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本願經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琉璃智光,而爲肉血煩惱所障,不能內外明徹。例如水晶珠等,亦能內外明徹,而每不免瑕疵。唯此藥師琉璃光身,內外明徹,淨無瑕疵,其廣大遍一切處,功德無量,如山巍巍。

  善能安住焰網莊嚴,即所謂“藥師如來琉璃光,焰網莊嚴無等倫”!焰、即光上之線,如曙光東升,光線奪目。一光焰照一一光焰,一一光焰照一光焰,光光相映,結成羅網;而此琉璃光身,即善安住于此由光線所組成之光明燦爛的焰網之中。藥師如是,其土衆生亦各能身善安住于焰網莊嚴,此其所以光明過日月也。蓋吾人所居之世界,以日、月、星爲叁光,而尤以日月之光爲大;然日月雖能照破幽冥,若黑夜即無日月。如今交通所及,知吾人所居之地球上,亦有半年無日月光照者,有終年無日月光照者,而亦有人物生其處;此誠如佛教所謂黑暗地獄衆生也。但淨琉璃世界,有藥師琉璃光身之光明,則一切黑暗皆破除,幽冥衆生悉蒙開曉。如盲者得眼,即能于光明熙和中隨意所趣,平等自由,作諸事業者也。

  藥師法會願雲:“第二遵行世尊本願,培植德本,發揚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實,光輝普耀”。培植德本,發揚慧力,使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一切作業,悉得成就,亦藥師此願之實際應用者也。

  己叁 智慧資生

  “第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此第叁願,標以智慧資生者,以藥師成佛時,欲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資濟衆生。此第叁願至第五願,依道谛而發。道者,廣則八萬四千波羅密多,略則叁十七品,再略之、則爲戒定慧。而此叁願,即依此叁而發。是第叁願,乃依慧發。無量無邊智慧,出智慧之體;無量無邊方便,爲智慧之用。故方便之自體即智慧,智慧之妙用即方便;若無方便無以顯智慧之深廣,若無智慧無以起方便之巧妙。故智慧與方便,皆是無量無邊。

  無量者,普通言量,約有二義:一、讀平聲,如升鬥量米,尺寸量布之量,爲動詞,表現動作;二、讀去聲,如言度量數量之量,爲名詞。又如言不可以尺秤量其長短輕重,亦爲平聲。此無量乃無有限量之量,乃去望之量也。以今通用名詞言之,量即空間。空間在數理學上有叁度量:一、量長短,二、量闊狹,叁、量厚薄高低。如一墨點,不成爲量,須成一線,方有長短之縱量。但只一線不成爲物,物必有闊狹,故有第二度闊狹之橫量,所謂先量長短,後量闊狹。既有長短、闊狹,既有南北東西之方向,然亦未成其爲完整之物。蓋完整之物,既如一紙,必有其反面的厚薄,故第叁度即量其高下淺深。如此經過長短、闊狹、厚薄之叁度量,乃成爲物,既有東西、南北、上下、之六方分。故無論何物,凡成其爲物者,須具足此叁度量之空間,知其自南至北有幾何,自西至東有幾何,自高至下有幾何,方成一物,否則不成爲物。小自茶杯房舍,大至地球、華藏世界,其爲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具此叁度量以各占其空間。若超此量,無彼此,無分別,則不能說成一物,亦即無可思想分別而入于無量矣。此乃無量之本義,佛果智慧方便功德,亦複如是無量。無邊者,邊依量立,若有量,即有四方上下,此量盡處即有邊際、有此方物,有彼方物,即有邊際分齊;故立有邊,即基于量,若無量、則邊亦不可得矣。

  今中國人皆能說佛法無邊之一語,佛法無邊,誠如所言,惜深知其義者鮮耳。其實、一切世法皆落邊際,唯有佛法確實無邊。然佛法無邊,非離世法之外另有一無邊之佛法,若離世法另有一個無邊佛法,即此世法與佛法之間已落邊際矣!故須無量,方成無邊。前言量有叁度量,以明四方上下之空間,今更進而言之:依最新學說有四度空間,乃將時間加入空間而成第四矣。楞嚴經言:“四方上下爲界,過現未來爲世”;以之說明世界爲空間時間之交織,頗相近似。是故一物之成爲一物,不特有六方,且有叁世;如今講經之法堂,占有上下四方之空間,經未造、落成、朽壞、叁時之時間。有此一法堂,即具六方、叁世四度量;擴而言之,凡物皆有此空間與時間而成立也。故平常所謂人生幾何,天長地久,皆自空間量上顯明時間。六方、叁世界量無,則邊際乃無矣。

  但如何言唯佛法無邊耶?此蓋諸法實相,法爾如是,本無邊際;故無量無邊,實爲諸法之本來面目。自佛法言之,若真若俗皆無量無邊。何以故?自第一義之真谛言之,量不可得;以量從分別而起,諸法真實相無此分別量故;既無量,複何有邊耶?自衆緣所成之俗谛上觀之,諸法亦無量邊,以諸法從衆緣生,緣生無性,一法之生,即依法界諸法爲緣,故一切法不出一法,一法即括盡一切法,則無一一之定量可得,何有一法一切法之邊際哉?如一小杯,爲四大成,土質爲地,調泥爲水,燒煉爲火,鼓扇爲風,容受爲空,加以人工之思想模樣,由此種種因緣,即成此一小杯;則此小杯,即依虛空法界衆生輾轉增上之緣力而成,即可攝盡宇宙萬法。故能通達一物,此物即遍虛空法界,無可限量,亦無邊際,此在俗谛而論諸法,諸法亦無量無邊矣。

