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人,一定要培養四無量心。有了四無量心,才能教化衆生,令衆生離苦得樂。修道人若無四無量心,就與道相違背,就是修了八萬大劫,離佛道尚有十萬八千裏。
四無量心是修道人應具有的基本條件。何謂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無量就是沒有限量。不半途而廢,不中道自畫,得少爲足,認爲夠了。其實慈悲喜舍沒有夠的時候,越多越好。應把它推而廣之,擴而充之,達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1)慈能予樂。我們是否給了衆生快樂?若是沒有,那就是沒有盡到慈心。應該朝向“無緣大慈”的目標邁進,不但同情人類的遭遇,而且也要同情動物的遭遇。如有不幸的事情發生,即時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脫離苦海,這是佛教徒應該做的事。不要存著隔岸觀火的心理來觀賞,那樣就失去佛教的救世精神。佛教是慈悲爲懷,方便爲門的宗教。
(2)悲能拔苦。我們能不能拔出衆生的痛苦?若是不能,那就是沒有盡到悲心。應當有“同體大悲”的思想。也就是人溺如己溺,人饑如己饑的精神,佛教以悲爲宗旨,悲就是憐愍的心。與儒家所說的“悲天憫人”不謀而合。由此可知天下聖人的思想,同出一轍,沒有離開恻隱之心。佛教主張慈悲,儒家提倡忠恕。心心相同,這是宗教的骨髓,否則,乃是異說外道。
(3)喜是喜心。我們是不是歡喜學佛法?有沒有發憂愁起煩惱?或者鬧情緒?如果有的話,趕快糾正,不可任性發展,若有半點習氣存在,在七情六欲上用功夫,那就是錯誤觀念。要知道這種觀念錯不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4)舍是舍心。我們有沒有舍心?如果有,是大還是小?是一時還是永遠?舍甚麼?就是發心給予衆生快樂,拔衆生的痛苦,扶人困危,會生起無限歡喜,但不可執著。做完之後,統統把它忘掉,不可留記心頭。如果執著不忘,那不是菩薩的願行。要有施恩不求報的胸襟,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