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發菩提心

  談發菩提心

  近來有很多的仁波切、喇嘛到臺灣傳法灌頂,而大家也領受了許多金剛乘的灌頂和教法,但修金剛乘若沒有足夠的根基,是無法産生任何成就的,修金剛乘所必備的根基,就是菩提心。現在我們就根據《馴心七義論》(阿底峽尊者所著)之中的一些要點,來談談如何發菩提心。

  從究竟的層面來說,發菩提心便能依菩提自性而入菩提定中,以究竟之境利益衆生,從相對的層面而言,衆生都非常執著于我相,認爲這個「我」是真實的,因此衆生無法奉行諸善,而在身口意叁方面造作了無量的惡業,故在相對的層面來說,修行人應對一切無明衆生懷悲憫心。

  【論曰:「觀萬法如夢。」】

  修行人應看清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無常虛幻,如彩虹般不實在的,或許有人會認爲感受六塵的種種意識作用(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可能是實在的、恒久的,但事實上只要你觀察這些意識,它們亦是無生、沒有實體的。

  【論曰「應安住於意識無生之境。」】

  然而,更深入的謹慎檢視是很重要的,因爲如果你只是單單認爲一切都是虛假不實的話,這亦是執著,跟以前沒什麽兩樣,以前你執著於一切是真的,而現在只是執著一切是假的,故我們應該了解心和外塵(其受體)皆爲空性、虛幻不實的真正涵義。

  如何超越對「有」和「空」的執著?

  【論曰:「安住於阿賴耶自性——此爲解脫之法。」】

  既然心和外塵皆無堅固恒久的真實性(主體性),便應安住於自性之中。

  在平常時亦要保持「一切有爲法皆是虛幻」的信念,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感覺到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一切都是如夢境般虛假,如幻術般不真實,若能保持這樣的心念,便能消除對外境和自我的執著和貪戀了。

  消除對外境和自我之實在性的堅持,便能真正體悟到一切萬物的虛幻本質,而你愈能看清一切現象的虛假,就愈不會産生任何恐懼或不安,沒有了因恐懼而産生的憤怒和受侵害的顧慮,你就能夠發出一個真正的慈悲心。

  如果你十分習慣於保持「一切外象如夢」的心境,對衆生的慈悲心也能夠增長,因爲你愈明了萬法如夢幻般不實,愈能看清衆生的無明,慈悲憐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而當慈悲心一生起,你便會衷心希望:如果我能令一切無明衆生解脫輪回,成就佛果,那該有多好啊!當你深深地發出這樣的期望後,起初你便從朋友開始,實踐利他之行,因爲你認識、親近他們,能真誠地希望他們能離苦得樂,而當慈悲心進一步增長,便能進而普及於同胞,進而全人類,再進而動物昆蟲、飛禽走獸等一切衆生。當你能發出無緣同體的大慈大悲時,便更能以真誠的慈悲心對待你的仇敵,施予他快樂,爲他承擔痛苦。

  能對一切衆生慈悲,願爲他們帶來喜樂,爲他們拔除痛苦,就是修心的真正內涵,一個人無法對一切衆生發出拔苦與樂的慈悲胸懷,通常是因爲恐懼,此恐懼之因有二:

  第一是因爲你並未發起足夠的利他之心,因此總是擔心自己會受苦受害。

  第二是因爲你並未了解一切萬象的空性本質,以爲一切都是真實的,所以你害怕爲別人承擔苦難,害怕一旦行布施,便會失去自己的幸福快樂。

  針對這點,在論中提到了隨氣息而作觀想的「舍受法」,其方法是:吸氣時,觀想吸入一切衆生的苦難、疾病、恐懼、不安、爭鬥……等一切你所想像得到的業障,這些惡業皆以一種黑煙的形式,吸入自身,這即爲大悲心的表現,而呼氣時,則觀想自己叁世一切的功德、福報、快樂、享受……等等,皆如陽光般照射到一切衆生身上,分享給一切衆生,此則爲大慈心的表現。寂天菩薩曾強調舍受法的重要,他說:「如果修行人不能舍自己之樂于衆生,並代一切衆生之苦的話,便沒有開悟的希望了。」故能放下自己的善樂,承受衆生的苦難,開悟便是可能的。

  一般人都是十分執著的,但當你感受到快樂的時候,如果放不下的話,那等到快樂結束,你也沒有累積什麽善業,這快樂也浪費了,毫無意義了,因此,舍受法可以說是十分基本而必要的。

  當你修法的時候,一切觀想和心境都很容易保持,但是在現今這種社會中,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修法,所以在日常生活,可能會遇上産生貪嗔癡叁毒的叁種境界,這時你就應該懂得如何將叁毒轉成智慧,而其要領就是「專注」。

  金剛乘常常提到轉識成智,在遇上境界時,要如何轉叁毒成智慧功德呢?

