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論」簡介(佛寶及僧寶)2

  「佛法概論」簡介(佛寶及僧寶)2

  

  開仁法師LA弘法﹝二﹞

  

  

  講題:「佛法概論」簡介(佛寶及僧寶)

  

  

  地點:美國洛杉矶

  

  

  日期:8/4/09

  

  

  第二節 佛法的創覺者 ── 佛

  

  「佛法概論」最主要講的是叁寶,上一堂課講了法寶,這是主要的內容,現在要說明的是佛與僧,這兩者是屬于人方面的,不是抽象的「法」,人與我們較親切。

  

  佛陀是覺悟的人,二十九歲出家,叁十五歲成道,八十歲入滅,生爲太子,舍去榮華富貴,毅然決然的出家,成道後是有再回來渡他的父母,雖然佛陀是私自出走,但後代的人出家還是要遵循父母的同意。

  

  佛陀出家的真義

  

  

  佛陀是看到人們的生老病死而出家,于菩提樹下他思惟的是:爲什麼人會老死。因爲這個問題的思惟而覺悟了「緣起」,我們是因爲有「生」才會有「老死」,所以我們要學習「不生」,要去觀察如何能不要「再來」。

  

  真正的出家是一種大丈夫的心態,平常我們都只愛自己的家人,而他將這個界限打破了,所有的衆生都是他所愛護的對象,當他打破這個我執的時候,所有的衆生對他來說是一視同仁。這種我執如能從心裏面連根拔起的話,就會盡其所能將自己所知道的教導衆生,當然時間到了他還是要入滅的,但世尊于四十五年中所講的法,我們這輩子要完整研究,也沒辦法研究完。

  

  所以出家是「爲家忘一人,爲村忘一家,爲國忘一村,爲身忘世間」,一個出家人是要有這樣的心願,其中「爲身忘世間」不是忘掉世間逃避現實,印順導師的解釋爲:「忘卻我所有的世間,勘破自我」。一般人即使能愛家,愛村以至愛國,但到生命要結束時最愛的還是自己,一般凡夫還是愛自己比較多,如果把這個「身」看做不是自己的,就不會受此最難破的一關的限製,不從自我的立場來看世間才是真正的理解世間,進而救護世間。一般我們的分別心都很強,假如我們要做到無我的話,這是要慢慢提升的。因此真正出家的意義不是離開家庭反而是更接近了人間,因爲看破了自我的、私有的家庭、個人,而把自己給了所有的衆生。

  

  佛陀覺悟中道而成佛

  

  

  佛陀是覺悟中道而成佛,他不會只是追求禅定或者苦行,定樂與苦行不見得就有智慧,有的認爲多吃苦就是修行,這不見得有意義的,無意義的苦行有時只是「我執」的另一種表現。

  

  

  

  即人成佛教

  

  

  佛陀是由人而成佛的,他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們照著做的話同樣也能成佛,這是佛的教育,他是說大家都能夠成佛,而不是永遠只能做他的弟子,他不怕人家成佛,只怕你不成佛。

  

  人會能夠成佛是因爲人有叁種其他道中所沒有的特質:

  

  

  ˙ 憶念勝

  

  這是會讓人産生智慧的記憶力,如我們在一個地方跌倒了幾次以後,我們就會記得那個地方會讓你跌倒,但動物或者其他道衆生不見得會有此能力。我們知「苦」了以後,想到要修行不要再有這種苦,時間久了,累積經驗,常常可以讓我們避開一些障礙,少走一點冤枉路。正常來說;人的經驗是智慧的累積,我們年長了也會累積了一些智慧,但我們的孩子是否一定照著我們的智慧來做,那是不見得的。從古以來,這麼久的時間裏有太多的人留下這種智慧財産,我們的孩子可能不適應我們的這一套,而適應另外一套的,只要是真正的智慧,那是沒關系的。

  

  

  ˙梵行勝

  

  「梵行」于佛法裏面的意思就是希望除惡向善,清淨心,慚愧心。我們如果沒有慚愧心,那跟其它動物就沒有兩樣,泰國的阿姜查說:于修止觀時,如果你想要讓你的mindfulness(正念)越來越強的話,你的慚愧心要不斷的提升。比如這支香我們坐的不好,要反省爲什麼坐的不好,這就是要有慚愧心,這就能由慚愧、反省中讓你的Sati(念)越來越敏銳,越來越堅強。以後就會非常的注意不離開你的所緣,一離開的話就是「放逸」。

  

  

  ˙勇猛勝

  

  勇猛勝就是堅忍,人的堅忍心就是達不到目的誓不低頭,也是一種願力。如學習打坐,一定要到有某種念力的提升,才覺得說我在好好的用心學習,不要太容易放棄學習成長的機會。

  

