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

   曆史的腳步走到公元四世紀前葉,龐大的中國四分五裂,戰火紛飛,生靈塗炭。大地在呻吟,百姓在哭泣。多難的世人,何時才能脫離苦海?絕望的心,怎樣才能看到希望?

   佛來到人間,莊嚴地宣示:只有佛教的光明才能讓人們找到出路,只有佛教的法海才能使萬民心靈上得到歇息!

   爲實現這一偉大的目標,佛給中原送來了一個忠實而辛勤的傳道者──慧遠。

   慧遠(公元叁叁四年──四一六年)俗姓賈,從小熟讀儒家經書,能詩善文,十叁歲時與舅舅遊許昌和洛陽,深受當代碩儒的稱許;成年之後,對道家意旨猶爲鍾情,常欲隱逸山林,作一超世的隱士。但當他一接觸到佛教之後,卻毫不遲疑地走進了佛教的殿堂,並發誓要爲佛教奉獻此生。慧遠的出家,是佛在人間的感召。出家前,他是個才子,具備了儒者的素養;他向往隱逸,具備了道者的風範;而出家之後,他成了虔誠的信徒,他沒有絲毫的功利和私欲,也沒有片刻的自足和狂妄,他的心中只有令他神往的弘法事業,他將自己的行爲作爲弘法事業的一部分,用虔誠和汗水,洗去了身上的塵垢,換來了心靈的新生。

   慧遠一生的弘法活動,可以分爲前後兩個時期。從出家到五十歲,他跟隨師父道安,學道修行。從恒山到冀州,從王屋山到襄陽,風風雨雨幾十年,由一個年輕的俗家才子,成長爲一個品性高尚、學養淵深的佛教徒;五十歲時與師父在襄陽分手後,慧遠在廬山結廬,創建東林寺,此後叁十年,他迹不出廬山,與俗世相隔絕,一心向佛,使廬山成了江南的佛教中心,他也因而成爲一個爲天下人所尊崇的佛教領袖。慧遠的名字同廬山一起傳遍了天下。

   慧遠的時代,正是西方佛學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重要階段,慧遠的努力,也正是從中國本土的傳統出發,靈活而變通地將佛學與傳統文化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既不違背佛理,又與中國人思維方式相融合的宗教,使佛教開始具有中國本土的特色,成爲中國式的宗教。

   在佛學東漸過程中,中國文化的整合作用,加深了佛學與民族文化的融合,但由于沒有正確的思想引導,在慧遠之前,中國人或者生搬佛法,或者以本土俗理曲解佛教義理,佛法未能完全成爲中國人心中的宗教,人們的心依然時時處于一種無可適從的惶惑中。百姓心中期待的那種真正的超脫和幸福,則依然停留在佛教義理的探討中。

   慧遠的俗學功力是相當深厚的,只是他沒有拘于俗學,自動地摒棄那些與佛理不相符的東西,用佛教的真理去化解俗理,用人們所熟知的事理和物象,將人們的思想引入佛教的更高、更深的境界,所以慧遠第一次登上講壇,就是以佛宣道,以俗證道,既不妄自揣測,也不生搬硬套,這樣既維護了佛理的嚴肅性,又給世人開創了一條正確的學經悟道的方法,使佛法迅速與中國本土的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慧遠是成功的,他接受「般若」學的理論,繼承道安法師的佛學傳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法性論」。他認爲法性就是無性、空性,宇宙事物都是由它産生出來的,人生痛苦的根源主要是于精神活動。在「生絕神冥,形盡神存」的境界中,才能超越此生而體悟法性;而人們如果能體悟到法性,也就能進入涅槃,從而達到佛法的最高境界。慧遠巧妙地將道家的心齋與佛教的涅槃理論融合爲一體,給凡俗之衆、也給學經悟道之人提供了一項較爲切實的指標。

   他相信形滅神不滅,宣講因果報應,認爲善惡報應有叁種,一爲現報,也就是善惡始于此生,報于此生;二爲生報,即來生應驗;叁爲後報,也就是經過兩代乃至百代之後,再受報應。總而言之,無論什麼時候,因果是必定要應受的。他將中國本土中已經存在的報應說與佛家的因果法則相結合,從善惡的角度,對人們的社會行爲起了一定的規範作用,使佛教義理收到了勸善懲惡的社會效果。

   他奉行「沙門不敬王」,不屈服于人間的權勢。在帝王面前,他是一個奉行佛法、不落俗套的人,在權貴面前,他是一個不畏懼的人;在企圖損壞佛教的人面前,他是一個毫不膽怯的衛士。爲了沙門不敬王的理據、爲了沙門袒服的傳統、爲了佛教不可亵渎的教義,慧遠一次又一次地站在扞衛佛教的最前線,同各種各樣的人作了不屈不撓的論說,一次又一次的論說所贏得的勝利,使佛理更加深入人心,在人間傳播得更加深遠。

   慧遠將師父道安的坐禅修練法加以發揚,既製定了較完備的坐禅法,又將禅法與悟道、行文、做人聯系在一起,特別以淨土念佛爲修行法門,將那極樂世界作爲人生的歸宿,創立了與中國人生活心態相吻合的淨土說,他與劉程之(遺民)等一百人建齋立誓,共期西方淨土,給人間的生活構劃了一種明確的理想。這種理想既不虛幻,也不簡單,它是一種修行的結果,必須沐浴在佛的光輝裏,才能享有這份超越和永恒。

   慧遠的宗教活動是成功的,他的成功也是極爲輝煌的。他不僅贏得了同道、信徒的崇敬,而且還受到了整個社會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文有儒士、武有將軍的崇拜。他所在的廬山,既是一個佛教中心,又是一個傑出的文人集團,在他的周圍有一批才華卓越的文人,他們從四面八方來到慧遠的身邊,聆聽大師的講話,並與他論道談詩,結社修行,共期佳境。

   這一位才華超群的高僧,也是一位具有著許多傳奇色彩的高僧,他成功地在中國人心目中建構起一座奇妙無比的大殿,走進這座殿堂,人們的心靈就會得到淨化和超越。

   慧遠穎悟而超然的一生,給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添上了精妙的一筆,在他所生活過的地方,別是他晚年生活的廬山,處處都有他的豐碩典範,人們愛他的經文,也愛聽他留給後世的種種傳說。自慧遠之後,所有題詠廬山的詩人和文人,都情不自禁地將廬山與慧遠聯系在一起,廬山,因爲慧遠而更有神采,更有深度和蘊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