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中心參加禅修課程的外國學員們並不是很重視良善的道德品質及規範。
定
這是第二步驟,也就是將心的專注發展到心一境性的程度。這是訓練心達到安詳、清淨與堅定的方法,因此,也成爲宗教生活的基本要素,不論是佛教徒、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印度教徒、回教徒或錫克教徒,實際上,也是所有宗教之間最大的公約數。除非一個人的心念能從所有不淨煩惱中解脫出來(Nivarana,即涅槃),並且達到淨化的境界,否則此人是無法將他自己與梵天(Brahma or God)等同看待的。雖然不同宗教的人們使用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是對于心的發展,也就是達到身心平靜的完美境界,目標卻是一致的。禅修中心協助學員們將其注意力放在上嘴唇以上及鼻孔以下的小範圍內,在呼吸進出動作的同時,以平靜警覺的心覺察氣息的進與出,並以此發展出心的專注力,進而達到心一境性。
生命的能量不論是否如佛教信仰(或來自上帝,還是如基督教)所稱,是由個人行爲所造作出來的心識力量(Sankhara,即習性反應、業行)的結果,生命象征的形式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體的律動、脈動或波動。事實上,呼吸就是一種反映生命象征的形式。在禅修中心所教導的安那般那(Anapana,即出入息)禅修技巧(亦即觀息法)中,利用呼吸的好處不僅因爲它是自然的現象,而且因爲它隨時存在,故可成爲心專注的所緣,以去除所有其他妄念。隨著專注力開始集中在這個小範圍的變化,最初是對鼻孔周遭氣息進出的覺察,然後逐漸覺察到氣息進出長度的變化,並且可以在上嘴唇以上的小範圍內感覺到氣息進出溫度的不同,因此,只要以此方法用功練習的學員,在經過幾天的訓練之後,必定都能達到心無旁骛的專注力。
學員們在正確方向的指導下,練習此種禅修方法,必定會出現一些象征進步的指標,就像以某種象征「白色」的形式來區分任何「黑色」形式的方法一樣,這些形式可能是一團雲霧或棉花,有時也可能是類似煙霧、蜘蛛網、花朵或圓盤等白色的形狀。但是,當專注力變得更加集中時,就會出現類似閃光或光點,或類似星星、月亮或太陽等光點一般。禅修時(當然是在雙眼緊閉的情況下),如果出現這些指標性的象征形式時,那麼應該就是心的專注力(定力)已逐漸開發出來了。
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學員們應該在每次心念有所松懈之後,盡可能很快地再回到這個光點的專注力上。如果學員已經能做到這個步驟,那麼就可以開始練習內觀(Vipassana)禅修法,進一步地洞察究竟實相,並且享受寂靜安詳的涅槃之樂。此外,如果他能將專注力集中于鼻孔以下一個極小範圍內且持續一段時間,那就更好了,因爲此時他已經達到「近行定」(Upacara Samadhi,亦即英譯:Neighbourhood Concentration)的階段了。
佛陀如是說,「本質上,心是純淨的,但是由于吸取了不淨雜染(不善的力量 - Akusala forces),而被染汙了。」我們知道海水經過蒸餾後可以變成純水,同樣地,學員們也可以透過觀息法(Anapana)來去除心中的不淨雜染,使心達到完全淨化的境界。
慧
慧指的是洞察本質實相,而唯有精進于佛教禅修者,在證悟聖道果智時,才能徹底了知。然而,內觀禅修與發展心的專注力,以及體證本質實相都是密不可分的。
當學員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定力時,最好的情況就是達到近行定時,就可以開始接受內觀的訓練了。此時需要利用已發展出來的專注力來檢視所有存在于自身之內的習性反應。學員會學習到如何以警覺的心來洞察其自身所有器官與組織持續不斷變化的過程,換言之,就是所有衆生不斷進行的次原子反應。當學員完全專注于此種自然産物的感受上時,就會在生理與心理的層面上了知其整個身體結構只是不斷産生變化的一種物質罷了。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概念,無常(Anicca),所有事物不斷變化的本質,包括存在于整個宇宙中所有一切有生命與無生命,而其衍生的結果就是苦(Dukkha)的概念,與生俱來苦的本質,而生即被視爲苦。這就是實相,因爲所有衆生的整個結構都是由次原子粒子(Kalapa,在佛教中意指極細微、無法分割的最小單位)所組成的,而且處于不斷燃燒的狀況之中。
最後一項概念就是無我(Anatta)。雖然你們總是將所有出現在眼前的某種物質稱爲物質,但事實上,根本沒有任何具體的物質存在。隨著禅修過程的深入,學員們將了解到並無任何具體的物質是所謂的我,而且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被視爲是某個生命體的核心。到最後,他將在生理與心理的層面上徹底瓦解自身所執著的自我中心主義,並且由禅修而徹底了知無我與無私的全新概念,並且了悟到宇宙所有一切事物都受因果律所支配著,並以此親身體驗而了解到這種獨我的虛幻本質。
