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下

  放下

  

  提起來的東西,

  不容易放下;

  放下需要勇氣、氣魄,

  因爲它與願違。

  

  每個人都有自心難放下的東西,

  也許這不一定有錯;

  因爲沒有經曆,

  就沒有一份銘心刻骨的體會。

  

  有些是業緣,

  所以會對某樣東西執持不放;

  要是不善業的線,

  它會越滾越大,

  越難擺脫。

  

  放下,

  是一種全新的學習;

  它不是什麼特別的體悟,

  它只是擺脫束縛的一種感覺。

  像卸下肩膀上的背包,

  如此一般。

  

  不懂得學習放下心結的人,

  內心不容易獲得輕安、自在。

  學佛,

  就是祈願出離煩惱的家;

  這個家絕非物質,

  它的名字叫做執著,

  而出離的方法,

  只有放下兩個字!

  

  看清自己的人,

  不敢任性放縱心念。

  這顆心微妙異常,

  當你張大雙眼瞪著它時,

  它會害羞的躲躲藏藏;

  但是假如你想它在寂寞時出來陪伴你,

  它會非常用力的把你抱緊,

  讓你透不過氣來,

  最後你則只好甘拜下風,認輸!

  因爲你已提起並死捉不放了。

  

  放下,

  真的不容易,

  但是,

  不管你願不願意,

  死亡的到來時,

  都得放下。

  

  放下什麼?

  放下觀念(佛法稱爲知見)。

  舉個比方:

  "佛印"爲何八風吹不動?

  "慧能"的心中爲何菩提本無樹?

  "達磨"怎麼做得到一葦過江?

  "虛雲"的腿功怎能耐久到讓芋頭萌芽?

  ……

  答案揭曉:放下「我」的觀念。

  

  放下,

  在「阿含」有百態的形容,

  佛常說:智者以譬喻得解。

  《雜含309經》有段妙喻:

  佛告鹿紐說:

  假如六根對六境生六識的當中,

  我們的心生起歡喜、深樂、貪愛的話,

  即稱爲第二住。

  因爲原本寂靜的心,有欲望共伴而住了。

  雖然人在空閑獨處,但這修行者還是猶名第二住--與煩惱共住。

  反則易懂,茲不贅言,但他則改名爲獨住或一住。

  根境識純粹只停止于"明觸",即名獨住,

  一觸即放,一念不留,

  該怎麼形容它呢?

  船過水無痕,

  鴻雁飛無迹,

  就是這種「放下」的道理。

  

  以前曾爲選擇"解脫道",

  或"菩薩道"而腦筋打結,

  如今已釋懷了,

  因爲只要存有「我」在修行,

  就什麼都不是,

  然則,水到渠成,因果相應,

  煩惱個什麼?

  

  羅漢難遇,菩薩難逢,

  想見的人反而都碰不到,

  倘使能全然放下,

  才恍然大悟:

  原來轉凡成聖的關卡,

  就在放下「我」。

  

  

  參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