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入門講解

  靜坐入門講解

  

  

  開仁法師LA弘法﹝叁﹞

  

  講題:靜坐入門講解(一)

  

  地點:美國洛杉矶

  

  日期:8/3/09

  

  初學禅坐的學員第一個要知道「坐」的方式,基本的「坐姿」要會,由佛像就可以看到盤腿的樣子,有分爲單盤、雙盤、散盤。如果沒辦法盤腿的話,也可以放腿,以南傳的禅修來說,他們不太重視這個形象,能安住自心比較重要。

  

  如果覺得腰部這裏要用力,腰才會挺得直的話,那是坐不久的,將臀部後面的位置墊高一點,就會發現腰部就不須那麼用力,兩個彎曲的膝蓋又能同樣的輕靠在地上,不會一個高一個低的話,就能坐得久。手可以放掌,輕置于腿上,如果穿的是有領子的上衣,挺直後頸子有碰到後面衣領的話,頭部的位置就對了,否則位置太高太低,坐久了脖子會很累的。

  

  有的人坐下來時,頭部、脖子是不正的,這些都可以用你的「正念」﹝mindfulness﹞來調正的。坐好了以後,可以將頭部以及身體左右前後輕微的搖動,你會找到一個平衡點,禅坐第一個要學的就是放松﹝relax﹞,假如身體能放松的好,那「所緣」就能對准,能抓得到,「所緣」就是對象,心的對象。

  

  這兩天大家學的是「出入息觀」,專注的地方在「人中」的位置,身體放松了以後,于這個位置你能感覺到「息」的進出。如果感覺不到的話,一個就是我們的「心」太粗,第二就是我們的身體沒有放松。初學者常常爲了能注意到「息」,而用力去呼吸,太用力的話還是會累的。

  

  「靜坐」;其實于你放松過後,「息」是自然就會明顯的,但先不要管它,要將你的專注力﹝mindfulness﹞放于「人中」的地方,看于半小時的靜坐裏,我們可以維持多久。如果你沒辦法維持一、兩分鍾的話,那我建議你可以用「數息」的方法。就是呼吸出去,你不要管它去到那裏,進來你也不要管它進到那裏,只在呼吸經過「人中」的時候,進去、出來一圈算「一」,一直算到「十」,再回頭算「一」,算了一陣子,如果覺得比較不會散亂了,就可以將數目放下,就只是注意「息」于「人中」的進出就好了。

  

  不要先去想其他的東西,任何東西去想的話就屬于「散亂」,想佛法也不可以,只專注在你的「所緣」上。因爲我們現在要學習「定」,學習「定」的話不要做其他複雜的觀察,先培養這樣的mindfulness,久了你會發現我們的mindfulness是可以控製我們的「心」。一般「心」是很噪動、很散亂,但經過訓練以後,它就會聽話不會亂跑的。

  

  坐時由「放松」開始,調身、調息、調心,調身就是一開始告訴自己眼睛放松,耳朵放松一直到全身放松,覺得放松了以後,開始將我們的mindfulness放在我們的「所緣」,我們的呼吸上。如果覺得身體有那個部位還是很緊,就再回去做「放松」的動作,放松好了以後再回到「息」上來。

  

  引罄的聲音響表示「出靜」,眼睛不要馬上張開,開始坐時身體是由粗到細,出靜則由細到粗,先將身體左右輕微的搖擺,動作明顯了才開始雙手摩擦按摩,由頭部開始,眼睛、雙手、腰部、腹部、腳部,接著才放腿,張開眼睛。

  

  一般人打坐很在乎「時間」,當覺得不耐煩時就會想動,但有時你一動身邊的人就知道的,尤其在比較小的地方,因此大家要試著不要動,即使有蚊子,有聲音也是保持不動。不要去注意身體的不適,像腳麻的話,一、兩次過了就不會麻的。

  

  禅修中講到注意所緣的問題,最主要有兩個我們經常都會碰到的,一個是掉舉﹝心散亂﹞,一個是昏沈﹝想睡覺﹞,「止靜」時大家要保持著注意自己的「所緣」。心跑掉了,不在「所緣」上時要拉回來,習慣于將心放在「所緣」上,久了以後這個「掉舉」也會改過來的。

