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汝自覺汝之能知見者,有時飄蕩失所憑藉,不由自念言曰:“傷哉吾已死矣!奈何奈何!”此念一生,汝之能知相續,立即悲苦不勝,心灰意懶。
但如此,則無窮憂苦,反將猬集現前,而不可已。
故此時最極要妙,乃在甫自覺知,身不自主,不得于彼彼某所逗留,而覺被迫流徙無定之時,即當猛省,盡除一切思念,善持汝心,住于本元無動之境。
至于食品,惟彼特爲汝而供設者,汝方得嘗享;如雲朋類,則汝此時,均無定人;汝且見家舍仆輩以及親屬等人,乃至汝之屍身。
如是汝又自傷感念言曰:“吾已死矣!奈何奈何!”一時憂惶無奈,甚至自念:“吾今但欲求得人身,任何代價不惜。”惟其以此妄念求生熾然于心中,汝乃四處狂奔,但欲見覓取生身。
善信乎!
縱或汝之妄念愚貪,繞依汝之軀殼、九次以上,然已早經“踵倚”中陰之過去。
汝之屍身,如冬已凍如夏已腐,或已爲汝之家屬親友火化矣!地葬或水葬矣!或被裂施鳥獸矣!汝如無屍可入,妄念無奈,則汝或覺自被塞壓,入于山石岩穴縫隙之中。
如此苦惱,凡于中陰境內,妄念熾然以求生者,皆必經常。
善信乎!汝今縱能再得四大之身,亦不過重經曆于生死之苦。
是故,汝當遣除企求複取生身之妄想,惟當心平氣和,善自安止,住于正念,是爲至要!”
如上導示,死者之靈識能依教而行者,即能于中陰境中得其解脫。
(叁)冥界裁判
雖然,有其惡業之力,以爲牽使之者,縱經如上導示,仍不克悟證。
則當繼續呼其名而導示如下曰:
“善信某某:一心谛聽!汝所以遷延至今,仍未出苦者,汝之業爲障故也。
此業者,汝自己之業,非他人者也。
是以最要者,汝須虔誠祈禱叁寶威神,加被護佑。
但如既不祈禱,又不知如何修作大手印觀以及任何他之密法本尊觀者,則彼于汝生前與汝同生俱在有其司善之神,此時即現前。
以白色小石,數記汝生前所作之善;又有其司惡之神,同時亦現前,以黑色小石,數記汝生前所作之惡。
汝一見彼,不禁極其驚懼倉惶,全身抖戰,然尚自愚,謊告彼曰:吾曾未作如彼之惡。
于是司命鬼王,將謂汝曰:“吾此業鏡,可以鑒照。”彼言已,即觀業鏡。
彼業鏡中,凡善惡業,無不照現,朗然無逃。
故汝縱謊言,亦毫無濟于事。
于是即有可怕獄主,以繩系汝頸,拖汝前行,施汝以極刑,斷汝之頭、刳汝之心、抽汝之腸、吮汝腦汁血液、食汝肉、齧汝骨。
但汝痛苦而不死,汝身碎已,複又完整,又複重新受彼極刑,輾轉痛苦而不休止。
雖然,此中要妙,即遇有彼司善惡神,現前數其小石時。
汝勿驚怖,亦勿謊言;司命鬼王,亦勿爲懼。
須知汝身不過意生者,縱經碎割,亦不死亡。
其實汝身實性,當體本空,何須恐怖
!即彼獄主鬼卒亦皆汝幻識所變,其體亦空,空能壞空,理無是處也!
