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
曾經有位好道友跟我說過:「太過理性的人,容易傷害別人;過于感性的人,則反而容易傷害自己。」
我對他的話思索了好久,也感動了一段好長好長的時間。
一個人不可能只有理性或是感性,只是那一方面偏多而已。學習佛法的人,大部分其實是由于內心對叁寶的感動而踏入佛門,甚少以理性思惟來確立信仰的。
世尊乃悲智圓滿的大覺醒者,其有別于凡夫,最明顯之處,即是內心的理性與感性達到平衡,清楚了解生命的現象而轉凡成聖的。這種平衡,來自于對身心的透徹了解,明白身心和合的假名無性,基于相互依存的原則,而形成萬有的一切。
世尊教谕中所謂的一乘道,就是四念處──身、受、心、法,這是一套完全掌握身體物質性與心法剎那無住性的變化的方法,使自心常保持平穩的狀態,起伏不定成了時刻謹慎的觀照,維持如湖水一般的沈寂……。
修行人必須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他人,自己對于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拿捏,是待人處事及與人溝通最重要的決定點,只要其間稍微有偏頗,彼此或任何一方都可能會出現創傷。
話雖說「太過理性的人,容易傷害別人;過于感性的人,則反而容易傷害自己」,但是人際之間的差異,與彼此擁有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有緊密的關系,不是說平衡就可以平衡。然而,如果說修道人不會朝這方向進步的話,則與爲情緒所左右的庸常人沒有分別了。
理直氣壯,是過于理性的人的處世態度;藕斷絲連,是過于感性的人的生存方式。這裏須注意的是,「過于」不是完全的意思,所以縱然鐵石心腸,也有被感動的一天;而放縱情緒的人,同樣會有頂天立地的意志。
理性與感性之間,有數不盡的愛恨纏綿、剪不斷理還亂的交錯經驗。學習的過程,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體會,也許有人會覺得理性的人,少了俗氣的眼淚與鼻涕,可是應該也有人會覺得理性的人,無法明白與體會什麼是穿梭于兩肩之間的感動。
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論我們願不願平衡這兩種個性,世尊都早已說明,要達到解脫,兩者必須永遠保持平衡,如此才有辦法認識自己,正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