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禮贊法要:『全身頂禮』與『五體投地頂禮』之別
孫景風著
禮拜、贊歎、合掌,爲學佛人普通之禮儀,盡人能之,何待廣爲論述?惟據西藏文經籍所載,暨康藏蒙古喇嘛之合掌磕頭儀式,則異于漢俗,往往以其事至微細,人所忽略,遂致佛教上普通儀式,于不知不覺舉手動足間,己失經旨,是未可以其事之微細而忽略也,學人年來依止蒙藏大德,學習藏文,專修藏密,每以漢藏兩地佛教上禮儀,以及習見之事,質疑問難,隨手筆錄,以資印證,茲所論述,系親炙上師口述,並蒙諸上師,將關于本題範圍內經旨,從藏文經中搜集若幹則,撮要譯述于次。
甲,合掌儀式
合掌儀式,有顯密之分:
(一)顯教上之合掌式,稱爲普通合掌,法以兩手十指尖各相拄,手掌內空如塔形,此爲通常所用者。
(二)密教上之合掌式,稱爲特別合掌,其式有叁合掌,五合掌,十合掌,各種不同,茲述最通用之叁合掌法如次;
1、菩提合掌:兩手十指尖各相拄,掌心內空(切不可兩手掌並緊),屈兩大拇指上節,如佛龛形,兩大拇指指尖,壓于無名指下節,表地大(無名指)與風大(大拇指)相合意,此爲頂禮佛部諸尊手印,稱爲菩提合掌。
2、蓮花合掌:准前菩提手印,不屈兩大指上節,掌心內空,兩中指微開,如未敷蓮花形,此爲頂禮于蓮花部諸尊手印,稱爲蓮花合掌。
3、金剛合掌:兩手相並,十指交*,右指壓左指,掌心內空,如五金剛杵交*形,此爲頂禮于金剛部諸尊手印,稱爲金剛合掌(按此種合掌注無上本續部用之,至于作本續部之金剛合掌則異是,系兩手手背相*,左手小指鈎右手小指,左手大指,鈎右手大指,其余叁指直立不連,此種合掌法修作本續部者用之。)
上列叁種合掌,各就本師傳授,任擇其一行之,或因所修本尊不同,而有分別,譬如自己所修本尊爲觀音法,則爲蓮花部本尊,即用蓮花合掌,惟須最宜注意者,無論何種合掌,兩手掌心,切不可合緊,依《菩提道次第修習加行六法妙道入門經》雲兩掌合緊,不留余隙,是爲外道合掌,將來生在無佛地方,不聞叁寶之名,《兜率天贊歎經叁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語明燈經注》雲:外道合掌,緊閉掌心,將來必墮于無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執著成性故也。此外論合掌不可緊閉掌心,經論尚多,茲不悉舉。
乙、頂禮儀式
頂禮有『全身頂禮』與『五體投地頂禮』之別,
(一)五體投地頂禮式:身之四肢(兩掌兩膝)及額間五部,完全著地,若僅四肢著地,而頭額間不著地,如《菩提道次第修習加行六法妙道入門經注》及《兜率天贊歎經叁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語明證經注》雲,頂禮時頭額不著地,將來墮在懸頭地獄,若生人中,則受駝背殘疾之若,
又五體投地後,同時全身旋即起立,愈速愈妙,不可伏地久停,起時兩手不可向背後伸展,依《贊歎經》注,引據《丹巴戒索》大師雲,頭伏地久停不起,將來生畜生道中,得鳄魚身,如生人中,身不美觀,愚而無智,起時兩手若向背後伸展,則生邊地,不聞佛名,
又聞諸上師雲,五體投地後,兩手掌落地同時身體應即起立,切不可兩手向上一翻,使兩手掌朝天,以經中及藏地禮儀,均無翻手之理,每見漢地磕頭,皆翻其兩手,掌心向上,不知系據何經典,若謂掌心向上,系頂禮佛足之意,按諸經典,雖有頂禮佛足之說,但其儀式,並不如此,
