以,他並不能夠證得任何的道果,連禅那都不得。”

  而自從未生怨王信了佛之後,他也不留余力的去資助佛陀的教法,甚至他還作爲第一次聖典結集的外護。但是,他殺父的這種惡業並沒有改變他的命運,最後他也給他的兒子殺死了。而他也墮落到地獄裏面,在地獄裏面他的壽命將是六萬年。因此,未生怨王由于他弑父,就是殺害了父親,這種極重的不善業使他在下一輩子必定墮落到地獄,而沒有任何其它的更強的善業可以挽救他。這是極重的不善業。

  相對于極重的不善業,仍然會有極重的善業。極重的善業是指證得了禅那,一直到臨終的時候都不會退失。在生命界裏面,最高的生命界是無色界,然後是色界,然後才是欲界。我們在講到有情世間的時候,就講到了色界的壽量是很漫長的,例如:如果一個人成就了第四禅,當他投生到第四禅禅天的時候,如果他還是凡夫,他將會投生到哪一天?投生到廣果天。廣果天的壽命是多少大劫?多少大劫?是五百個大劫。而如果一個人成就了空無邊處定,當他投生到空無邊處天的時候(壽命)是多少大劫?兩萬大劫。而如果是投生到識無邊處天,那個是四萬大劫。如果是投生到無所有處天是六萬大劫,如果是投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多少大劫?八萬四千大劫。

  我們就以色界的善業來說。如果一個人成就了禅那,禅那所帶來的果報是他有極長的壽命,他有極其輝煌、極其光明的身體,還有在他的整個生命期間,他幾乎沒有所謂的痛苦。因爲,我們講到一個色界的梵天人,他沒有身淨色,是不是?所以,在他的幾百個大劫裏面,或者在他的整個生命期間,他沒有任何一絲毫的痛苦。因爲,他們身體沒有身淨色,他們只是享受著極強的心的快樂。至多一個梵天人所遭受到痛苦,就是他看到不好看的,例如:他看到人,或者看到一個醜陋的人,這個可能是他們的不善果報而已,僅此而已。在他的生命期間,沒有任何那種更強烈的、可以撞擊到他的根門的一些不善的果報。

  所以,依照果報來看,我們看這種禅那的善業是不是很強?因爲,在佛教的判斷業的標准和世俗判斷業的標准不盡相同。對于世俗判斷業的標准,就是如果一個人經常樂善好施,或者一個人做的事情很容易感動人。例如:他有那種奉獻精神,他有一些好像樂于助人的這些精神,所以我們社會上或者一般的人說這個是好人,這個是善人,他這個人非常好,是不是?

  但是如果按照佛陀的教法,一個人如果經常即使是樂善好施也好,一個人經常是做一些服務也好,但是他的善業還不如一個人持戒那麼強。因爲,一個人持戒就是他終止了不善行,他不去做那些不好的事情,他持戒清靜,持戒清靜的業無論如何都比布施的業更強。而同時一個人如果有了禅那,那麼當他有能力入禅的時候,他所生起的是廣大心,在廣大心裏面的速行所造的思是極強的。而對于善業的力量來說,無論如何廣大心所造下的善業,都要比欲界的善業要強很多。

  所以依照造業的強度,它並不是你一個人經常地做善事,你經常地樂善好施,你又去赈災,你又跑到第一線裏面去,這些其實還是屬于欲界的善業。但是相對比起色界的善業來說,欲界的善業是微不足道的。而你又再比起無色界的善業來說,色界的善業又變成很微弱的,所以這個是依業的強度。因爲,欲界的善業即使是從你一出生,一直做到你死,但是它還是不能夠稱爲重的善業。一個人即使有能力入禅一刹那,他仍然可以造下重的善業。因爲,惟有禅那的善業才能稱爲重的善業。

  當然,由于禅那還是會因爲一個人的放逸或者五蓋而退失。如果一個人退失了禅那,那麼在他臨終的時候,這種業就不可能成爲是重善業的。惟有你在老年的時候,你還是經常有能力入禅,那麼到了你臨終的時候,你不用刻意去入禅,很快的禅相就會呈現在你的意門裏面,那個時候,你的心就很自然地投入禅相裏面去。當你把心投入禅那當中,其實就是類似在定當中就去世的。當你投生到梵天界,就猶如你從睡夢中醒來一樣。