  但諸法小自微塵草木,大至華藏世界皆無量邊,何獨唯指佛法無邊耶?良以諸法雖無量邊,倘無佛智慧,即不得而知,而妄執有量有邊,並認定此有量有邊之法,方爲實法,而以無量無邊爲非實法,顛倒是非,混亂黑白!自具縛凡夫乃至叁乘賢聖,未得諸佛智慧,皆不免此顛倒分別而執有量有邊!是故唯有佛法無邊,其理亦了然矣。

  複此、人之心境上有此分別量故,世界隨之有成住壞空,人生隨之有生老病死,一切皆由此分別心量境之生滅而生滅,則世界人生皆落生滅之窠臼矣!若了真俗諸法其實本無量邊,如是如是,則當下即不生滅,當下即了生死矣。如人計我,我生于何時,我作若幹事業,我經幾何年月日時而死,此在量上作邊際想,故人生之生老病死起矣。又如!計此世界爲上帝創造,創造于何時,至何時毀滅,則世界之成住壞空作矣。若知佛法真俗二谛之理,諸法本性無量無邊,一法如是,一切法亦如是,一即一切,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攝一,一切入一,無定量可立,無極邊可得,則人生生老病死即非生老病死,世界成住壞空即非成住壞空,當下本無生滅生死可了,即是菩提大般涅槃。是知法法無邊,洵惟佛無量之智慧方顯焉!複依此無量無邊之智慧,等起無量無邊之方便,依方便之權智,達智慧之實智。由智慧之本體,起方便之妙用,隨機設法,應物施功;是知一切方便,皆由智慧而成。如十度之方便、願、力、智,皆依般若而開發。經雲:“菩薩于菩提,當于何求?當于五明處求”。五明者:一、因明,二、聲明,叁、醫藥明,四、工巧明,五、內明。此除內明爲佛學外,其余四明皆爲濟世利人之方便用;而此方便之無礙自在,功由智慧。如今科學發明,供給吾人衣食住行上種種享受之物質,皆是方便之用;但因無無量無邊之智慧以爲妙體,故雖有用而非妙用,有盡際相可得,此有彼無,起貪嗔癡互相爭奪,世界禍亂從此起矣!人民痛苦由是生矣!故此世界非無方便,實由無無量無邊之智慧不成妙方便耳。由此、今日之人世,若依藥師之智慧,則科學資生之方便,妙用無盡,鬥爭永息,世界和平,人民衣食豐富,所受無缺乏矣。

  藥師法會願文雲:“第叁遵行世尊本願,廣行四攝,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他方便,萬事鹹宜;世尊第叁本願,如實成就”

  己四 導入大乘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苦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

  前願明佛之智慧無量無邊,由此無量無邊之智慧,複起無量無邊之方便妙用。正如法華所雲:“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此願使諸凡外、叁乘安立大乘,即屬于定。蓋安立即安定,如大學所謂:“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此亦言由定而安也。藥師此願,欲使一切行邪道之有情,舍邪歸正,安住菩提正覺之道。正覺、邪道,相對而立,未入究竟之正覺,皆不免落邪,唯斷善根之闡提種姓純是邪,佛純是正,故正邪亦不能定限。但依普通標准言之,除人倫道德等世間善法,與出世之叁菩提法爲正道外,其自虛妄分別而執爲有道者,皆爲邪道。其所執道,與諸法實相,及世間資生事業倫理道德相違,而另有其無上至高之道,奉爲最勝,余若無賭。瑜伽戒本所謂:“若諸有情,安住自見取中,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唯此是實,余皆虛妄”;此即爲邪見師資矣。昔有一人,終日思金,神經失常。一日上市,忽見有金,當衆即取,遂被捉住。詢其何以當衆盜金?彼言:我取金時,唯見有金,不見余人。此與邪見衆生自立邪道,不見正理,恰恰相同。故邪見衆生深深安住自邪見道,雖有菩提正道,說之不信,須由諸佛威神之力,方便善巧之用,方能醒其頑迷,使之舍向邪見,安住菩提道中。

  菩提道者,即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道。然此菩提,通指叁乘菩提,皆爲正道。此使邪見外道安住菩提,乃爲第一重意義。苦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此爲第二重意義。聲聞者,聞佛說四谛音聲,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證得須陀洹等四沙門果。獨覺者,出無佛世,弧峰獨宿,秋觀黃葉落,春聞百花香,覺榮枯無常,由之悟道;亦曰緣覺,緣佛說十二因緣之聲音,如衆生由順生門流轉生死,由是入還滅門,即得證果。于中聲聞根鈍,緣覺、獨覺根利,故增道損生皆有遲速。乘者,運載之義,如以車代步,達目的地。明聲聞、獨覺,各依四谛、十二因緣之教乘,度分段之生死海,到生空之涅槃岸。此行聲聞、獨覺乘者,若已證、若未證,皆使由二乘心而安定于大乘法中,一入永入,毋令退墮。

  故此願可爲二重:一、對二乘衆生,使安立于大乘中;一、對邪外衆生,則先破其頑迷,使之舍邪入正,安立于世間倫理道德,即佛教人天、二乘、五戒、十善法…

《藥師本願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