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來藏佛性之抉擇(12/12/2004 Rev.0)
8-1.〈第一節 楞伽經的如來藏說〉研讀參考:
1.《楞伽經》的集成,約在西元四世紀末(無著、世親的論書尚未引用,約西元四四0頃求那跋陀羅初譯)。
2.《楞伽經》應爲瑜伽學派會通如來藏的經典。
3.《楞伽經》說如來藏是如、實際、法性等異名,所以是「無我如來之藏」,而以「斷愚夫畏無我句」,「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
4.《楞伽經》說阿賴耶識是由于如來藏爲無始虛僞惡習(執著戲論)所熏習,而成「遍計所執種子」,即阿賴耶識就是自性清淨而爲煩惱所覆染的如來藏。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統一,可說是《楞伽經》的特色!
5.如來藏不是神我,卻有神我的色采。佛說「諸法無我」,是一般人所不易信受的,一般的觀點,將滅nirodha解說爲什麼都沒有了,那末前一剎那滅,第二剎那就「無因」而不可能生起了,也就是說:生滅無常是不能成立生死流轉。但瑜伽學說:剎那不住的有爲生滅,可以成立生死的流轉,受苦樂的異熟,所以以依他起自性,阿賴耶識爲所依。《楞伽經》雖肯認「無我」,卻同意一般的觀點,所以要在諸行生滅法外,立常住不變,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藏識)爲依止。這樣,「離無常過,離于我論」的如來藏爲一切法依,是最善巧的說法。
6.《楞伽經》與《寶性論》一樣,說如來藏是善不善因,爲生死依止,但決不是如來藏(真如)能生起善惡,流轉生死,只是善惡、生死依如來藏而成立,如雲霧依于虛空一樣。雲霧雖依于虛空,但虛空自性還是那樣的明淨沒有任何變化。中國佛教所傳的《楞嚴經》及《起信論》說「真如熏無明」、「無明熏真如」等,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中,似乎沒有這樣的見解。
7.《楞伽經》承瑜伽學說習氣,但說無漏習氣爲非剎那不生滅的無爲法,批評瑜伽學的無漏習氣也是剎那生滅之說,而歸宗于如來藏學(不空如來藏)。所以《楞伽經》雖與瑜伽學相同說五種種性,但也說無種性的一闡提人「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其實都是可以成佛的。
8-1.問題思考:
8-1-1.《楞伽經》認爲說如來藏的用意是什麼?
8-1-2.《楞伽經》將如來藏轉名爲阿賴耶識的關鍵在哪裏?
8-1-3.《楞伽經》將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統一的理由或目的是什麼?
8-1-4.試依本節所說,舉出《楞伽經》與瑜伽學及如來藏說思想之異、同。
8-2.〈第二節 涅槃經續譯部分的佛性說〉研讀參考:
1.昙無谶所譯的《大般涅槃經》初譯十卷,與法顯所譯《大般涅槃經》是同本異譯。以下的叁十卷,是昙無谶再到西域訪求得來而再譯的,對淡化(淨化)初譯十卷、《如來藏經》、《央掘魔羅經》、《法鼓經》等神我色采的如來藏說,有獨到的解說:
a)在《大般涅槃經》後叁十卷中,不再提到如來藏一詞而改以佛性。佛性無我而說成我,只是適應印度神教,誘引計我外道的方便,與《楞伽經》的見解一致。
b)「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不是說衆生現有身內有如來那樣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而是「應有」。
c)如來常樂我淨的我,是以如來的八種自在、出世、出離無常生死故說。
2.《大般涅槃經》後叁十卷可分爲四部分:
a)第一部分:從〈病行品〉到〈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等五品,明「五行」、「十德」,是以大乘空義來說明一切:雜染生死法、般若、如來、大般涅槃都是空的,佛性不外乎依空性、如、無爲而說,大般涅槃的常樂我淨,也依此實相說。說空性爲佛性,當然是「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但非如瓶中有物、芽中有樹那樣,而也可說「衆生中無有佛性」,這是深受《般若經》影響的。
b)第二部分:爲〈師子吼菩薩品〉,依十二因緣、第一義空,空與不空、中道等論佛性,是源本于《阿含經》,經龍樹學《中論》演進而來的。