  首先談到貪,衆生都非常執著於財富權勢、朋友愛人等等,當你對某事物産生貪愛、執著的時候,應立刻觀想:願以此貪執能代換一切衆生之貪業,並因此爲衆生清淨一切貪業之果報,這樣的心願便能將貪執轉化爲善業。

  其次當你遭遇不如意、不順心的情況或討厭的人之時,通常會産生厭煩、嗔恨、挫折感……等等惡劣情緒,甚至還會自責,因此當你發怒時,應觀想:願此嗔恨能代換一切衆生之嗔業,並清淨衆生嗔業之苦果,令衆生皆除嗔心,享受極樂。

  同樣地,當你散漫愚鈍時,亦應如是觀想:願以此愚癡無明代換一切衆生之愚癡,淨除一切衆生的無明,令衆生智慧增長;因此,雖然你是愚癡的,但經由這樣的觀想發願,便能轉化愚癡成爲功德。

  【論曰:「化逆境成菩提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遭遇許多逆境,造成精神和身體上的困擾和損傷。而當逆境現前的時候,首先必須明了一切現象的無生本性,一切現象都是如夢境般不實在的,因此這些幻象虛境導致的苦惱、煩悶……等,也毫不真實了,舍受法在此刻亦有很大的助益,你能發願承擔一切衆生之苦,並施于衆生快樂,經由這樣「舍」與「受」的願力,一切逆境也變得平淡了,在《馴心七義論》中亦提到:「萬法歸宗。」,意指八萬四千法門各個不同,但卻只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就是要斷除我執,只要能斷除我執,一切就簡單了。

  寂天菩薩在他的《BODHICHARA AYATARA》中說道:「一切的苦難、災禍、恐懼的根源,就是對於這從未真正存在的「自我」的執著,衆生具有堅強的我執,因此産生了貪、嗔、癡叁毒,並造了無量的惡業,這些惡業的結果便是痛苦、災難、恐懼。」,所以可怕、邪惡的不是這些逆境災難,而是對於「自我」的執著,但這種明了並不足以立即去除我執,去除我執最好的方法就是修「舍受法」。

  【論曰「對一切衆生心懷感激。」】

  最大的功德是忍辱,但如果沒有衆生的話,便無法修習忍辱了,所以給我們帶來困擾、痛苦的人,便是賜予我們機會修忍辱的人,藉此我們才能累積無量的功德,因此一切衆生事實上是幫助我們修行積德的恩人,他們所製造的各種逆境、苦難對修行是有助益的,因爲當我們處於順境的時候,心是極爲散漫的,我們很難想到修行這回事,而也只有當我們處於苦難困境的時候,才能深深體會一切衆生的痛苦,而發出慈悲心,故衆生不但是給我們機會修忍辱的人,也是我們發展慈悲心的對象,因此我們更接近開悟,也更遠離惡業的造作了,所以我們實在應該對一切衆生心存感激。

  逆境、不幸和仇敵都能增進佛法的修持,而通常我們認爲親近的親人朋友,從佛法的觀點來說,他們卻是修行最大的障礙,他們奪走了我們修行的時間,阻礙了菩提道上的進展,由此修行的觀點來看,一切冤家仇人,我們皆應視爲如善知識一般,並且應盡一己所能地利益他們,若情況超越你的能力所及時,也不要發怒、生厭煩心,而應將自己的功德回向給他們,並發願在將來開悟成佛的時候救度他們,這種清淨的心境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我們從究竟層面亦就是由空性的道理來談一切外象。

  【論曰:「觀萬法本性空,此爲無上護符。」】

  一切現象,我們都應該當作夢境,而對一切幻境之空性本質的體悟,即是輪回苦海中,最殊勝、最有威力的護身符,河流無數,皆彙集入海,同樣地,由法身之境來說,千境萬象亦皆彙入空性法身之中。

  然而空性並不是指萬象萬物都消失不見了,一切萬象是存在的,但空性的境界中,對萬象的執著是不存在的,而由於沒有任何執著,一切焦慮不安、恐懼害怕亦無從生起了,任何現象境界仍然可能出現,但都如同夢境般不真實。

  這就好比做夢一樣,當你做惡夢,夢到被惡人或猛獸所追逐的時候,因爲你以爲夢境是真實的,所以你産生了極大的恐懼,但如果當下你能了解這只是夢,是不真實的話,雖然惡夢仍未消失,但你的恐懼驚慌消失了,這是由化身的境界――「明」來了解空性的道理。

  而化身之「明」和「空」是無二無別,不相抵觸的,一切現象的顯現和空性的本質是不分的,是同一的,「空性」和「明」的同一性,即是報身的境界,而在究竟的層次,無明的本身和無明的衆生是無分別的,代表此無別境界的即是第四身――自性身的境界。

