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動涅槃解脫之輪

  轉動涅槃解脫之輪

  大善者 - 烏巴慶老師

  本文系由刊登于緬甸「法光」(The Light of the Dhamma)雜志的原文編纂而成,是老師在1950年7月的月圓日,「*輪紀念日」(Dhammacakka day)所講演的內容,以紀念佛陀當年在如此月圓之日,爲比丘初轉*輪:「轉*輪經」(Dhammacakka Pavattana Sutta,其意爲轉動佛法之輪),佛陀在此開示中,闡述了四聖谛及八聖道;此即佛陀教導的主要核心。

  轉*輪經

  我今晚要講述的經典是「轉*輪經」,正好配合「*輪紀念日」的節慶。或許有人會以爲這部經是支持人們去推翻鎮壓者,而從中解脫出來,但事實並非如此。我所要講述的這部「轉*輪經」是超越世俗的推翻、轉動,以對抗人們自身不淨染汙的心念,進而解脫生死輪回,以達到最終的體證涅槃(nibbana,究竟實相)。

  若說「轉*輪經」是佛陀解脫世俗枷鎖,徹底滅除不淨染汙,而體證涅槃境界(sa-upadisesa nibbana)之後所留傳下來的開示,那麼一切衆生,人類、天人、梵天,也能依此經解脫其自身的世俗枷鎖,體證涅槃,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

  從叁界解脫出來

  佛陀決心對抗叁界,終于在衛塞日(Vesakha五月的滿月日)的清晨完全解脫,這是由于他在過去無數生中,累積了圓滿波羅蜜所達到的成就,但他並未因此而滿足,而是滿懷慈悲地將這個方法傳給一切衆生,使所有衆生也能努力精進,從叁界解脫出來,到達最終的涅槃境界。

  涅槃——解脫實相

  在轉動涅槃解脫之輪的同時,我們似乎也無法避免無明(avijja)所帶來的無數障礙。即使累積圓滿波羅蜜的佛陀,也必須對抗五種魔障:天魔(devaputta mara)、煩惱魔(kilesa mara)、蘊魔(khandha mara)、死魔(maccu mara)及業魔(abhisankhara mara)。我們總是被這些魔障所阻礙與製伏,而無法逃脫出來。

  佛陀在最初的開示前,也就是在究竟解脫之後的四十九天期間,絲毫未曾進食,而是完全沈浸在奧妙的佛法哲理之中。要將衆生從無明束縛中救渡出來並非易事,但經過四十九天的沈思之後,佛陀決心將此奧妙之法與所有深受不淨染汙纏縛痛苦的衆生們分享。這就是爲何梵天之王(brahma Sahampati)及無數梵天之神皆前來供上花冠璎珞,請佛宣說妙法,如巴利經文首句所說的,「請世尊說法,善逝開示法」(Desetu Bhagava dhammam, desetu sugato)。

  佛陀爲梵天之王宣說此法之前,已看到人世間也有能了悟且獲得法益的人們,那就是在他苦行(Dukkharacariya)期間,隨侍在旁的五位比丘。他于是來到五位比丘所在之處,也就是離瓦拉那西(Varanasi)不遠的鹿野苑,而他初轉*輪對五比丘開始宣說的是,比丘們不應該有兩種極端的修行(Dveme bhikkhave anta pabbajitena nasevitabba)。這個開示就是徹底改變人性的方法,換言之,就是以聖道對抗世俗之道,而走向究竟涅槃。在聽完佛陀開示之後,五比丘之首憍陳如(Kondañña)即證得須陀洹(sotapanna,預流果),亦即轉變爲聖者的初階。

  此時,前來聽聞佛法的各界梵天之神也都證得聖者(ariyas)果位,而聖者之意即是進入涅槃實相,以及解脫心中所有不淨染汙。體證涅槃實相就是從一般世俗之人轉變爲聖者的新生,但以世俗修行之道是無法使人獲得新生的。佛陀因過去無數劫中,不斷累積圓滿波羅蜜,而達到最終的究竟解脫,終于成爲一切知智者,並且開始轉*輪,救渡衆生。

  爲何稱之爲轉*輪?