四、禅修的成果
禅修的成果是數不盡的,其中包含了「沙門果經」(Samanna-phala Sutta)開示中提到的,有關沙門或修道者(Samana)的利益。成爲沙門或出家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精勤地修持八聖道,除了要證悟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果智之外,還要發展各種心的能力。由禅修而洞察究竟實相的在家衆也須精勤修持,如果具有善根潛能,也能獲證四果智與能力。
只要精勤修持的人終將成功,而且因爲心不斷的淨化及發展出心的能力,以及對本質實相的洞察,因此能在正確的方向中完成許多事物,以達到人類的福祉與利樂。
佛陀如是說:「比丘們,發展心的專注力吧!唯有發展出心的專注力,才能如其本然地觀察一切事物。」
確實任何人都能發展出心的專注力,而且當一個人已發展出心的專注力之後,還必須進一步地發展智慧。
只要人們能使心完全專注,就必能隨時保持心的平衡,而其所得到的結果也必定比那些還未發展出專注力的人們更加圓滿。因此,不論來此接受禅修課程訓練的人有無宗教信仰,是否爲行政官員、政治人物、商人及學生等,他都能從禅修當中獲得許多利益。
我自己的情況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我必須在此談些我自己的經驗,那麼我最想說的,除了佛教禅修能帶給修持者實際利益之外,別無其他了。這些都是真實的結果,而且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
我從1937年1月開始接觸佛教禅修。1961年12月份的衛報雜志(Guardian Magazine)「名人錄」(Who is Who)中刊登了我的生活概況,其中對我長期以來所肩負著各種公務職責也做了描述。1953年3月26日,也是我五十五歲那年,我從公務部門退休,但隨即又被任用,而且直到現在,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同時身兼兩個以上的部長級職務,甚至有曾經長達叁年的時間,是身兼叁個部長職位的,還有一次是兼任四個部長職務,而且時間達一年之久。
此外,還身兼「總理暨計畫部」(Departments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National Planning)常設委員會委員及各種特別委員會之主席或委員等多項職務。
諾丁漢博士(Dr. Elizabeth K. Nottingham)在其論文「緬甸的佛教禅修」(Buddhist Meditation in Burma)中曾提道:「禅修是否有助于産生巨大的安詳與平衡的能量,用以建立『利樂福祉之國』及成爲在公衆生活中對抗墮落的堡壘?」
對于這個問題,請參考你們面前的這份說明,我的答複是相當正面而明確的,而且可以很肯定的這麼說,因爲在我擔任的所有職務(審計長、全國農業市場委員會主席,以及政府會計暨審計機關首長),即使是資深公務員都認爲很艱難的那些職務,我也都能善盡職守,圓滿達成任務。
從1956年6月11日開始,我就被任命爲審計長,而且身負整頓該部門之責,這個部門在1955年10月4日成立時雖有五十名職員,但只有叁位是合格的會計人員。當時的問題除了必須重新整頓這個部門之外,還必須建立公務人員的效率標准,以因應緬甸各部門與企業蓬勃發展的審計業務需求,而1955與1956年的年度支出約略分別爲15億及18億緬幣。
之後不久,也就是1956年6月21日(就在接任審計長一職之後的十天),我又被任命爲全國農業市場委員會主席,而必須負起該部門所有業務之責,當時也是該部門情況最爲惡劣的時候;不僅審計進度落後達五年之久,而且前一年度的剩余庫存高達1,700萬噸,稻米的市場價格也從1953年每噸的60鎊跌到1956年的34鎊。此外,部屬與長官之間無法相互配合也是一大問題。
到了1958年,我又依照該會所屬的調察委員會(由總理所領導)建議,完成了「政府會計暨審計機構」的設立。當時緬甸會計相關人員嚴重不足,因此,除了戰前原有的兩個部門之外,其他政府部門及企業的審計進度都嚴重落後(大約2至4年),而且也暴露出許多弊端。此時,我除了原有的職責之外,還同時兼負「全國政府會計暨審計機構」(State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Accounts and Audit),負責訓練全緬甸所有公務部門與企業幹部及職員建置計畫的責任。1958年4月1日我又接下了「政府會計暨審計機關」的首長職務,爲該部門打下基礎…
《佛教禅修的真正價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