茲據《授比丘戒儀軌》雲,佛住世時,說法講經,座下諸衆若有啓請右繞叁匝,頂禮佛足,系以兩手抱佛菩薩之雙足,頭觸其膝,下小腿相並之間,爲最敬之禮,于佛涅磐以後,凡受圓滿具足戒時,仍然行此大禮,今漢地磕頭,以翻手爲頂禮佛足者,或即由于傳訛,亦未可知也。
(二)全身頂禮,准前五體投地法,兩掌兩膝著地,同時兩掌向前用力推出,隨將兩腿同時伸直,全身平伏地上,所謂磕大頭者是也,磕大頭爲學習藏密者首先修習之法,藏密以磕大頭十萬爲四加行之一,所謂四加行者,即一皈依,二供曼達,叁磕大頭,四百字明,此爲四加行,
此外尚有六加行,即一繞塔,二印塔,叁造像,四六字大明咒,或本尊咒,五#施,六宗喀巴大師贊是也,連前之四加行,合稱爲十加行,每一加行,應修十萬,以植修密之基礎,然後修持任何本尊之法,自不患不易成就矣,此乃西藏黃教之定軌也,茲將磕大頭法,譯述于後。
行者先製一木板,其長度約與自身及兩手相等,須平滑無節,即長約八尺寬約叁尺一板,板之前端,須較後端高出二寸,平放地上,如不製木板,則于光滑地板上行之,亦可。
對面懸挂上師佛會圖(上海有正書局可購)以爲觀想之用,(如系禮塔或禮拜舍利,則不用供像,)對像端正立定,兩足並齊,乃恭敬合掌于胸前,(前述叁合掌法,任擇其一行之可也,)然後上舉至頂,由上下移,初住額間,此時觀想對面上師額間(嗡)字放白色光,下照自身額間,此時自身業消淨,頂禮于佛部諸尊,祈求加被,是爲身項禮,
次住喉間,觀想上師喉間(阿)字放紅色光,下照自身喉間,斯時自身口業清淨,頂禮于蓮花部諸尊,祈求加被,是爲口頂禮,
次住心間,觀想上師心間(HUM)字放藍色光,下照自己心間,斯時自身意業清淨,頂禮于金剛部諸尊,祈求加被,是爲意頂禮,叁業既淨,
然後展開兩手,匍匐于地,兩手掌用力向前面,同時推出,兩足同時伸直,使全身平伏地上,隨將伏地之兩手,由上移下,兩腿亦同時伸直,使全身平伏地上,隨將伏地之兩手,由上移下,兩腿亦同時起立,如是循環,隨力多磕,
如兩手掌生痛,可用兩塊小棉絮于掌下爲助,初磕時必有氣喘頭眩之患,則不妨量力行之,入後逐漸增加,若每次能磕至千數以上,則身輕如羽矣,未磕頭之前,于兩足立定合掌時,行者須先誦下咒。
咒曰(梵音)
嗡 那摩曼殊洗耳耶 那摩蘇洗耳耶 那摩烏打媽洗耳耶 娑哈
上爲梵音藏語爲
掌背拉插(格)雜洛 婁比背拉插(格)雜洛 卻蓋 背拉插(格)雜洛
漢譯
頂禮文殊師利菩薩 頂禮妙吉祥菩薩 頂禮最勝吉祥菩薩
《善逝經》雲;起初頂禮時,先將以上咒詞一禮一誦叁次,則以後頂禮一次,即有千次之力量。
《薩紮請問經》雲;若照以上頂禮法,向佛像或佛經佛塔頂禮者,來世生天,若生人中,得人恭敬。
《聖觀世音經》雲,依上法向佛經塔頂禮者,若生天上,即爲天王,若生人中,即爲人王,所在之處,不慮貧乏,生生世世,得人恭敬,決定無疑雲,念誦“那摩曼殊洗耳耶”等叁句咒詞時,觀想自身化爲多身,其數與所在地微塵之數相等,頂禮時身體著地,須迅速倒下,猶如寶刀斬樹幹應手疾倒之狀,斯時作觀,其觀想法,有種種不同,茲分別列後;
觀想一:右手五指從大拇指數起,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之五波羅密,與左手之智慧波羅密相合,是爲六度,依之直趨十地道故。又右手方便與左手智慧,合而爲一,即從方便與智慧門中,成就色法二身意。
觀想二:左手是智慧,右手是方便,兩手伏地時,用力前推,即以智慧之利劍,將八萬四千煩惱,悉行斬斷後,用方便之舟筏,將一切衆生,渡登彼岸。
觀想叁:有害于我者,皆系四魔,天魔、陰魔(又名蘊魔)、欲魔、死魔,今伏地用力一推,即將四魔驅逐,無複爲害。
觀想四,觀想本人化身萬千,同時向無量數佛菩薩頂禮,願以此功德,度盡諸有情,推開解脫門,悉證菩薩果。