  爲何將佛陀最早的開示稱爲「轉*輪經」,其原因就如「無礙解道」中的轉*輪論(Dhammacakka Katha of Paµisambhida-magga)所注解的:

  「佛法的流傳稱爲轉*輪,其背景之意爲何?其意爲智慧、真谛或實相(dhamma, 法)及教導之輪(cakka)。」1(Dhammapavatanti kenatthena dhammacakkam, dhammanca pavatteti cakkancati)

  這部經也是四聖谛的緣起,以及四聖谛不斷輪轉的原因。因此,*輪不斷地轉動,即稱爲轉*輪。

  *輪的基本要素即四聖谛,也就是:苦谛(dukkha sacca,苦的實相);集谛(samudaya sacca,苦生起的實相);滅谛(nirodha sacca,苦止息的實相);道谛(magga sacca,通往滅苦之聖道的實相)。

  此四聖谛中的道谛即八聖道(Eightfold Noble Path)所構成,也是最爲重要的。盡管在佛陀宣揚佛法的45年期間,曾開示過八萬四千部經文,但他教導的根本實修就是八聖道。

  徹底改變之道

  八聖道可分爲叁個階段的訓練:道德、專注力及智慧(sila, samadhi, and pañña,即戒、定、慧)。

  持戒的訓練有叁部分:正當的語言(samma vaca,正語)、正當的行爲(samma kammanta,正業)及正當的謀生(samma ajiva,正命)。

  定的訓練也可分爲叁部分:正精進(samma vayama)、正念(samma sati)及正定(samma samadhi)。

  智慧的訓練則包含兩個部分:正思維(samma sankappa)與正見(samma ditthi)。

  任何人只要正確地修持戒、定、慧(智慧才是修行的主要目的)就已經走在這條正道上了,但如果還未走在此正道上,那是因爲尚未正確地修持戒、定、慧。這叁方面的修持之道,就是佛陀的徹底改變之道。

  心念至上

  在這條持戒的道上,包含了正語、正業與正命,故應謹言慎行。身體的行爲及言語總是受到貪、嗔、癡(lobha, dosa and moha)所支配,而成爲貪愛、妄想與邪見的奴隸(tanha, mana and miccha-ditthi)。在生命輪回(samsara)中,這些早已根深蒂固的不善本質,一直伴隨著我們。身體(kaya kamma,身業)及言語(vaci kamma,口業)的行爲,正是我們所必須確實予以徹底改變的轉變之道。

  如開示所言,就是「以心念 / 意爲先導」(Mano pubbangama dhamma,心念支配身體及語言行爲)。此外,心則喜于惡(Papasmim ramati mano,心念以惡行爲樂)。因此,普通手段是無法將它徹底轉變,唯有大精進才能改變。

  願一切衆生都能聚集廣大無邊的精進。

  修持心念

  在正精進、正念及正定的聖道上,對不斷生起不善的身體及言語行爲的心,應加以鍛煉,如此,才能使心不再瘋狂沖撞,而能安詳、專注。但除非俱足正精進與正念,否則是無法達到正定,而使心安住于平靜、專注。爲了達到正定,即必須精進地修持正念。我希望各位了解到,在老師的協助與指導之下,是可以迅速發展出定的。佛陀在菩提樹下進入初定時,即以無比堅定的心對抗邪惡之魔(devaputta mara)。當他以正定戰勝邪魔之後,即輕易地破除一切染汙與死亡。同樣地,如今在俱足波羅蜜智者的指導與護持下,人們也能達到對抗邪魔險惡的程度,並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出正定。

  所有世人都受六種特性或本質(carita)所影響,但因爲我們並未具足辨識的能力,所以無法知道每個人是屬于哪一類型,但有一項確定的事實,就是任何人都無法免于妄念(mohacarita),也就是無明。這就是爲何人們無法指出,修持觀息法(anapana sati,覺知呼吸的進、出)來發展定是一種不自然的修持方法。這種修持方法原本就適合陷入無數妄念(moha, 癡)的人們,只是人們可能不相信,藉由修持觀息法,就能輕易地發展出正定。

  要破除心中的妄念,使其堅定專注,而不受動搖,確實相當困難,因爲在整個生命輪回過程中,心不斷地累積妄想執著,這個心不僅未曾受到護持,而且焦躁不安、變化無常。但是對于那些舍離一切世俗,而努力達成涅槃境界的人們,一旦遇到適當的老師,那麼要達到心的專注就變得相當容易了。