  

  禅修中最受用的是坐下來了以後,你的「心」就要放下,假如還挂著某些東西的話是很難把心靜下來的。假如禅修做得不錯了,其實你不管做任何事,你一坐下來的時候,這個「心」很容易就住在這種安靜的狀況。練習過禅修的話,不論獨處、做事的耐心都會比一般人強,即使身體有任何的反應,也不會害怕,內心也一直會很平靜,過程是一定要一而再、再而叁的反複練習,訓練我們的「心」聽我們的話,這樣我們才有主宰到我們的mind。

  

  學員問:能否將「所緣」放在眉心?

  

  通常「所緣」放在眉心,一種狀況就是用我們的注意力去看呼吸,是會覺得「息」在上面的,但我們只是去注意呼吸而不是去看,去注意呼吸進出的地方而已。定在眉心的地方,用注意力去看呼吸,久了是會頭痛的,用錯方法習慣了以後,一盤起腿來就會發現注意力就是到眉心,還是會用注意力去看呼吸的。如果這樣,還是要先放松,把注意力放在腳盤上,放松好了再將注意力放在人中。

  

  學員問:須要注意息的冷熱嗎?

  

  不要去注意息的冷熱,否則就變成你去「觀」它了,我們現在要培養定力的話,須要「單一所緣」,就是只有一個所緣,就是「息」,如果再加上冷、熱的話就太多了,這樣就不是在培養定力,這也是一個方法,但不是我們現在講的範圍。我們就注意在「息」上,冷熱不要去管它。

  

  學員問:就用普通的呼吸就可以嗎?

  

  要用丹田,自然的呼吸,我們強調放松,就是放松了以後,息才會自然,因爲我們沒有用力,坐久了也還是很輕松的,我們還要注意呼吸不要太大聲,打鼾等。

  

  學員問:一天之中什麼時候打坐最合適?

  

  上班族的人晚上坐的效果較不好,一般人應該早上坐的效果較好。假如初學者要讓自己對禅修産生信心的話,那要觀察自己于一天中那一個時段坐的效果最好,先于效果好的時段坐。坐的有些經驗了,老師會教我們在最昏沈的時候坐禅,這是比較中階的禅修。

  

  坐的時間並沒有一定說一次須要坐多久,原則上是時間不須久但要時常坐﹝少量多餐﹞,只要有空,即使沒有因緣盤腿,練習出入息也可以,練習久了,一坐下來,注意力馬上就上來了,因爲你已養成了習慣。今天講的只是方法的一種而已,如果做的很熟練的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注意力都是保持在「所緣」的。

  

  講題:靜坐入門講解(二)

  

  地點:美國洛杉矶

  

  日期:8/4/09

  

  假如我們的心可以守在「人中」,經常可以這樣保持的話,我們的Sati 與我們的念頭會被調伏的聽我們的話,經典上的譬喻說,我們的念頭像猴子一樣,要訓練它聽話,必須把它綁在一個地方,它跳久了就不再跳了。我們把心系縛在息上面,系縛久了,它就不再跳了,就會聽你的話,要修習禅定,修習止觀,第一個就是要培養Sati。

  

  再來要培養正知,正知是完全了知你現在在做什麼,是「完全」的沒有一點點不清楚的地方。有正知的人心念一動就會知道這是不對的,會把它拉回來所緣,正知于平常的動作中都可以保持。

  

  于「大念處經」中所講到身念處的一種修法,就是在日常生活裏面只要我們保持正念正知也算是修持。就算你沒有盤起腿來,沒有參加共修,但于每個行住坐臥都保持正念正知,這也是修身念處的方法,而且更加強而有力。

  

  學員問:法師不在時,我們如何自修?

  

  這兩天教的方法是非常基礎的,注意所緣,培養正知正念,讓自己的心鎖在所緣上,如果你相應這個方法的話,回去以後,每天保持這個訓練,當你覺得有進步了,你要再去找禅修的老師。須要時可以請教知道這方面訊息的法友,並尋找相關性的法寶來做進一步的參考。到一個程度以後可以去參加retreat(密集禅修),但是平常每日的修習是很重要的,可以幫助你在retreat時的進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