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給第十一次版的)
《覺者之言》的原版是以德文撰寫。原文是依據佛教巴利文經藏中世尊的語言,擇其精華,再依次序有系統化地把它編輯成書。
希望這本書能成爲初學者的入門指南,雖其原本的主要宗旨是要給有佛學基礎的讀者清楚地看出在多部經文的結構中都包含著真正簡明的“四聖谛”,就是:苦聖谛、苦之集聖谛、苦之滅聖谛及導致苦滅之道聖谛。
從這本書中就可看出佛陀的教理都是朝向一個最終的目標,那就是:脫離痛苦。爲此,在第一次出版的德文版中印有摘自《增支部》中的如下一段經文:
我教的不只是苦而已,
也教導擺脫苦的方法。
此書的原版是從巴利文經藏的五部經典中精選出來後翻譯而成的,內容的分類和诠釋是依據整體的連貫性編寫。這本書原本爲作者本身參閱多部經典時所記錄下來的讀經指南及參考本,可成爲佛教學生可信賴的參考指南。在獲取一個完整和清楚的整體面貌的過程中,此書有助于減輕他在研究各種巴利文經典時的工作。
這本書擁有很多佛教專門用語的定義及解說,同時也提供巴利文詞句,因此,它也可以成爲巴利文索引本,爲研究佛教經典時可供參考的輔助資料。
此書于一九零六年發行德文初版後,接著在一九零七年發行了英文初版。這英文版隨後共再版十次。
除了德文再版之外,此書也被翻譯爲法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芬蘭文、蘇聯文、日文、印度文、孟加拉國文和僧伽羅文(錫蘭);譯文中的巴利文曾以僧伽羅文編輯成書,也曾譯成天城體並在印度出版。
這第十一次的再版已曾修訂。
ā
atiloka
序(第十四次版)
尊敬的著者壽終于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九歲。發行此書的第十四版是爲了紀念著者的第十年忌。
在他壽終之前,這本書已再版十二次,並在一九五九年發行第十叁次版。
在發行此書的第十四次版的同時,也出版了以拉丁字母編輯的《覺者之言》(《BUDDHA VACANAM》),即此書的巴利文原文,以爲研修巴利文的學生提供多一本巴利文參考書。
康提城(Kandy, Ceylon,),斯裏蘭卡。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
佛教出版協會
引言
1、佛陀-是巴利文Buddha的音譯,意譯爲“覺者”或“覺悟的人士”,是已故的印度聖人——喬達摩的尊稱。他發現了解脫的真理,並向這個世間宣告這個真理;此真理就是西洋人所認識的佛教。
公元前六世紀,他出生在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是一位統治釋迦(Sakya)王國國王的公子,這個侯國處于現今尼泊爾疆界一帶。他的名字是悉達多(Siddhattha),族姓是喬達摩(Gotama)(梵文:Gautama)。二十九歲那年,他舍棄了皇家公子的生活,成爲一位出家的修行者,爲他之前所領悟的世間之苦尋找解脫之道。在六年的探索裏,他曾經拜見好幾位宗教導師,並在一段時期裏自我摧殘,實踐沒有帶來任何成果的苦行,最終他在伽耶(Gayā)(現今的Buddh-Gayā)菩提樹下圓滿(sammā-sambodhi)了。接下來的四十五年,他孜孜不倦地說教及開導人們。這位爲了世界的利益及快樂而出現的覺者,最終在八十歲時涅槃于拘屍那羅般(Kusinārā)。
佛陀不是神,不是先知,也不是神的化身,而是人中的無上士。他是靠著自己的精進才證得最終的解脫及獲得圓滿的智慧,因此是天神及人類舉世無雙的導師。他是一位救世主,但他只指導人們怎樣去拯救他們自己,即是實際的遵隨他的足迹及他指示的道至其終。他所證得的智慧及慈悲的和諧是盡善盡美的,並表達了整個世間及人類完美無暇的典型。
2、佛法是整體解脫的教育,由佛陀所發現、領悟及宣布的。它是以古巴利文留傳下來,並保存于“叁藏”(Ti-Pi
aka)裏,即:①律藏(Vinaya-Pi
aka),或寺院的規律;②經藏(Sutta-Pi
aka),其中包含了教理、詩節、故事等,而有關其教理皆完完全全的總結在四聖谛裏;③論藏(Abhidhamma-Pi
aka)則以較嚴謹的系統及哲學的形式表達經藏裏的佛理。
佛法不是啓示的教理,而是對事物真相的領悟,並掌握其解脫之道的教理。四聖谛的教義是關系到客觀存在事物的本性,而解脫是可通過個人精進地自淨其意及洞察內心中獲得。佛法提供了一個崇高但實際的道德規範,是洞察生命本質的剖析,是淵博深奧的哲學,是實用的思維之訓練方法。簡略地說,它是朝向解脫之道,一個即完整又圓滿的指南。它不但能夠解答心和道理的需求,同時也指出一條引導人們超越所有無益及破壞性(惡)的思想和行爲之中道——這全都包含在佛法裏,並將永遠擁有不受時間限製的號召力——只要那個地方有足夠成熟的心智去珍惜其教義的要旨。
3、僧伽-意譯:僧團或團體,即比丘或出家團體,由佛陀所創辦,現仍存在于緬甸、泰國、斯裏蘭卡、柬埔寨、老撾及孟加拉國的吉大港市,且仍保持著本來的面貌。它與耆那教的出家團體爲世界上最古老的出家團體。在佛陀的時代,最出名的徒弟有:舍利弗(Sāriputta),除了佛陀,他就是最理解佛法的人士;目犍連(Moggallāna),他是有最大神通的人士;阿難(Ananda),他是忠實的弟子,亦是佛陀隨身的同伴;大迦葉(Mahā-Kassapa),爲佛陀般涅槃後不久,在王舍城(Rājagaha)召開大集會的主席;阿那律(Anuruddha),他有天眼通及精通正念;羅侯羅(Rāhula)則是佛陀的親生子。
僧團提供外在的體製,爲所有想認真奉獻自己的生命去領悟最高解脫的目標者提供不被世俗擾亂的有利條件。因此,當宗教發展到成熟的階段時,僧團就有其世間和不受時間限製的重要性。
叁皈依
佛、法、僧被稱爲“叁寶”,是在于它們無上的清淨,對佛教徒來說是世上最珍貴的對象。“叁寶”(ti-ratana)也是佛教徒的“叁歸依”(ti-sara
a),他通過語言來表示信奉,或重申那個信奉,爲接受它們爲他的生命及思想的導師。
目前的叁歸依巴利文套語乃跟佛陀時代所應用的一樣:
Buddha
sara
a
gacchāmi
Dhamma
sara
a
gacchāmi
Sa
gha
sara
a
gacchāmi
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
我皈依僧
只要一個人重複朗誦這樣簡單的套語叁次1,就等于宣布自己是個佛教徒了。
五戒
朗誦了叁歸依的套語之後,經常接下來持五戒。守持五戒是正命基本所需要的最低標准,並再進一步的朝向解脫之道去提升。
① Pā
ātipātā verama
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製止殺生的戒條。
② Adinnādāna verama
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製止偷盜的戒條。
③ Kāmesumicchācārā verama
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製止邪淫的戒條。
④ Musāvādā verama
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製止妄語的戒條。
⑤ Surāmeraya-majja-pamāda
hā verama
ī-sikkhāpada
samādiyāmi
我守持製止飲酒的戒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