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直到同年7月11日才由總理正式啓動。
上述種種經曆的結果確實說明了人們如何透過佛教禅修來産生「巨大的安詳與能量」,並且以此建立一個「利樂福祉的國度」。
五、人際關系
佛教徒的生活態度會努力嘗試在這一生中得到解脫,但不同于那些爲了實現成佛願望而不斷累積善德的人。例如,王舍城(Rajagaha)與舍衛城(Savatthi)都是佛陀一生中托缽遊化的兩個主要城市。王舍城是頻婆娑羅王(King Bimbisara)的國都,他一生中都努力嘗試得到解脫,並證入第一聖道智,成爲聖者(Ariya)。他不但奉行佛陀的教導,而且還爲佛陀及其衆多弟子建造一座巨大的寺院,就是大家熟知的竹林精舍(Veluvana Monastery)。此外,只要人們願意加入佛陀的僧團,他就會赦免他們所犯的罪行,因此他被稱爲無畏王(King Abhaya),即無害的國王。他不但要求自己不去傷害任何人,而且也鼓勵他人不要傷害別人,他治國的力量就是對人類的慈愛。
另一個例子則是舍衛城,此城是拘薩羅國(Kosala)首都,該國波斯匿王(Pasenadi)也是一位虔誠奉行佛陀教導的國王。事實上,佛陀停留在舍衛城的時間比其他地方還長。國王爲了成佛而不斷累積善德,然而,雖然他盡可能不去傷害他人,但必要時,他仍會爲了拯救其子民而准備承受痛苦。有一次,他在邊境戰場上打敗敵人之後,在返回王宮途經佛陀的精舍時停了下來。國王之所以率領軍隊攻打敵人是爲了對抗入侵者,並且拯救他的王國與子民,他如果不這做的話,那麼人民必會遭遇暴行,因此,當他告訴佛陀他擊敗敵人時,佛陀卻微笑著對他說道,「你已經製造出比打仗前更多的敵人了。」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那些嘗試累積善德的人們,如果無法同時避免犯下罪行的話,那麼他們將會墮入惡道之中,而他們自身也將因爲傷害他人而遭受痛苦。至于要如何以了知痛苦實相的力量,將慈愛化爲具體行動,以改善人際關系等,我也將舉一些我親身體驗的例子來做說明。
我在1955年8月15日正式被任命爲「全國農業市場委員會特別調查會」(S.A.M.B. Special Enquiry Committee)主席,並遵照總理指示,著手調查該委員會積弊已久的諸多問題。我向政府所做的報告被送到「特別調查局」(Bureau of Special Investigations)做進一步的調查,調查的結果是逮捕了四名官員,其中包括正在委員會幹部年度會議開會的總經理,也因此引發所有與會官員的不滿,而造成集體遞交辭呈的事件發生。這些官員的舉動不僅形成了僵局,而且當聯合工會(Union of Employees of the Board)透過在博固(Pegu)所舉行的年度大會給予支援時,整個情勢又變得更爲惡化了。政府也因此決定批准所有辭呈,如此一來,反而使大多數官員感到懊惱,因爲他們並非有意要采取此種抗爭手段。最後,終于在第叁方的協調下,將他們那些已經遞出的辭呈撤回,並接受政府象征性的處罰。
當時我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以及他們用來指責「特別調查委員會」與「特別調查局」的那些口號還猶言在耳的情況下,接下「全國農業市場委員會」主席一職。然而,我並未因此而記恨任何人,因爲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這個國家的最大利益著想,而且確信我接下此委員會主席一職的觀點,是爲了在此危急關頭拯救這個國家及整個委員會的劣勢,也是爲所有部屬及所有與本委員會業務有關的人們的效率與福利而努力,這將會說服他們。就這項事實而言,也就是在我與各個團體的代表會談之後,我確實扭轉了情勢,終于讓長官與部屬們團結一致,而且委員會與製粉廠及其他業者都能相互配合。不僅訂定了新計畫,並且引進了許多改良技術,而結果也比任何人所想象的還更好。在「禅修的果實」(The Fruits of Meditation)部分都已經提過這些成果了。由于他們全力配合與持續努力的結果,才能順利達成我所提議的事項,而政府也非常體恤的賜予本會兩位官員,一位是副總經理,另一位是經常與政府對抗的聯合工會的主席,「廣聞者」(Wunna Kyaw Htin)的頭銜。像這樣授予聯合工會主席頭銜的情況,我想應該是不多見吧。
至于有關審計長職務的情況,則一點都不困難。某個佛教協會的許多成員都是我所指導的禅修學員,還有某個社交俱樂部也與本會所有幹部及職員們都相當親近,在每年所舉行的大型宗教集會中,全部的人都能爲共同目標而團結一致,並且每年有兩次的時間會向身兼老師與部門領導者的審計長表示禮敬。社交俱樂部每年都會安排包車或搭乘其他交通工具到各地休閑旅遊,成員們都會攜家帶眷共同參與,也爲整個行程帶來愉快的氣氛。這一切都有助于促進本部門的彼此了解,也爲工作效率鋪下一條平順的通道。