當知除自內識幻妄外,實無有何--司命鬼王、神怪魔鬼,乃至如彼幻化之牛首忿怒金剛此即指大威德金剛。
汝須善自如實了知,又當自知、已落中陰,極當善自修彼“大手印”定。
若不知如何修此定者,當細心思維推究,彼能恐怖于汝者之自性爲何
如能勘破彼之真實自性,即可明其本亦無生,當體原空,是即“法身”也。
此之所謂空,並非空無所有之空,乃“如實不空”之空,且具有足令汝一見而自覺惶懼,及一當彼前,汝之靈識即覺爲所照映而愈益清明者,是即如實不空之“報身”也。
于此時境,汝或猛然經驗一種兩邊不著之本性光明境,所謂寂靜不一不二于光明;其光明者,性本寂靜,其寂靜者,性本光明,亦名靈明本性境,是即“第一義身”也,梵名“阿帝伽耶”、藏名“過窩泥古”此第一義身之無垢染光明,可隨處射發,是即“化身”也。
善信乎!汝當專一心念,谛聽我言,但能如實明了于此四身者,則決能獲得圓滿解脫。
認證四者任何一身,切當專一心念!當知佛與衆生即于此而有界分,此一刹那,萬無錯失,汝如錯失,即又重入苦海,求出無期。
教有要言,極切今時之用,所謂:
于一刹那間 即有大界分
于一刹那間 即獲圓滿覺
于此教言,切勿忘失,汝惟忘失此之要妙,故今此以前,對于現前中陰妙境,均失認證。
徒因此故,枉受恐怖。
今若再自失誤,則大悲聖者,無量悲愍注汝之“聖視絲”,將一時中斷,汝則自將降入于彼,難望救脫之處。
以此之故,汝于今時,極宜小心,前此雖經導示而未認證者,亦勿回顧,即今如教認證,即今仍可得度也。 ”
倘彼死者生時,甚乏知識,甚不明了、何謂禅定
則當加如下文更簡要之導示曰:
“善信乎!汝如從未習知、何謂禅定者,則有至極簡要法門,汝當一心憶念大悲怙主即指觀世音菩薩、僧伽、佛法,及佛,而懇切哀禱,將一切現相可懼畏恐怖者,概認作汝之怙恃神聖,或直認作大悲觀音之慈容所變現;且猛利憶及汝在生受灌頂時,上師錫汝之法名。
如面對彼司命鬼王時,即直告此正直無私之王:“我有法名曰某某”,于是汝縱墮落如前述之絕壁下,亦必無有傷害。
惟當猛自振作,切勿畏縮恐怖耳!”
(四)轉移一切之心念力
如上剀切導示,前此縱令自失救度者,于此際亦可令其得度;雖然,仍有不免于未可必其全然得度者。
是則更當如下,繼續爲作導示曰:
“善信谛聽!汝之心情于今感覺者,當刹那刹那,有其猛利之歡樂;忽又有其猛利之苦惱。
兩端運轉,莫由自主,猶之弓弧,一任弦之松放及其緊收
此章謂有業力系絆者、伸縮即不自由、弓弧之木比有情、弦比業力、弦收弓屈、比業亞者牽使苦、弦放弓伸、比業善者牽使樂也,而被其時縱時操者然。
惟此中要妙,汝當淨除貪憎之念,毫不動心。
汝如緣于善業,可感生于較上之界中,則彼界境相,一時現前。
然而汝今或見,在生眷屬,爲汝死後,舉喪致祭,殺害多數生物爲死者而殺生、則此殺生之業、重累死者受報、故死者如曾知此、則當其中陰身一見是事、即力呼止、然其眷屬置若罔聞、殺生如故、于是彼將不禁而有嗔念生、但此嗔念切不可生、如不免除而令其生、則必立即發生嗔業之力、如彼重物、于中陰中立即牽墜之入于地獄、,乃或修作佛事及行布施。
而汝不清淨之心念,令汝對此諸作,生起嗔悭,即將因此嗔悭心念之惡業力,立時牽汝,墜入惡道。
汝對于類此等作,皆不可有一塵邪念、或嗔或悭,惟當善自作意,慈念一切。
如汝仍或貪戀世財不舍或見昔爲已所有者,今爲他人之所享受,忽生鄙劣不甘之心,則立即使汝入于邪念,邪念一生即召發惡業力,惡業之力一發即當感生惡道;汝或有善業,當感生較上之樂境者,以此惡業力故,反被牽入地獄或餓鬼之中。
汝須知彼諸世財縱仍一一與汝,汝亦不複能享受之,于汝實已無用故;是故不稍存鄙劣貪著之想,惟當一切棄舍,毫不置念,無論現爲何人繼承享用,全無吝惜,但存布施與彼之心,或善作意如同供養叁寶者然。
絕不作鄙劣吝惜不舍之想,而惟一心住于正念。
複次,汝如見有念誦“康嘎尼”陀羅尼、加持食物以供汝者,乃至修作爲汝解除當感惡趣之生前惡業諸法者。
彼諸修法之人,或于儀軌未合,或昏沈、或妄想、或于戒律淨行有所缺犯,是固有輕慢正法之咎,汝以受中陰意生身,多少具有有漏通力故能知之。