  有許多人在第一次禅修時,即經驗到內心專注的清晰影像(uggaha nimitta,取相),而之後也會很快經驗更加清晰的似像(patibhaga nimitta)。這就是爲什麼我會要求已到達此階段的禅修者,持續精進地修持正法,終究會達到涅槃解脫境界,故不可忽略戒、定、慧叁項基本要素。

  真實的本質

  正思維(samma sankappa)是對蘊聚、苦集滅道及一切事物本質實相的正確知見,有了對真實本質思維的知見後,即可稱爲正見(samma ditthi)之道,然後,就會生起「何謂真實本質?」等問題。

  真實本質就是:身、心(nama and rupa,即名色)五蘊不斷生起、滅去,也就是無常(anicca)的真實本質。身心五蘊除了苦之外,並無任何令人感到愉悅之處。這就是苦的本質實相。身心五蘊之中,並不包含任何屬于我、我的、或自我的具體物質,這也就是無我(anatta)的本質實相。

  一切本質實相都在各位,此時正聽聞著佛法的身體架構之內(不過是六呎長的身軀)。人們必須以其專注力與內觀智慧來穿透這個身體架構,徹底了知心、物的本質實相,並且將阻礙這條道路的一切念頭破除。此外,亦必須不斷體悟無常、苦及五蘊無我的本質實相,以及培養十種內觀智慧2。這樣的過程就稱爲內觀(vipassana)。

  之後,由內、外感受(ajjhatayatana and bahiddhayatana)所得到的體悟,進而了知十八種智慧,此亦即內觀。

  思惟一切元素皆有本質實相(Attano sabhavam dhareti ti dhatu),此種智慧亦即內觀。

  這些修持即稱之爲智慧,可將阻礙這條道路的一切念頭破除(paññatti to paramattha,即從施設、概念至究竟實相)。基本上,一般認爲只要勤修戒、定、慧,即可徹底了知四聖谛,而到達究竟涅槃。當下,只要精進地修持內觀,並能達到專心一致的正定,那麼究竟涅槃將不再遙不可及了。

  那些被欲念(devaputta mara,邪魔)所蒙蔽的人們總認爲這是無法改變的,而且終將放棄、懈怠。當佛陀見到拘律陀(Kolita,亦即後來的摩诃目犍連 [Maha Moggallana])在靜坐時陷于昏沈,于是告誡他說「拘律陀,禅修者尋求的是涅槃之樂,但你爲何與昏沈、放逸(thina-middha and pamada)打交道呢?」

  所以要不斷精進地修持八聖道(即轉*輪經中所說的八聖道)來去除昏沈、放逸與懈怠,因爲在整個生命輪回中,心念早已根深蒂固地認爲身、心是:

  永恒不滅(nicca)——破除此種欲念,才能開啓解脫與無常智慧(anicca vijja nana)。

  欲樂(sukha)——破除此種欲念,才能開啓解脫與滅苦智慧(dukkha vijja ñana)。

  我執(atta)——破除我執的欲念,才能開啓解脫與無我智慧(anatta vijja ñana)。

  祝願衆生安詳與平靜

  總之,從今開始,願你們都能精進努力地修持,並能徹底破除世俗欲念,而達到究竟智慧(lokuttara ñana)。

  願所有努力修持的人們,都能獲得並沈浸于佛陀的正法、智慧、解脫及涅槃的波動之中。

  願人們以戒、定、慧的修持來破除生命流轉的煩惱障礙;貪、嗔、癡(tanha, mana and miccha-ditthi),並且徹底滅除一切不淨染汙(sa-upadisesa nibbana),也就是超越所有事物的本質實相(sankhara dhamma,行法,有爲法)。

  願人們將其體證的涅槃之光、安詳與平靜散播至整個宇宙。

  注釋

  1 根據本注疏,此處的(本意爲「輪」)另有「佛陀宣說正法」之意。因此,無礙解道中的這行句子,意指佛陀最初的開示,也是佛陀整個教導的基本概要,此即「轉*輪」(Dhammacakka-pavattana),因爲有兩件事開始轉動:法開始轉動(dhammañca pavatteti,實相開始轉動)及佛陀教導之輪開始轉動(cakkañca pavatteti)。通常譯爲「轉動*輪」,即包含此兩種比喻之意。

  2 有關十種內觀智慧的解釋,請參閱《佛法在靜坐練習的要點》(The Essentials of Buddha Dhamma in Meditative Practice, pp.33-4)。

  

  

《轉動涅槃解脫之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