在會計暨審計機關裏,禅修老師們除了資格與指導經驗外,還要具有高度的耐心與善意,而副主席與講師們多數都是參加過中心禅修課程的學員。來自不同背景的學員們,也都能受到老師們善念的感染,讓每一期課程的學員們都能在最好的環境下修持,因此,從本單位開始有禅修課程至今,都不曾有學員抱怨的情況發生。另一方面,在每期課程結束之後,學員們都會舉行感恩會,以表示對主席與老師們的感謝,他們總是不斷地感恩這一切善意,以及協助他們徹底了解課程的用心良苦。
因此我毫不懷疑,禅修在心的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爲它確實有助于人們達到最好的人際關系。
六、禅修的副産品
在「禅修的果實」(The Fruits of Meditation)這部分,我已經說明過禅修可能帶來何種的利益。正如「沙門果經」(有關沙門利益的開示)裏提到的一樣,我也特別提及了禅修的利益,以及刊載在「國際禅修中心簡介」中有關外國學員們的評價。我現在要在這裏講述的是有關禅修對身心問題所帶來的最細微的副産品,這並非展現奇迹的時代,例如在空中飛行或在水面行走等,畢竟這對一般人而言並非直接的利益,但如果苦于身心疾病的人,能透過禅修來去除病痛,那就是件值得考慮的事了。
根據佛教的思維方式,凡是身、語、意一切行爲,都會産生或留下某種行爲的力量(Sankhara,即業力),這些業力會視個人善念或惡念而歸向借方或貸方帳目。此種無形的影響,我們稱之爲業力或行爲的力量,它是心的副産品,而且關系到每個行爲。它並無所謂的延伸元素(亦即,它是不受空間限製的)。因此,一切衆生的業力都能穿梭在這整個宇宙中。我們相信在這些力量之中,生命的因果論是有其根源的,每一個個體除了不斷地吸收著其自身行爲所造作出來的業力之外,同時也在釋放其身、語、意所造作出來的新業力,所以說脈動、律動與波動等都是生命不斷輪回的象征形式。
我們可以將善行的力量視爲正面的,而惡行的力量視爲負面的,然後我們會感受到這些被稱之爲正面與負面的反應,所有有生命與無生命不斷發生的反應,包括我的身體、你的身體及所有衆生。當人們透過適當的禅修了解到這些概念時,就會了知一切事物如其本然的本質實相,也因此對無常,苦,無我等實相的覺知,發展出所謂的「涅槃元素」(Nibbana Dhatu),此種力量足以驅除惡行産生的一切不淨與毒害,也就是造成人們身心疾病的根源。就像點燃的燃料會燒盡一樣,在身體內的這種負面力量(不淨或毒素)也會被禅修過程中覺知無常而産生的「涅槃元素」所根除。此種根除的過程會一直持續著,直到整個身心之內所有的不淨或毒素完全清除爲止。
到中心參加禅修課程的所有學員當中,有些是深受高血壓、肺結核、偏頭痛、血栓等病痛之苦的人,但他們當中有些甚至在最初的十日課時,病症就已經減輕了,如果他們能持續覺察無常,並且參加中心更長的禅修課程,那麼那些病痛就很可能在課程當中完全根除了。因爲苦的生起(Samudaya)才是導致人們身心問題的一切根源,而且不論哪一種病痛都一樣,然而,透過正確的佛教禅修而産生的「涅槃元素」卻能去除此種苦因。禅修的另一面就是滅苦(Samudaya Pahatabba),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除去苦生起的原因。」
另外需要在此提醒各位注意的是,當一個人發展出「涅槃元素」時,此「涅槃元素」因遭遇其身體系統內的不淨與毒素而造成的沖擊會産生某種必須忍受的劇變。這種劇變會使其對自身之內次原子粒子的熱能、摩擦與波動更爲敏感,而且強度不斷增加,使人感到整個身體就只是電流與極大的痛苦。對有病痛的人而言,就如上述所言,這種沖擊總是更爲劇烈,而且有時強烈到幾乎快要爆裂一樣,然而,如果可以忍受,那麼此人就會意識到其身體內所發生的良好變化,毒素逐漸減少了,而病痛也逐漸被根除了。
當今人們正面臨輻射之毒的危害,如果一個人吸收到的毒素超出了最大許可濃度(m.p.c.),那麼他就陷入危險範圍內了。
我堅信任何人在佛教禅修中所發展出來的「涅槃元素」正是足以清除其體內輻射毒害的力量。
佛陀是指出這條正道的導師,
而我只是延續著佛陀指出這條道路的人,
我已經承襲佛陀所流傳下來的正法。
佛陀並無法給人們涅槃,
卻能爲我們指出一條正道。
不要請求我爲你們找到結果;
我無法爲各位找到結果。
因爲連佛陀都做不到的事,
烏巴慶又怎能做得到呢?
唯有靠你們自己努力修持。
——烏巴慶老師
《佛教禅修的真正價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