以上四法,可擇其一二,依法作觀,功德無量,此外尚有密法上之觀想,即右手爲起分,左手爲證分,二手相合,成熟度脫之道。又右手主脈五氣息,與左手支脈五氣息,二者相合,兩脈氣息,聚于心間,成就雙入之道,此義甚深,可于自己本師前求口訣。
上述咒詞叁遍,念畢後,可擇以下咒詞之一種,接續隨磕隨念:
宗喀巴贊詞五句
藏音讀法如下:
密茂謝比,窦(爾)欽章惹(以)西格
惹(以)茂(得)欽比汪波章(母)比央
杜格奔媽慮窘借桑比打(格)
剛將謝比素(格)章宗喀巴
羅桑插比夏(不)拉索樂瓦窦波
漢譯如下:
平等慈悲大海觀世音
無垢遍智文殊師利尊
降伏群魔無余秘密主
西藏教主大聖宗喀巴
祈禱善慧稱揚蓮足下
西藏黃教教主宗喀巴,爲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亦稱秘密主)叁大菩薩之化身,具足慈智力叁德,上五句一偈,爲宗喀巴心咒,亦即叁大菩薩之心印,念誦功德,廣如經說。)
又宗喀巴贊詞四句藏音如下
系既寵滾駕(爾)比羅桑紮格(月吐)
嘎(爾)桑納比章柱(爾)婁穴插(松)
插比背既哈(母)茂(爾)借比古
痛鐵漲背頓丹拉插(格)灑爾
漢譯如下:
以我所知普遍智慧意
善緣悅耳嚴飾妙法語
具足見聞思等諸勝義
敬禮顯揚吉祥微妙身
(以上一偈爲贊歎宗喀巴之功德)
忏悔偈二
藏音如下:
奪插系丹底牧汪蓋利
慮當額當窦興以既棧
底巴達給既巴既起巴
得達湯傑打給梭梭(爾)殺
漢譯如下: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上偈亦可作忏悔之用,引外有念誦百字明頂禮者,有念叁十五佛忏悔頂禮者,有念本尊咒,或四皈依頂禮者,隨願行之可也)
忏悔偈(從宗喀巴贊歎經中摘出)
藏音如下:
貢系套茂杜列薩巴以
淚額意既米鈎戒斡當
插(得)巴(爾)蘇既米吐卻
領列卻巴茶背梭梭(爾)殺
漢譯如下:
無始來時所聚積
身口意等不善業
違犯叁種律儀品
各各猛力而忏悔
禮塔繞塔咒
那摩班噶瓦帝 啞達納溝杜利雜耶打他嘎達耶阿(爾)哈帝 桑姆耶桑蔔達耶 塔啞他 嗡 啞達納 啞達納 嘛哈啞達納 啞達納 比雜也 娑哈
念此咒一贊一禮,或口誦此咒繞塔,一次可變爲千數。
總之頂禮者,乃對治我慢意,必須叁門全磕,五體投地,一禮一贊,功德始大,經雲:初合掌印于額部,想佛身功德,將來可得金剛身。次合掌印于喉間,想佛口功德,將來可得六十支佛音。再合掌中印于心間,想佛意功德,將來可得決金剛果位。
學佛人因缺少運動,往往有胃病及失眠症,以及種種病苦,若依此法行之,則全身血脈流通,比任何運動爲佳,蓋其他運動,如太極拳等類,雖能有益身體,但不能消除業障,此一禮一贊,叁業清淨,將吾人無始以來之根本業障,完全拔除,爲一舉兩得之最大功德,
且就藏經中起正二分雲,人之兩掌兩膝間(即磕頭四處著力部分),通乎全身督脈,每日磕頭,使此督脈松動,則全身血脈流通,凡所有之氣、膽、痰叁種病,必不能沾身,且無中風之患,且人當臨命終時,四大分離,最爲痛苦,地大分離,即有全身抽筋之苦,此爲人所共見,
如平時預將此十萬大頭磕過,命終時可免風動抽筋之苦,即死後亦身輕如綿,便得正念現前,一心往生,妙哉妙哉,非佛不能說此法,非藏密無由知此法,願見聞者,依法行持,並願廣爲宣揚,凡有見聞,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一九叁六年叁月
《藏密禮贊法要:『全身頂禮』與『五體投地頂禮』之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