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能有幾回
人的生命之中,擁有許多的人際關系,不管與自己內心是否相應,這份緣份是怎麼也漠視不掉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做到不爲別人而活嗎?現實的人生,往往會造就一個人的性格,縱使是把持很好,也難免不爲身邊的情感所動容,甚至于心甘情願地做別人的背影。
我們對于世尊淨化情感爲慈悲的內涵,實是有望塵莫及的無奈,卻也不認輸地說服自己,勿爲後路而放棄這逆流的清淨,情願爲世間的情感所系縛而虛度這一期的生命。
因爲現實,所以要付出相對的代價,其中也許會造成我們忽視父母的恩澤,甚至于將眼前的利益對象視爲當前要務,不顧及佛法的出世情懷,立誓要創造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來,這是許多現實主意的心境,也是一般的生活態度。
我們不知道生命的長度有多少,卻能不斷提升生命的無限寬度;我們不曉得情感的虛妄分別,卻可以做得到用智慧來淨化感性,以智導情,淨化人心。佛法的平實,是可以在無所求的心態下呈現無遺的。生命的無常性,不是因爲世尊說無常,它才無常,反而是因爲其本來就是無常,所以世尊才印證其爲無常之性;意思是說,我們生命的向前流逝,不會因爲我停住腳步而靜止下來,更不會待你有心理准備它才會說再見。
學佛一段日子了,在觀念不斷的開發之下,才發現生命的本質在于醒覺自心。因爲貪染現實會迷失自心,顧慮後路只會爲無盡的輪回儲蓄資糧;生死的枷鎖已套牢我們,何必還要再雪上加霜呢?
父母哺育顧複恩重如山,爲何我們可以爲了生存而遺忘他們呢?生恩養恩,世尊也銘記在心,凡夫輩的我們,豈能視若無睹?
人間的世智辯聰,與佛法的智慧未必能相通,若他追求的生命與常樂我淨相合,則縱使百千歲亦無法獲得法的體證,更遑論成佛成聖。佛法的內涵極爲平實而清淨,只要有了一絲的執著,或許你就會被其絆倒,甚至于踏上迷途。
生命的寬度很重要,他可以從個人開闊到整體人類,也可以用無我粉碎自私,更能透過戒定慧的修習築立起高尚的人格,成爲覺悟的體現者。正法,必然是吻合無常無我之法則,最究竟的,當然是涅槃寂靜了。寂靜之法,法爾如是,不須外在的裝飾,也不必表象的莊嚴,因爲它是自然的法則,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真理,是永恒不變的事實。
人生能有幾回接觸佛法?生而爲人又能信仰叁寶,佛經上說如盲龜值遇浮木般的不易,千萬年才有成爲人的機緣。試問,我們是否真切地用心想過這人身難得的可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