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本願經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戒、十戒,爲戒之基礎,修戒之初步;所有余戒,靡不基此輾轉增上而成立。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戒者:戒除身叁、口四、意叁之十惡,爲在家二衆修戒之法。又有沙彌十戒,爲出家修持之初步。菩薩四百戒,應別有其本。略而言之,如瑜伽菩薩戒本之四十叁戒;梵網經之十重,四十八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指大數而言,如四分律、僧祇律等皆不足此數,此因戒之開合有異,義無何別。比丘尼五百戒,亦指大數而言,現行戒本亦只叁百余戒。如是七衆弟子,其于戒法,或因毀犯而起恐怖,若能專念彼佛,恭敬供養,叁惡之苦皆不能受。

  辛五 婦女生産難

  “或有女人,臨當産時,受于極苦;若能志心稱名禮贊,恭敬供養彼如來者,衆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前既求男女者得男女,既有男女,必有生産;生産之難,極其痛苦,而爲婦人所不免。若子母俱福,安全無事;若子母俱無福,或冤家投胎,則苦矣!故佛教稱人之生日爲母雞日,故于母親,宜加孝敬以酬深恩。但臨産難極苦之時,自能至心稱念佛號;或親戚家眷代爲修建藥師法會,塑畫形像,請誦經典等,由佛願力即可免此苦難,安全而生。或所生子,醜陋殘病,甚至夭折,因此亦能轉使諸根完具,相貌端正,聰明利根,人見欽敬,無有非人奪其精氣。蓋非人之鬼魅,常感饑渴之苦,往往奪取嬰孩精氣以活其命。故能建立藥師法會,一切災難皆可息滅,隨願所求,皆得滿足。今日若能將此法門流行于世,則世界衆生皆得普遍消災利益,而使人生與佛法發生普遍的親密的關系,更足奠定人間佛教的基礎也。

  戊四 阿難問增益

  己一 佛問信不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爲信不?”

  此爲消災周中第四,世尊與阿難互相問答以增信心。此中分叁,今第一佛問阿難信此法不。此中世尊告阿難者,阿難多聞第一,聞持不忘,結集流通,後世堪傳。阿難、梵語具雲阿難陀此雲慶喜。以阿難出家在佛成道後二十年,故其生時,值佛成道,龍天慶喜,因以爲號。阿難出家,常隨于佛。其于佛經,有自佛親聞,有自同學長老輾轉而聞;今此經爲其親聞者。佛告阿難,此明彼佛所有功德,皆是諸佛甚深行處,不但所證之法體甚深難了,即所起之方便妙用亦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不易信受。蓋阿難信心最足,故問信不,使發揮佛言必可信之義以增信益。此甚深行處,即前明體相中所有依正莊嚴之體,行果功德之相,佛佛道同,故言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亦同法華極力稱歎“諸佛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處有二解:一、諸佛甚深所行之處,依主釋;如是言處,即佛智所行境界。佛智、即一切種智正遍知所行境界,若法界性相,其俗事理,自他因果等,于一刹那,遍照無遺,微妙甚深,難可解了;法華所謂“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即等覺大士,亦如隔雲望月,依稀不真,則地前叁賢以至具縛凡夫更無論矣!地前聖凡既不能以智測佛,唯有以信接受,法華謂:“唯除諸菩薩,信力堅固者”。瑜珈戒本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若聞甚深最甚深處,心不信解;菩薩爾時應強信受,應無谄曲,應如是學:我爲非善,盲無慧目,于如來眼隨所宣說,于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于諸佛法無不現知”。此言不因自己智慧狹小不了,即不信仰甚深行處,應觀佛之人格德行而強信受,方能漸漸解了。故今佛問阿難信不,亦含有強信性;即在阿難答中,亦具此理。二、諸佛甚深所行即處,持業釋;此明諸佛因果功德及其所起利生方便等行,即甚深處;則此經所明之藥師因果功德,即是諸佛甚深之所行處。

  故此處字,即指藥師甚深德行;其根本智證真固難解了,即後得智所起方便亦難解了。從比量比知其義曰解,今諸佛自證甚深,非比量能到,故難解;由現量明察其境曰了,今諸佛自證甚深,非現量能到,故難了。但雖有二解,後解爲正。前明體相中,不以真如、實相、中道、第一義等爲體相,而以依正莊嚴行果功德爲體相者,即諸佛甚深行處也。諸法法性本無深淺,金剛經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住法位,法爾常然,不增不減,不生不滅;而所以有深淺者,六凡、二乘爲無明煩惱覆障,與諸佛平等法界隔絕,各各不知;利根菩薩,從比量知;現量不知;地上菩薩以至等覺,少分證知;是則諸佛行處之甚深可知矣。故問阿難信不,以增強像法有情之信心。

