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本願也。
所謂發願者,即普通所謂立志,志既立定,則抱有志者事竟成之決心,雖赴湯蹈火亦所不辭,以達到其目的爲止。如普通人入學校,進教會等,亦須立志願書,方能允可。志之所在,爲成功建業之本因,故立志願者,誠人生先決之問題也。諸佛菩薩因地發願,亦複如是,誓願既定,雖經艱難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撓之犧牲精神,實現其所志之目的。但其所以與普通立志不同者,以諸佛菩薩因地中發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願,皆從清淨心中出發。謂由五遍行中思心所,五別境中欲心所、勝解心所、慧心所,十一善中信心所等以成,非但別境之欲也。
又稱爲誓願者,誓爲誓約,正明志願既立,複以誓約束,則非志願完成不可。故平常所謂人之患者,患不立志,若志既立,必定成功。今菩薩既立衆生無邊誓願度等志願,雖經若幹波折違礙,亦必有達到目的之一日。如江河百川之水,雖經山丘土石之阻而終彙于海,所謂“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也。故自諸佛菩薩之通願觀之,其所發誓願無量無邊,而本此誓願修行所證之果,其施設普濟群生之法門,亦無盡無滯也。自其願上之誓以觀之,例如彌陀之願成佛時,名稱普聞,若聞我名皆得往生,若不得成,誓不成佛;則今日彌陀既已成佛,其所誓亦必成矣。又如水陸儀軌上每有“惟願不違本誓”,此不違本誓,爲保持人格信譽之要素,若違背本因誓願,則即爲自欺矣。即如中國古來之聖賢,凡有所爲,務必躬行實踐,成其志行。故學佛者,亦須先發誓願,範圍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也。
複次、雖有本願,必藉功行圓滿,方使其本願之得遂;如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等四弘誓願,則須修六度、四攝等諸勝行,功成果圓,方能實現衆生無邊誓願度之理想;若無功行,有願徒然!故平常謂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此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此菩薩行,即四攝六度等萬行。四攝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必藉此等功行圓滿,方得果位莊嚴妙用,是即所謂功德也。功德、謂功家之德;但有功所顯德,與功所生德:所顯德者,即無爲性德,如如本具,但因妄想執著覆蔽而不能彰顯,若修六度等功行圓滿,掃蕩無明障翳,即顯于本然性德也。所生德者,即如修六度萬行,由布施故,得種種法財珍寶,乃至由禅定故得種種自在妙用。故由功行有所顯德,亦由功行有所生德;而此二德,鹹由本因地誓願所起功行而成就者。故藥師琉璃光如來之依正莊嚴果德,亦由因地本願策發功行以圓滿焉。
5.經 梵語修多羅,或素怛纜,此翻爲經;直譯其義爲線。如布帛須經緯線而織成,散亂之花,線能貫穿;正喻法界諸法,生佛平等,不增不減,而衆生迷故散亂忘失,不成體系,諸佛如證而說故,如握網之綱,貫穿而顯現也。又、修多羅廣則總包一切經典,狹則唯局十二部中修多羅部之直說者。又、佛時藉音言以聞法,初無寫本,佛後由衆弟子之結集,貫穿佛語,猶線串花而成經本也。經在中國訓常,訓法。蓋古聖先賢之言教,足令萬世奉爲圭臬,而四海效作模範者,則謂之經;此與佛之修多羅相當,故譯爲經。又譯契經,有契理、契機二義:契理者,佛之說法,皆與真理契合,爲實相印與叁法印印定,方可稱經,否則、說同魔外。契機者,佛所說法爲使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不能悟他,等于廢話,故須契機方得其用也。
乙 合釋
1.藥師琉璃光 藥師琉璃光,正是此佛之別號,雖是別號,而此藥師琉璃光,亦正爲一切佛及菩薩共證共修之悲智。由大悲心故,倒駕慈航,應病施藥,而爲大藥師,度無明顛倒之衆生,出生死險惡之苦海,故成其爲大悲藥師。但獨悲不能成事,須藉琉璃光之無分別妙智,方可成滿因中不思議之本願,而發生不思議之德用。由不思議之大悲,起無分別之妙智,由無分別之妙智,成不思議之大悲,則藥師琉璃光之義彰矣。此以藥師與琉璃光爲並列之悲與智,即六合釋中之相違釋;若藥師之琉璃光,即依主釋;若藥師即琉璃光,亦持業釋。
2.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者,藥師琉璃光,爲此佛別名;如來,爲諸佛之通號。其能有被稱爲如來之資格者,皆已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位登妙覺極果,化被九界群機者。而此藥師琉璃光,放諸佛自覺覺他之本領,應具盡具,故亦稱爲如來。但藥師琉璃光爲別義,如來爲通義,攝通就別,依別名通,故今言藥師琉璃光之如來,乃依主釋也。
3.藥師琉璃光如來之本願功德 藥師琉璃光如來之本願功德者,正顯此經乃說藥師之本願功德者;謂本因地中所發之誓願而成果位之萬德莊嚴,此亦爲六合中之依主釋。故經中文句,可合可分,分則每一文句各自獨立,以表其義;合則如線串珠,可貫穿攝持也。
4.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之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之經者,此以能诠之言教爲經,所诠之義理,爲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所诠義別,唯局此經;能诠教通,通于經律論叁藏中之經藏;依別名通,依主釋也。若從廣義言之,一切諸佛之教理行果,皆名爲經;故此所說藥師佛之義理行果,亦即是經。如此、則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即經,亦持業釋,故曰: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叁 稽譯史
