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節課
思考題
93、爲什麼說自己趨入佛門非常重要?趨入佛門分爲幾種?你是哪一種?
94、什麼樣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扪心自問,你自己是不是?假如你身邊有許多相似的佛教徒,你打算如何正確引導他們?
95、修學佛法的過程中,爲什麼善知識的攝受相當關鍵?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96、怎樣依止善知識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麼做的?今後有何打算?
97、學習阿底峽尊者與庫鄂仲叁人之間的問答,你有哪些收獲?其中哪一段最觸動你?爲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行》中正在講五種他圓滿,現在是第四個。
己四、自入聖教:
我們雖具足生逢明劫、佛已說法、佛法住世這叁個因緣,但關鍵是,自己還要入于聖教。倘若你出離心等具足,則可以出家;倘若這方面因緣欠缺,則應守持五戒,不能全部守的話,至少也要守一部分。在此基礎上,進行聞思修行,如此方可稱爲佛教徒。
如果你沒有進入佛門,盡管佛教存住于世,依然不能得受教法和證法,佛法中無邊的智慧和大悲將與你無緣。就好比周圍有一所好學校,老師每天不斷地授課,一個孤兒如果想去,學校會收,但他自己不願上學,整天在校外遊蕩,懂道理的人一看,就會覺得他很可憐,可是他反而認爲,這種生活無拘無束、非常自在。同樣,我們若沒有入于佛門,縱然佛教極其興盛,對自己也毫無利益。
如今,無論是出家人、在家居士的身邊,都有很多不信佛教的人,看到茫茫人海中無數的迷失方向者,我們即生有緣了知取舍之理,的確很有福報。假如沒有趨入佛門,就像光芒萬丈的太陽雖已高挂空中,照耀廣大無邊的世界,但在盲人眼中,始終是一片漆黑,太陽東升西落對他無利無害;或者河水雖然清澈甘甜,但口幹之人不喝也無法解渴一樣,佛教再興盛對自己也無有利益。
我們今生雖有因緣進入佛門,但旁邊還有千千萬萬糊裏糊塗的人,盡管他們有學問、有地位、有財富,然從生生世世的角度來看,都是可憐的迷茫者。因此,我們要發起廣大心,盡可能地去幫助他們,哪怕令一個人生起一瞬間的悲心或出離心,自己也要全力以赴。當然,這並非一日之舉,而是需要長期發心。有了這樣的發心,利他因緣可能會出乎意料地實現,不管你去哪裏、住在何處,都能以佛法的智慧幫助衆生,依靠種種途徑使有緣者趨入佛門。對他人來講,這種利益不可思議,將其安置于高位、賜予巨額財富,並不是一種恩惠,只有助其斷除惡行、行持善法,對今生來世才有意義。所以,首先自他趨入佛門非常重要。
當然,趨入佛門有兩種:一種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種則是真實的佛教徒。那麼,這兩種是什麼樣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
1、救怖之發心:
如果進入佛門不是希求解脫,而是要麼爲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折、身患重疾、缺衣少食、災禍重重、走投無路;要麼是看了佛經論典之後,害怕來世墮入地獄、餓鬼、旁生,感受惡趣痛苦。一者擔心今生違緣,一者畏懼來世痛苦,如此只爲了驅除怖畏、救護自己而皈依,並不是真正的皈依。縱然你已趨入佛門,在寺院或上師前辦了“皈依證”,法也只能稱爲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趨入正道。
現在有些國家說,自己國內有佛教徒幾百萬、幾千萬,但我很擔心這些人雖已皈依,自己也辦了證,不過大多數只是怕出違緣才皈依的,這樣的話,只能算是相似的佛教徒。我有時候坐出租車,看很多司機在車裏挂觀音菩薩像、釋迦牟尼佛像,就問:“你爲什麼挂這個?”“因爲我怕出車禍,挂它可以保平安。”還有時候問:“你是不是佛教徒?”“是啊。”“你爲什麼皈依呢?”“因爲別人說我命短,爲了長壽才皈依的。”當然暫時來講,這也無可厚非,是趨入佛門的一種方便,但究竟而言,他們並沒有明白皈依的目標。
2、善願之發心:
如果單單爲了今生的豐衣足食、升官發財、身體康泰、獲得名聲、生兒育女,或者僅僅追求來世的出身富貴、轉爲天人等善趣樂果,那麼即便已皈入佛門,法也只能稱爲善願之法,人也沒有真正趣入正道。
暫時追求這些,佛陀雖然也開許,因爲對欲望強的衆生而言,可先通過滿足他的所欲,最終引導其歸入解脫道。古大德常言:“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可是現在很多人,被前面的“欲”已經鈎上了,但後面的“佛智”一輩子中還沒有摸到。這種現象,如今可謂比比皆是、不乏其數。
我就有個熟悉的人,怎麼勸他爲了解脫而皈依,他就是不肯:“上師,我家裏平安很重要。我有兩個孩子,大的要找到個好對象,小的要好好讀大學;我自己也要平平安安;我老婆身體不好,應該讓她健健康康;還有她爸媽經常吵架,以後不要再發脾氣;我爸媽平安就可以,其他什麼也不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說:“你求這些也可以,但還是要想一想解脫,這個很重要。”“不不不,只要平安就夠了!解脫沒事、解脫沒事,這些都不求。”這樣的人,並沒有真正皈依佛教。