  就好像給我們的菩薩看相的黑天隱士Kà

  adevila,或者又稱爲Asita(阿私陀)一樣,就是由于他有能力證得了非想非非想處定,當他在死了之後,必然這種業會成熟,使他投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

  又猶如我們的菩薩(悉達多太子)在最後一生,他出家之後,曾經跟了兩位禅定大師學習。他跟阿臘拉·咖喇馬(a

  àra Kàlàma)這一位隱士學習了禅那、學習了禅定,一直證得了無所有處定。後來他不滿意了,又跟伍達咖·拉馬子(Udaka ràmaputta)學習了禅定,乃至證得了非想非非想處定。後來我們的菩薩仍然不滿于這種禅那的微妙的快樂。他認爲他內心的那種無明還在,內心有執著還在,于是他放棄了對于禅那的修習而轉向苦行。

  等我們的菩薩已經成了佛陀而且他又決定說法之後,他先思維到底誰有能力聽聞我所說的法?他首先想到了之前的兩位老師,結果一位老師Udaka ràmaputta就是在昨天晚上去世了,而那位a

  àra Kàlàma正好在七天前去世了,他們一位就是在七天前去世了,一位在昨天晚上正好就去世了,也就是說他們真的沒有緣。因爲他們一去世,必定他們的這種禅那的善業使他們投生到跟他所證得的最高的定境相應的梵天界裏面去。

  然而因爲我們是依照佛陀的教法而證得禅那的,因此我們會有選擇。如果我們是盲修瞎練,即使你們有能力證得了禅那,但是如果你們並不懂得緣起,不懂得因果法則的話,那麼你所證得的禅那,仍然會使這種禅那的善業成爲你的重善業,你在臨死的時候將會投生到相應的界。如果我們是作爲佛陀的弟子,我們懂得了業果法則,我們懂得了如何透過緣起而選擇我們的投生處,那麼我們即使現在擁有了禅那,我們不一定一定投生到梵天界或者無色界梵天界。

  例如:有很多的人,他修到緣起的時候,一般大部分人修到緣起的時候,他都擁有禅那。但是並不見得每一個修到緣起的人,他們必定會投生到梵天界,他們往往會隨著自己的意願而投生到人界。例如:有些人他們修到緣起之後,他會發現到這個世間的衆生很痛苦,于是他發願他下一生再投生爲人而成爲出家人,成爲一位比庫。然後,在他下一世繼續再弘揚佛法來利益衆生,也有這樣的人。也有的人,當他在修到緣起的時候,他發現這個世間畢竟只是在走下坡路,人的心只能夠越來越醜陋,貪嗔癡越來越重,而世間的道德越來越衰落,他更希望能夠投生到天界裏面去,這樣的話他仍然可以隨著他的意願投生到欲界的天界。

  這個就是由于一個人如果懂得了緣起法則,他就可以知道如何選擇,而並不一定說要讓這個重善業成爲輪回之因,而使他所修習的禅那善業成爲他修觀的因,成爲他證悟涅槃的因,而不是使它成爲投生到梵天的因。所以,當我們是一位禅修者的話,我們可以把我們培育禅那的善業轉換成證悟涅槃,成爲解脫的資糧,或者菩提的資糧,這個就是我們的巴拉密。或者我們是在培育定覺支,而不是在培育使我們投生到梵天界的善業。當然如果你發願說:“我想要投生到梵天界。”那麼,你爲了要投生爲梵天所修的禅那,它就將會成爲你在輪回當中,使你投生到梵天界的善業。

  我們今天講業的成熟的次第,就先講到這裏。因爲這種重的不善業和重的善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造的。例如:惟有一個極惡的人他造了五逆罪,或者有極重的邪見,才能夠成爲他極重的不善業。而如果一個人惟有證得了禅那,而如果他又有意願想要投生到梵天界的話,那麼這個才能夠成爲他的極重的善業。而我們是佛陀的弟子,我們了解了緣起法則,我們知道了因果法則,我們不一定要爲投生到梵天界而修禅那,那麼它還不成爲你的重善業。

  

  

《阿毗達摩 第四十一講 業的分類(依作用、成熟順序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