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此稽譯史,即考此經譯來之曆史。佛經皆須考其譯史者,明其來源,方可證信。中國之佛經皆出翻譯,因佛降生于中天竺,當時以音聲說法,原無經典,後經弟子結集,始有梵本文字。又印度文字,亦極複雜,而其古來最通用者,厥唯梵文,故中國經典,多譯自梵文。但亦有其他文字,如南方之巴利文等。故中國之經典,有自梵文譯來,有自巴利文譯來;而大乘經典,多譯自梵文。亦有從印度先傳丘慈、于阗等國,而間接譯來中國者,由梵語而成華言。但此經在中國曾經五譯,今此流行本言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正爲五譯中之第四譯。今略明五譯之概史于下:
甲、晉帛屍梨密多羅譯 在六朝之初,東晉之時,有西域叁藏名帛屍梨密多羅者,此雲“吉友”(善友之義),初翻此經,名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但無獨立本,乃附于佛說灌頂大神咒經中。此經古有十二卷,今在清藏合訂六卷,而屬于最後一卷。此帛屍梨密多羅叁藏,爲中國密宗經典初翻之人。普通謂密典至唐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時始有,其實唐前已有;如大灌頂神咒經、大孔雀王經等,皆屬密部。又謂唐前爲雜密,言其未成系統,但此爲唐人言論;其實、東晉吉友等翻大灌頂等經,亦爲中國密典之叢書;而此師爲中國唐前之極重密宗者,亦見其所從來之西域,其時密部已極流行,故翻譯時,將此藥師經,亦攝入大灌頂神咒經之最後品。故此大灌頂經,亦猶大寶積經之糅集多經而成,在此師譯附于大灌頂經觀之,固視爲密宗之經典也。
乙、宋慧簡譯 此在東晉後,南北朝之劉宋孝武帝時代,有慧簡法師,在鹿野寺再翻此經。名藥師琉璃光經。今藏經中已佚此本,但古大藏目錄中,尚載其名。又在達磨笈多第叁譯之序文上,亦敘述其事,故信有此譯也。
丙、隋達磨笈多譯 在六朝之末,隋文帝大業十一年時,達磨笈多複翻此經。達磨譯法,笈多譯行,即法行叁藏所譯。法行爲主譯,尚有余人爲助譯,故其經上表法行等譯。名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序因慧簡之譯,于梵文、華文未善,故作第叁譯雲。
丁、唐玄奘譯 今本題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即此第四譯是。玄奘叁藏于唐太宗貞觀初年間,因感經典義理殘舛,發願入印求法,所謂策杖西遊,周曆諸國。居印度十七年,遍學大小乘教典。至貞觀二十年外,重回中原,從事譯經。在中國譯經史上,翻譯最多,亦最正確。今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即其所譯。玄奘其名,叁藏法師乃所稱之德號;以其能通徹經律論叁藏之法,依此爲師,且能將叁藏法廣爲宣揚爲人天之師,故名叁藏法師。其譯經曆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奉诏譯者,即奉太宗或高宗之诏,建立譯場。其翻譯時,有度語者,筆受者,證義者,潤文者多人,而以唐叁藏爲主,故標以斯名耳。
戊、唐義淨譯 自唐太宗後,經過唐高宗,至武則天朝,約在玄奘叁藏後二叁十年間,有義淨法師者,踵法顯之芳躅,慕玄奘之高風,遍遊印度,歸而複譯此經,名曰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然玄奘既譯此經,義淨何須再譯?其所以重譯者,藥師佛雖與奘譯相同。而余六佛,則爲奘譯所無,故須重譯。其譯本今在藏中,上下兩卷,七佛本事,備述其中。
總觀其全文,初亦由曼殊室利菩薩,請佛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釋迦佛乃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勝,佛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彼佛國土,清淨莊嚴,乃至初發心時,發八大願等;此爲第一大段之文。
複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五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妙寶,佛號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乃至彼佛初發心行菩薩道時,亦發八大願等;此爲第二大段之文。
複告曼殊:東方去此,過六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圓滿香積,佛號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乃至彼佛初發心時,發四大願,及見衆生苦惱,爲除業障,即說神咒等;此爲第叁大段之文。
複告曼殊:從此東去,過七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無憂,佛號無憂最勝吉祥如來,乃至彼佛世尊,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等;此爲第四大段之文。
複告曼殊:從此東去,過八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法幢,佛號法海雷音如來,乃至彼佛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等;此爲第五大段之文。
複告曼殊:東方去此,過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善住寶海,佛號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乃至彼佛行菩薩道時,亦發四大願等;此爲第六大段之文。以上六佛,初二佛各發八願;後四佛,各發四願;此總爲卷上之文。
其卷下之文,即從此娑婆東去,過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
《藥師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