二、真實的佛教徒
只有真正認識到生死輪回皆無實義,六道猶如火宅、羅刹洲、劍葉林般可怕,爲求自他解脫而趨入佛門,才能稱得上是真實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我們是不是佛教徒?也應該好好扪心自問。)
現在很多人依靠上師的加持和恩德,修行雖有種種情況,但理論上應該比較明白。在整個六道輪回中,叁惡趣誰都不會羨慕,而叁善趣——人間、天界、非天,也沒有必要去希求。那天有個人跟我說:“如果有來世,我就……”我聽後有點生氣:“你學佛這麼長時間,還對來世貪求啊?”他馬上說:“不是不是,我不是這個意思。我今生肯定能解脫,只是說這輩子“萬一”沒有虹身成就,“萬一”有來世怎麼樣。”
世間人常說:“如果有來世,我就……”好像是另一種語氣。但是作爲修行人,我們應該想:假如即生沒有解脫,來世一定要繼續修行,誠如《極樂願文》所說,要像重罪的囚犯從牢獄中解脫出來一樣,義無反顧地想逃離輪回。有了這種想法,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否則,不要說居士,就算是出家人,身披叁衣、袈裟,頭剃得光光的,平時住在寺院裏享用信財,若還特別羨慕世間八法,根本沒有解脫的意念,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當然作爲凡夫人,想長期保持出離心不退,有一定的困難,但即便如此,至少也應偶爾生起解脫的念頭,知道輪回沒什麼可貪的。不然,這麼長時間以來,你若從來沒想過超離輪回,就肯定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的出家人是什麼樣的?不是佛教徒的居士是什麼樣的?有時候真的要觀察。有些人認爲自己不但是出家人,而且境界很高很高。其實且不談你很高很高的境界,首先你是不是個佛教徒,就值得好好觀察。
學習這部《前行》,意義真的非常大。如果不懂這些道理,表面上你特別精進,實際上你的所作所爲,可能根本不屬于佛教範疇。所以對《前行》的這些詞句,不要隨便劃過去就可以了,應當一邊讀一邊細心思維,逐字逐句、詳詳細細地琢磨,與自相續結合起來再叁觀察。若能如此,一方面可認清自己的過錯,同時也能明白今後該怎麼做,以此作爲修行道路中的一盞指路明燈。
有些人覺得:“我是大學生,學曆那麼高,像《前行》這麼簡單的法,還有必要學嗎?”實際上世間學曆不算什麼,《前行》中講的有些境界,才是最爲重要的。假如你有信心、有精進,這些境界就可以在心中出現;但如果你既無精進,也無信心,即使學識淵博、德高望重,內心也很難與法相應。因此,希望大家再再地思維,這不是往外觀察的法,而要將每一句與自心進行對照。
己五、師已攝受:
即便已經皈依佛門,在寺院辦了皈依證,正式加入居士團體,自己也認爲是佛教徒——“我是6月25日早上7點鍾皈依的”,但如果善知識沒有攝受,對佛法教理一竅不通,那不管過了多少年,你還是原來的你,佛法對你沒有多大利益。
故《般若攝頌》中雲:“佛法皆依善知識,功德勝主佛所說。”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識而得,這不是凡夫信口所說,而是圓滿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言。《般若八千頌》亦雲:“若菩薩摩诃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必先于善知識恭敬承事而依止之。”還有《華嚴經》中言:“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沒有善知識講解,世間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憑借自力也不能通達。
爲什麼呢?因爲佛經浩瀚無垠、聖教多之又多、所知無窮無盡,假設沒有上師的竅訣,就不會懂得總結諸法的要領而加以修行。
以前,我曾去過香港、紐約的佛教大書店,那裏各種書籍琳琅滿目,一進去就不知方向了。大乘、小乘,藏傳、南傳、北傳……表面上看一本本都非常好看,自己對每本都愛不釋手,但全部買又不可能,真不知該買什麼才好。
還有《大藏經》也是那麼多(1):就拿乾隆皇帝的《龍藏》(2)來說,全藏共724函,分爲正續兩部分——正藏485函、續藏239函;而著名的《永樂南藏》(3)和《永樂北藏》(4),各自都是636函;如今廣爲流通的《大正藏》(5),也共有100冊,其中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藏地《大藏經》也是同樣,經典100多函,論著200多函。還有許多高僧大德的著作不計其數,甚至一位大德撰著的,就將近有上百函。
這麼多的法本,初學者乍看會雲裏霧裏,不知道該如何取舍:到底是一轉*輪好,還是…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二十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