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上的寶石:解行並重
葛印卡老師
以下爲葛印卡老師于內觀研究所開幕演說——登錄在1985年1-2月印度語內觀通訊的文章。本文已經過翻譯及修飾
1971年1月19日那天,我最敬愛且永遠感激的烏巴慶老師往生了。老師最大的願望就是想要在佛法起源地——印度——重建這個正法,以藉此幫助緬甸來報答佛陀及祂出生的地方,並且希望將過去從印度源源不斷流到緬甸的恒河法水引回它的發源地,來爲成千上萬受苦的人解除饑渴。幾世紀前,印度將正法大樹的分枝移植到緬甸,讓我們一年四季都有豐碩的果實。雖然原本的老樹枯萎了,但這株分生出來的樹苗已然茁壯茂盛。現在我們也必須將它的分枝再植回印度肥沃土地上,讓它結出甜美的果實,並且提供涼爽舒適的樹蔭,如此寶貴的印度遺産也應該分享到世界各地。
爲了實踐老師生前的神聖願望——雖然他只踏出一小步,但是在他往生後的15年,這個願望已向前邁進了更多步,盡管偶爾進展得相當緩慢,但每一步都很穩健、紮實。這些年來努力所聚集的動力,如今終于到了正法快速弘揚的時候。到目前爲止,印度及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內觀中心,而且已有將近50位的助理老師爲了衆生的福祉與利樂投入課程指導的服務。現在有更多地區需要更多助理老師來提供更多的課程指導。除此之外,也必須協助禅修者更深入地體驗這個教導。
我很清楚記得自己在這條道路上的經驗。我在緬甸剛學會這個方法之後,即使持續每天固定練習,我仍必須投注許多時間在我事業及家庭責任上,但1964年意外地起了變化,政府突然接管了所有的商業與工業。遭遇這樣的變化,看在別人眼裏只覺得我真是不幸啊,但實際上是好運才對,因爲我肩上的重擔終于可以放下了。
接下來的五年是我生命中的黃金年代。我總是渴望研讀與汲取有關佛陀的內觀開示,但是在多采多姿的現實生活中如何找到時間呢?如今我不但有充分的時間,而且老師就近在咫尺。這樣的結果使我的修行有了快速的進步。禅修時,我不僅比以前更深入,而且在我閱讀佛陀法語時,我可以感覺到一股愉悅的波動流遍全身。有時候我會覺得仿佛佛陀直接對我說法一樣,而且好像每一句話都是對我而說的。我會在家研讀經書,然後再去請教老師,老師會從中舉出一些重點,並且深入地詳細解說。這宛如沐浴在甘露法水之中。
慈悲化身的老師,讓我隨時都能向他探討正法,即使臥病在床亟需休養的情況,只要他獲悉是他的法子等著見他,他總是充滿慈悲與喜悅地對我詳細解說佛法。老師就像是梳理糾結棉毛的人,也會清除我所有的困惑與疑慮。佛法的譯本只能提供語法上的解釋,但是這位內觀瑜珈行者——修行大師——的诠釋則有全然不同的條理。他根據實修經驗來解釋,並且以這種方法來了解最深奧的經文義理。
他的話總是使我充滿喜悅與靈感。他對我解釋過佛法之後,就會要我去禅修,這時候我總能在經驗的層次上更深入地體驗,而妄想與疑惑也會一層一層地滅去,只剩下一覽無遺的真理,當我從禅修中起身時,我總覺得已解除了所有的束縛,並且從一切困惑中解脫。
然後,無限的感激之心從這些經驗中生起,首先是對佛陀的敬意,接著是對佛陀弟子,以及從佛陀延續下來的傳承,一代接著一代傳至烏巴慶老師。他們一直保存著這個技巧的原始純淨,沒有參雜任何東西,對此我深感敬意。同時,也對所有妥善保存佛陀教導的人們,表達由衷的感激,正因爲如此,我們今天才有可能讀到這些經典,並且受到啓發。法理 (pariyatti) 與實修 (paµipatti) 並進——這兩者對我來說,就像是鑲在黃金上的珍貴寶石,彼此相互襯托。
我從這些經驗上獲益良多,可惜如今已少有禅修者能獲得如此經驗!雖然叁藏經典(Tipiµaka,巴利經典 (Pali canon) )曾有天城體 (Devanagari) 的版本出現在印度,但經過許多年後,這些書早已絕版了。除此之外,即使是數十年前譯成印度語的叁藏經典,如今也都看不到,那麼要找到其他印度語言的譯本就更不可能。印度的禅修者也因此斷絕了佛陀的教導。
西方國家的學生似乎比較幸運,因爲已有羅馬拼音的完整巴利大藏經,>而且後來也有英譯版本。但對大多數的學者而言,實際上要诠釋那些與禅修相關的章節是有相當困難的,因此,呈現出來的翻譯有時反而對禅修的讀者造成疑惑。
參加四念住課程的學員們,在研讀佛經的同時也會將它們應用在禅修上,因此受到啓發,心中也充滿了感激。他們覺得自己好像第一次對這個方法有了透徹的了解。自然地,他們會想要更深入地學習。然而,如果他們能夠讀到自己所熟悉語言的叁藏經典,以及大量的相關文獻,那會是多麼令人喜悅啊!
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應該或需要研讀經典,但是肯定有很多人不僅可以,而且也渴望這麼做,因此,對于那些能輕易沈浸于浩瀚的叁藏經典中的人,就應該提供他們這個機會。
除了巴利經典之外,梵文(Sanskrit)及俗語(Prakrit,方言)經典也都有論及內觀禅修。如果有禅修者深入研究的話,就會發現,這個方法其實是整個印度宗教傳統的要素。無疑地,這是一項巨大的任務,不論開始時是多麼的微不足道,終究已到萌芽階段了。
不過,決不能爲了如此,而犧牲禅修。否則,內觀中心可能淪落爲供人們閱讀、書寫或談論佛法的地方,而真正的目的卻喪失了。總之,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心結構範圍內去體驗正法,以解脫所有的痛苦。要達到此種目標的方法就是練習內觀禅修。閱讀、書寫與研究只是爲了找到深入練習的指導與啓發,以便更接近解脫目標。
以不犧牲這個目標的前提之下,在靠近禅修中心的地方都應該有發展佛法研習的機會,而且必須由法崗(Dhamma Giri)總部開始,在總部靠近禅修中心的山腳下,是適合發展巴利文研習及研究原始經典的地方。所有研習者,不論是學員或老師,都必須是固定禅修的人,而且禅修應該是課程中重要的部分。此種情況下,他們的研究才有助于更深入的禅修,並且使他們在自己身心範圍內經驗到更深奧的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