  自覺與覺他

  

  

  自覺

  

  

  佛是覺悟緣起的,這種知覺性是很有意思的,我們在打坐時後要培養我們的正念正知,我要清清楚楚的了知覺知我的動作、呼吸,這算是自覺嗎?也算的,覺察自己身心的變化,覺知的涵意是能夠了知所有生命的現象,以及外在的所有一切,自覺性強的人一聽到了善法就會自發自動的去做了,如打坐昏沈了,自己就會很慚愧的。《法句經》有一句話說:「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者」,一個愚笨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他就會想辦法來改善。

  

  覺他

  

  

  自覺是佛陀的功德,覺他是「佛陀的真實道爲時機所限,慧命寄托予僧團」,把自己所了知的教法傳下去,除了教法之外,還要有全心全意實踐的人,就是僧團,由僧團承擔這個傳承的重任。所以我們如果還能看到出家人的話是很有福報的,有些地方是看不到出家人的。我們下輩子到那裏,能不能看到叁寶還不知道,今生能跟叁寶結善緣就要結深一點,下輩子到那裏都沒關系但不會離開叁寶。

  

  佛陀是創覺者,覺悟的人,佛弟子雖然也是覺悟緣起,但他是後覺,釋迦牟尼佛是先覺,所以稱「創覺」,先覺覺後覺,後代的弟子雖然也是證悟的人但他們是屬于後覺。佛陀也稱爲阿羅漢,弟子們也有阿羅漢,但他們不能稱爲「佛陀」。

  

  佛自覺的正法就是「緣起」,如果代代都有人證悟緣起的話,那佛陀的法身就會常在不滅,就是有人照著佛陀覺悟的法去做,那佛的法才會不滅。「覺他」就是佛將此重任交給僧團,僧在法在,正法久住。

  

  第叁節 佛法的奉行者 ── 僧

  

  

  我們所說的「僧」不是指一個人,指的是叁個人或四個人以上的僧,如果一個道場要組織僧團,那至少要有叁個師父,一個人不能成爲僧。出家的製度讓一些有心人可以專心的修習佛法,住持正法。

  

  「佛法雖是探本的,簡要的,卻是完成的。在傳布中,可以引申、闡發,可以作方便的適應,卻沒有修正或補充可說。」,釋迦牟尼佛所覺悟的法已經圓滿了,我們後代的人不管如何去發揮,去講解,都在其範圍內,沒有人可以再有其他不同的體證,佛的法已經是最圓滿的,我們只是住持正法。

  

  建僧有十種因緣,而這十種可以歸納爲六種,就是僧團中有六種很重要的精神:

  

  ˙ 和合,大家和和氣氣,在一起要和氣。

  

  ˙ 安樂,大家要安貧樂道。

  

  ˙ 清淨,出家人要清淨,有不好的要忏悔。

  

  ˙ 外化,除了自己修行以外還要渡化衆生。

  

  ˙ 內證,除了去建道場、蓋廟渡化人間,最重要的是內證,就是自己要修行。

  

  ˙ 究竟理想,一爲有實證的人,也有被教化的衆生,這樣讓佛法、佛教可以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這就是十種因緣中的最後一個「正法久住」,讓佛陀的梵行久住世間。

  

  六和敬

  

  

  僧團之中本身有「六和敬」:

  

  ˙ 見和同解,我們同住思想要一致,來出家的目的是爲了什麼?佛陀說:出家人共同的思想是爲了解脫的,再來是幫助衆生,這是佛陀對出家衆的要求。

  

  ˙ 戒和同行,出家人要守共同的戒。

  

  ˙ 利和同均,大家所受的利益是一樣的。

  

  以上是和合的本質,有了和合的本質,表現于身口意的也是和合的。

  

  ˙ 意和同悅

  

  ˙ 身和同住

  

  ˙ 語和無诤

  

  佛弟子有分出家與在家,于解脫上來說,真實僧就是依勝義僧來說是沒有分出家、在家的,在家人也可以證果,有一些認爲在家人也可以證到四果,有一些部派認爲在家人只能證到叁果。僧寶是體驗緣起法的人,縱使是在家人也是可以稱爲僧,但是在事相上還是有分的。在家人于印度稱爲「白衣」,僧伽是穿黃色的,出家人又有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還有式叉摩那尼,在家則分爲優婆塞、優婆夷。

  

  導師認爲僧寶,重視這種勝義僧﹝有修證、有體驗法性的人﹞是很重要的,不管在家、出家。但是在這個世間上,縱使我們在家人有證果,我們都要恭敬有出家樣子的人,于世間法上我們還是要隨順世俗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