  接下來談到四種善巧方便。

  【論曰「四善巧方便爲殊勝法。」】

  第一是累積資糧:衆生都貪求享樂,但卻不時地遭受痛苦,事實上我們應該視這些逆境爲提醒我們廣修功德,累積資糧的訊息。

  累積資糧有許多方法,如行十善、齋僧、供佛、施食給餓鬼,製作小型的舍利塔、繞佛塔、誦七支供、獻曼達……等等,而修功德、累積資糧要有不屈不撓的觀念,就算這些修持會給你帶來苦難、疾病甚至死亡,你都應該勇往直前,以這樣的觀念來廣行諸善,心中不存任何期待或畏懼,最後不要忘了回向功德,令一切衆生成就佛果。

  第二是忏悔清淨業障:從無始以來,由於貪、嗔、癡叁毒,衆生造作了無數無量的惡業,以致遭遇各種痛苦,故我們應以「四力」的修持來清淨業障。此四力爲:

  一、由心中發真誠的忏悔,忏悔過去所造的一切惡業。

  二、發願要以修持來清除過去無量的業障。

  叁、從上師處領受一門對治之法後,便依照上師教導的和自己誓願,實際的精進勤修。

  四、強固自己的誓願,決不再造作任何身口意的惡業,並願常行菩提道。

  第叁是供養魔食:第叁個方法對你們的社會可能蠻有幫助的,因爲這兒似乎有極度的迷信,很多人在遭遇生活上的不順或生病的時候,都會認爲是受了什麽邪魔龍鬼的影響或咀咒,但這都不是真的,不過是心的投射而已,然而,當你遇到這種事的時候,決不要對這些神鬼非人施以報複或反擊,不要懷著憎恨、敵對的心態,要以溫和親切的態度,以食子或各種不同的供品供養他們,心中想著:無論我曾造了什麽惡業,導致妖魔鬼怪的咀咒和傷害,希望這一切能代替所有衆生的惡業,此外,你並請求這些妖魔鬼怪幫忙,將你所有的功德都分享給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能立即種下成佛開悟之因。

  第四是供養護法:第四個方法主要就是向護法作祈請、作供養。

  護法是爲保護衆生,使衆生有種種修行佛法的環境和因緣,他所保護的是衆生修持正法之道,故名爲護法,然而很多人對於護法産生誤解,或是向護法祈求各種事業功名的成就,或是請護法幫忙打擊仇敵,甚至還有人在釣魚之前,祈求護法加持,令他能釣到很多的魚,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護法護衛的是佛法的修持,而不是惡業的造作,修護法的法門,乃是爲消除修行人各種修行上的障礙,使一切修行的條件和善緣皆能成熟,使得修行之道更爲順利。

  總之,第四個善巧方便的主要觀念就是:無論修持佛法需要什麽條件,都希望護法能夠成全我們,如果需要經曆逆境痛苦才能修持,希望護法能賜予逆境,同樣的如果需要在沒有痛苦的情況下,才能修持正法的話,亦請求護法能清淨一切逆境。

  能夠奉行此四善巧方便,那麽即使你不是在修禅定的時刻,也能使菩提心增長,趨入開悟之境。

  任何一法門的宗旨,都是要斷除我執,清淨一切煩惱。因此身爲一個修行人,對自己的檢查和反省是十分重要的,不管你修持了多久,檢查看看自己的我執和各種煩惱是否因佛法的修持而減少了?還是反而更爲嚴重?

  如果你經過幾年的修持,我執、我慢等煩惱確更爲嚴重的話,你不用抱怨是佛法出了問題,佛法沒有增強煩惱執著的力量,佛法本身是有益無害的,問題是出在你並未正確地修持它,因此,你也無法獲得任何法益,佛法就好比仙丹良藥一般,可治療病痛,但如果你服用了一段時間,病情卻毫無起色的話,那必定是你服用的方法出了問題。

  修行必需依照正確的方法,並要明了修行的重心和要領,光自稱是修行人,自認修了多久多久雲雲,卻愈來愈自大,嗔心愈重,愈愛和別人比較競爭的話,足證此人不是一個好的修行人,同樣的,也不要希望別人稱贊自己是一個好的修行人,不要期望別人來對自己的修行作評論,我們應該作自己的評論者,觀察者,時時刻刻地仔細檢查自己的妄念煩惱是否有隨著佛法的修持而減少。

  錯誤的修行就好比有人給我們一盤美味可口的食物,並說明這是很好吃的,但我們卻不了解他的意思,沒有用嘴巴來吃這可口美食,卻用眼睛來吃,結果當然嘗不到它的可口美味,反而帶來了疼痛,雖然食物是甘美的,但問題出在我們並未依照正確的方法來進食,因此,我們要切記,佛陀所傳的一切法教,都是爲斷除我執,斷除各種煩惱毒,所以如果當你自我觀察,發現你的我執隨著修行而愈來愈弱的話,你的修持便是正確的了。

  

  

《談發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空性的體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