  己二 阿難正答

  庚一 答應信佛言

  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此阿難答言,于諸佛甚深行處雖不解了,而決定信受。大德、佛之尊稱,福智圓滿,故稱大德。契經者,佛所說法,皆契理機;不契理則失法之體,不契機則失法之用。然阿難爲何于佛所說即不生疑惑而信受耶?以世尊與十方一切如來無異,而十方如來叁業清淨,說真實語,不诳語者,故世尊語深可信受。叁業之業,動作之義,凡諸動作皆名爲業。出家人開口即說業障深重,則將業專指惡業;其實、業通善、惡、無記、叁性,善又通漏、無漏;佛果亦有清淨叁業;華嚴普賢行願品雲:“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亦屬清淨叁業。然業以思心所之動作爲自體,由此生余心心所爲相應。又、意業爲意識及思等心所相應而起之動作;身語二業爲前六識相應心所所起之動作;故叁業動作,全由心識,若無心識,則如風吹水動,火能燒薪等,雖有業用而非是業。今言身語意業無不清淨,顯佛果煩惱等已窮,離諸過失。故佛果叁業,亦稱叁不護,以無過失覆蔽隱藏,真所謂本無不可告人之事,信無疑議者也。

  又恐語不真切,複以喻明:日月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而于諸佛所說信無有異。日月輪經行天空,本不可墮,妙高山即須彌盧,爲山中之王,上至忉利,下至地獄,其居中心,安然不動;今縱使日月輪可墮落,須彌盧可傾動,而于佛語信無有異,正表其信之真切。此經所明法門,純爲果上不思議境界,唯可以信受,不可以智測。須先信佛,方有法僧,否則、叁寶難以建立。此菩薩戒本、彌陀經等,所以明“一切難信之法”,皆以信去接受也。

  庚二 明不信獲罪

  “世尊!有諸衆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雲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返生誹謗。彼于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

  此明信根不具之有情,于佛所說諸佛甚深行處,不以信受,但以智測,則如解深密經所謂:“諸佛智慧如大海水,我等智慧如牛迹水”。以牛迹水智測無邊佛海,此所以疑網重重,猶豫不信!由不信故,誹法不合理,謗佛欺騙人,因此墮于長夜黑暗,何時達旦!蓋漫漫生死長夜,佛爲明燈;今既不信佛燈,是即失大利樂,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流”;墮叁途險坑,流轉無窮極!

  己叁 重詳信益

  庚一 示不疑利益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因有有情不信墮苦,若佛苦口婆心,重詳信之利益。是諸有情,泛指人間一切有情。若聞藥師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必不墮落,若墮惡趣,必無是理也。

  庚二 明希有難信

  “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薩。阿難!人身難得;于叁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複難于是”。

  此是諸佛甚深所行,與前第二解義相同。諸佛甚深所行即處,故不另言處。甚深之行,不易信受,而阿難堅決信受,皆由如來威神之力使之而然;否則、妄想思量,必難置信。聲、緣二乘,皆通有學無學。未登地諸菩薩者,自十信初發心位,入初阿僧祇成叁賢位菩薩,由此入加行位菩薩。十信爲外凡位,叁賢爲內凡位,是皆未經二阿憎只入初地位,故于諸佛甚深行處,不能如實信解。蓋未登地者,無明未破,法性未顯,未得諸佛智慧。須登初地,方能根本證真,後得觀相;然亦不能于一念中二智圓具,須前念根本證真,後念後得觀相,隔離不融;故須依據佛說,起比量智慧,比知其理而起信解。是故地前菩薩,只可名爲隨教義而信解,非自能證理而起信解。故告阿難,汝非自力能信解。

  一生所系菩薩,可有二義:一、約報身說,自初地至等覺,皆可名爲一生所系,以初地破無明,顯法身,入如來家,慧命相續,雖報身在淨妙土中有輾轉變易,而不再受分段生死,故入初地亦可名一生所系。二、約應身說,唯以等覺爲一生所系菩薩,位居補處,如釋迦佛未降生成佛前之一世,爲一生所系,如今兜率彌勒大士即一生所系菩薩。如是二種菩薩,于諸佛甚深行處,方能少分證信。然以後說爲正。欲界衆生,五趣雜居,人身難得;既得人身,若無善根,敬信叁寶亦難;如今世界,幾許衆生不信叁寶!然聞藥師如來尤難,此所以明希有難信也。

  庚叁 結略說指廣

  “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此明藥師如來之菩薩行、善巧方便、大願皆無量無邊。善巧方便一義,亦可分解:善巧、對種種學問、工藝、技術、事業,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對于無量法門,皆能練得精致純熟,故有善巧;即“熟能生巧”也。方便、即在施行的方法上,種種方式,隨宜而設,爲方便權宜之妙用。但方便通于因果前後,利他設化,固屬方便;因中做種種前方便工夫,達到究竟目…

《藥師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