但汝切勿因此于正教退失信心。
又因汝能知違法者必不免于恐怖畏,以及黑業違教慢法等罪,亦絕不可自心以爲彼等欺诳于汝。
汝如存是心念,即必自覺失望而悔生,且于正教退失信心,不至誠隨喜。
此之邪念一萌,則反被汝自惡業力所感而淪入苦趣之中。
故此種種,于汝無益,反有大損。
任彼作法之人,如何錯誤,如何未淨其業,汝當自念言曰:“此必我之意業未淨故,如何佛言而有不可信賴之者。
譬如照鏡之人,其面不淨,鏡相自亦不淨,是必我自心念本有不淨。
況此僧伽身即佛身,所修教法即佛聲教,而其意即法身佛意,無二無別。
故我仍惟一心皈命叁寶”。
汝當如是作意,至誠表汝敬愛一切之心,則凡所修作,仍自不失其必歸于汝身之利樂。
是故存此敬愛心念,最爲重要,切莫忘失!至若汝本習作惡業,其惡業力當令汝感生惡道,而彼惡道劣光或已現在汝前,幸汝之承嗣者及眷屬,爲作純白佛事。
所延修法喇嘛僧衆,亦皆一一如法修作,身口意業,皆各清淨,專心一意,爲汝虔修功德佛事等。
汝一見此,即當大生安慰歡喜之心,因此諸功德力,即已能轉惡業。
更加汝自一時隨喜之善心念,縱汝先當感投惡道,汝今必能改生上界,是故汝當惟具善淨心念,于所見一切,無所妄念分別,而惟善自敬信隨喜。
此爲最極重要,汝須極端小心!善信乎!總而言之,汝今靈識在中陰境界,無有堅牢之物可取作汝之依憑;無其體重,且不停而流動。
任何善淨非善淨之念,一經現于汝心即能發大力用,是故絕不可有微塵之非善淨思想,一心憶念昔所修持于聖教道行之任何一種。
倘汝從未有何修持,此時惟當一心皈命而虔誠祈禱于汝之本尊怙主,或一心祈念于大悲勝者觀世音菩薩,一意堅誠專注,作禱如下曰:
嗟我獨行,舍一切親友;
現前惟有,自心映空相。
願祈諸佛,大悲力加被。
令除中陰,諸畏懼恐怖。
倘緣惡業。苦受將現前;
本尊勝怙,消滅此諸苦。
真實空中,若發千雷震;
諸響轉成,六字大明聲;
業力追逐,失所保佑時;
大悲聖者,願祈作救怙。
此中業習,任何有未斷;
叁摩地光,淨樂攝受我。
依上偈頌,堅誠持念,汝即得有、最勝之引導,可作投依,決無欺妄者。
此爲最極勝上之要妙,一經反複持念,即必令汝、憶念善淨,立時即得--認證與解脫矣!”
(五)六凡道劣光之現見
縱經上來諸般導示,若其有情,惡業力強,仍難悟證者,則爲利樂彼故,可多返複行如上之導示;又複呼彼死者之名,導示如下:
“善信某某:汝如仍未明了上來諸般導示者,則當逐漸自覺前陰之身將昏散,而後陰之身處卻漸明現。
此時汝因苦悶,乃自妄計曰:“傷哉我今所受,何其苦也!我將往覓,任何其一之有生身體。”此計一生,汝遂往來奔馳,心意散亂,莫自休止。
于是即有輪回六凡道之劣光,現見汝前,緣于汝自業力,當感何道,則彼道之光色,愈益明顯現見。
善信谛聽!汝如欲知,此六道之光別若何者
則有如下--天道之光微白;阿修羅道,其光淡綠;人道之光淺黃;畜道之光淺藍;餓鬼道光淡紅;地獄道光如黑煙。
當此時際,汝之業力所感應故;汝今之身,已沾染而帶有其爲汝業力所當感生某道光色之少分矣。
善信乎!今此之時,所導示與汝者,尤爲特別要妙之教法。
汝當格外、注意聽受!善信!此時現見于汝前之光色,無論其爲何種,無論其由于何身、由于何處、而發出者,汝一惟觀想其即是大悲聖者之身及處;即此一法已足免止汝生彼道。
或者,汝曾修何本尊,此時即一心長久觀想汝之本尊。
觀汝本尊,雖真實本空,而其聖相宛然如生,猶如術人所變幻法之相,此所謂“淨幻觀”也;次觀想本尊身形,由外圍而中心,漸漸隱沒,隱至于空無所見;次觀想汝身,入于一大光明而空寂之境中,住此境少時;次複觀想本尊身形,現而複隱;次又觀自身入光明空寂境及住彼境少時。
如上所述之法,反複作之數次。
末乃觀汝住空之身心亦均由外而內,漸皆隱沒,亦複隱至空無所見;如是,空無盡處,心量無盡,心量無盡處,即法身無盡,而善巧安住于此無盡之法身界,是即本不生界,得住此界,即得無生,而圓滿覺道,即此得證矣!”
《中陰救度密法 死後之境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