i.第一義空爲佛性:第一義空,出于《雜阿含第335經》,是十二因緣勝義空。十二因緣爲佛性所依,名爲佛性是「因」中說果。十二因緣八不(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中道第一義空),是「非因非果」的(不論佛出世不出世皆如此),常恒不變的,這才是佛性的真實義。
嘉祥《中論疏》說:「羅[目+侯]羅(跋陀羅)法師是龍樹同時人,釋八不,乃作常樂我淨四德明之」,與〈師子吼菩薩品〉的思想應該是很接近的,可說是龍樹一切皆空的中道說進入後期大乘的一般傾向。
ii.中道名爲佛性:體見空性的智慧,《般若經》有「于一切法都無所見」與「無所見而無所不見」二說,本經說「智者見空與不空」爲後者,即見緣起生死邊的空、無常、苦、無我,也見緣滅涅槃邊的不空、常、樂、我,稱爲智慧所見的緣起中道,也稱爲佛性,若只見空、無常、苦、無我而不見不空、常、樂、我,則見一邊而不行中道,也就不能見佛性了。
iii.觀十二因緣智爲佛性:「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種子」,此種子與佛種性的意義相近,是依此而能成佛的意思,而非瑜伽學者的種子說。觀十二因緣智,是依十二因緣能證見因緣八不的「了因」,名爲佛性,其實是佛性的「因因」。
iv.佛性的果與果果:「果」是無上菩提。依無上菩提的覺證,得離障的涅槃寂滅,所以涅槃是佛性的「果果」。
v.定有與當有:佛性可以有「因性」(觀十二因緣智慧等)與「體性」(無上菩提)二種意義。依據這一佛性的含義,所以除了佛的果德(佛的體性)外,菩薩行、菩薩地等佛的因性也是。這樣,約十二因緣(常)說,佛性是衆生「定有」的。約菩薩行、佛功德說,佛性是衆生「當有」的。
vi.悉有與悉無:約第一義空說,佛性是「一切衆生同共有」的「悉有」。但佛性如虛空,不一不異,非內非外,常住而非叁世所攝的,所以可說有,也可說無,可說非有非無的。因緣第一義空性常住不變,並不能吸引衆生去成就佛道,成佛還要修行聖道,否則,一切衆生同有佛性,有佛無佛,法性常住,一切衆生都早該成佛了!此與《勝鬘經》所說如來藏能使衆生厭苦而求涅槃說不同。這是從第一義空性(也就是「無性」)的見地,對一般所說衆生本有如來藏、我、佛性說,給以批判的修正。
vii.佛性的正因與生因、了因與緣因:生因與正因指發生的因種,了因與緣因指協助生成的緣。佛性的因性有正因與了因:正因佛性是十住菩薩與佛所能證見的,是常住的,是「了因」(常住八聖道)所了的。從緣顯了,所以「緣因者即是了因」。佛性與八正道是常住的,所以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了因而不是生因。修六波羅蜜,首楞嚴叁昧,對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生因。所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但是了因所了,也是生因所生。正因佛性是常住的,不是生因所生的,所以修六波羅蜜(觀智在內),顯了佛性,只能說是了因。經文所說的,沒有天臺學者所說的那麼圓妙!
c)第叁部分:爲〈迦葉菩薩品〉,以如來應機不定說法,著重于因緣說而對「佛性」作不同的解說,將衆生有如來藏的本有論,淡化得簡直不見了。
i.佛位中之佛性(佛佛性),爲常而無變易,沒有叁世之別。
ii.衆生位中之佛性(衆生佛性),可以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的,如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如佛那樣的具足智慧莊嚴,是本品所不能同意的!
iii.「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不是衆生身中有了什麼,如無漏種子,稱性功德等等,而是從衆生無始以來,因緣不斷不滅的延續去了解。
iv.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不但是善法是佛性,煩惱等也是,因爲都是佛性所因依的,一般所說的生死河,也就是「佛性水」。
d)第四部分:爲〈憍陳如品〉,遮破外道的種種異見,說如來常樂我(續譯部分,我約得八自在說)淨,使外道改宗信佛。全品沒有說到佛性的含義。(依《印度佛教思想史》p.292補入)
8-2.問題思考:
8-2-1.「性空學派」與「瑜伽學派」修正如來藏說的典型經典各是什麼?
8-2-2.昙無谶所譯的《大般涅槃經》後叁十卷與初十卷的最大差別在哪裏?
8-2-3.《大般涅槃經》後叁十卷如何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8-2-4.敘述您參加本研討班與研讀本書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