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死亡時發生什麼事?

  死亡時發生什麼事?

  

  原文刊登于 Sayagyi U Ba Khin Journal

  

  葛印卡老師講

  

  

  要了解死亡時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死亡。死亡就像是一條綿延不絕的生命之流中的一個轉彎處。雖然死亡看起來像是生命過程的結束--當然,在已成就爲阿羅漢(完全解脫者)或佛陀時也許是如此--但對于一般人而言,即使在死亡之後,生命之流仍持續進行著。死亡雖然結束了一個生命的活動,但另一個新生命也隨即展開了。就一方面而言,是此生的最後一刻,但在另一方面卻又是下一個生命的開端。就像日出與日落,只是當中完全沒有黑夜隔開罷了。死亡的時刻也像生命之書中的一章結束,生命的另一章又緊接著開始。

  

  雖然沒有任何確切的比喻可以用來表示這過程,但我們還是可以將生命之流比喻成行駛在鐵軌上的火車,當它到達死亡之站時會稍許減速片刻,然後再回複到原先的速度繼續前進,它不曾在車站真正的停下來。由于尚未成就爲阿羅漢,因此死亡之站並非終點站,而是連結著叁十一條不同軌道的轉運站。所以當火車到達車站時,會立即接上其中一條軌道,並且繼續前進。而我們過去所造作的業習(kammic reactions)正是推動這輛急駛的生命列車前進的動力來源,促使它不斷地一站接一站地在不同的軌道上前進著,一個未曾停止過的持續旅程。

  

  軌道的變換也是自動發生的。就像冰融化成水,而冷卻的水又結成冰一樣,都是依循著自然的法則發生的。因此,從一個生命到另一個生命的轉換也由既定的自然法則所掌控。根據這些法則,火車不僅會自動變換軌道,而且還自動鋪設下一條軌道。對生命列車而言,到達死亡轉運站時--亦即,變換軌道之處--是最重要的。就在這個交叉點上,舍棄了此生(cuti,消逝、死亡之意),身軀死了,但另一個生命隨即展開(此種過程稱之爲結生 patisandhi-conception,或下一個生命的開始)。結生的一刻則是死亡這一刻的結果,而死亡的一刻産生了結生這一刻。由于每個死亡的時刻就是産生下一個生命的時刻,因此,死亡不僅是死亡,它同時也是出生,就在這個轉運站進行著生與死,死與生的轉換。

  

  因此,每一次的生都是在爲下一次的死做准備。所以,凡是有智慧的人,都會善用此生,並且爲善終做好准備。然而,最殊勝的死亡,應該是最究竟的,也就是到達終點站,而非轉運站:是阿羅漢(生命輪回)之死。此時,已沒有任何軌道可讓火車繼續前行了;但是到達這個終點站之前,至少得確保下一次的死亡能帶來好的投生,到時候必能抵達終點站。然而,這一切都得靠我們自己努力。因爲我們才是自己未來的創造者,而我們自身的福祉、煩惱痛苦及解脫等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造作出來的。

  

  然而,我們又是如何成爲軌道的建造者,讓生命列車能在我們所建造的軌道上急馳前進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業(Kamma)。

  

  我們心中健康或不健康的心態就是業(kamma)。在身體、言語與意念層次上表現出任何行爲之前,內心生起的善或不善念,才是這個行爲的根源。識的生起則是根門與其對象接觸産生的結果,想(sanna即知覺與認知)則是從經驗中去評估,因而生起感受(vedana),並産生習性反應的行爲(sankhara)。心念的反應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例如,心念有多強烈?有多快、慢、深、淺、輕或重?由于這些差異,反應的強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就像在水面上劃過的線條,很快就消失了;有些像是在沙灘上劃過線條;另外有些則像是鑿在岩石上的刻痕。如果心念是善的,那麼業行也會是善的,而且將結下甜美的果實;然而,如果心念是不善的,那麼業行也將是不善的,並且會帶來痛苦的果報。

  

  並非所有這些業習都會造成另一次的出生。有些表淺的,並不會結成具體的果實;有些稍爲重一點的,今生就已受報了結,而不會帶往下一世;其他更重一些的業,雖然會隨著生命之流延續到下一世,但他們本身並不會促成另一次出生。不過,它們會在這一世及下一世中繼續倍增。然而,由于有許多的業是屬于有業(bhava-kamma),或有行(bhava-sankhara),因此會造成另一次生命的誕生。所有這些的每一個有業(導致生命過程的業行)都具有與某個特定存在世界之波動和諧共振的磁力。因爲,某種特定有業(bhava-kamma)的波動會與波動強度相同的世界(bhava-loka,界天、星宿)連結一起,而且彼此會依循著業力的普遍通用法則相互吸引。

  

  一旦某種有業(bhava-kamma)生起,這輛「生命列車」就會在死亡之站與叁十一條軌道中的某一條相連結。這叁十一條軌道事實上就是叁十一界天,其中欲界(kama loka,即感官享受的世界,包括下四道與人天七道)有十一層;色界(rupa-brahma loka,最細微的有形物質仍舊存在)有十六層;以及無色界(arupa-brahma loka,即無物質世界,只有心念存在)有四層。

  

  某種特定的有行(bhava-sankhara)會在此生的最後一刻生起,而此種能促成另一次出生的的業行會與其對應存在空間的波動連結。由于叁十一界天在死亡的那一刻全部開啓,因此,生起的業力決定了,生命列車究竟會接上哪一條軌道。就像火車被引入某條軌道的方式一樣,有業(bhava-kamma)的反應力量也會將意識之流推入下一個存在世界。例如,嗔恨或敵意的業--有熱與激動不安的特質--將與較低層的世界連結。同樣地,慈愛(metta即慈心之愛)的特質者,因爲有安詳與冷靜的波動,故只會與某一梵界(brahma-loka)連結。這就是自然的法則,而且這些法則的運作過程都已完全「電腦化」了,運作時絕不會出錯!

  

  大致而言,某個強大的業力會在死亡的那一刻生起;而這個業力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不善的。譬如有個人在此生殺害了自己的父、母親或某位聖者,那麼在他臨死時,便會 浮現出該事件的記憶;同樣地,如果某個人曾經長期身入禅修,那麼此種心境也會浮現出來。

  

  倘若沒有諸如此類的強大業力,那麼其他較弱的業力便會生起,而所有被喚醒的記憶都會以業力的方式顯現出來。例如有人可能記起供養聖者的善業,或可能記起殺害他人的惡業。諸如此種往業的內省便會生起,否則,與某些特定業力相關的所緣也會生起。譬如有人可能會見到用來布施供養的整盤食物,或是用來殺人的槍枝。這種情況就稱爲業相(kamma-nimittas).

  

  另一種情況則是顯現下一世的某種征兆或象征,也就是趣相(gati-nimitta即投生相)。這種種的相(nimmita)會與意識之流相互吸引的有情世界(bhava-loka)--諸如天人、或畜生道等景象--相應。這也是爲什麼臨死之人常會經驗到諸如此類預示的征兆,就像火車的前照燈會照亮前面的軌道一般。因此,這些相(nimmita)的波動也會與下一個出生之存在世界的波動和諧共振。

  

  任何精進的內觀修習者都有能力避開前往較低層界的軌道,同時也清楚地了解自然的法則,並且不斷精進修持,俾爲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時刻做好准備。對于年事已高的人而言,更應該時時刻刻保持覺知。但要如何做好准備?那就是修持內觀,才能對身體上所生起的任何感受保持平等心,進而破除所有因不愉悅感受而生起的習性反應。如此一來,這個經常造作惡業的心,才會養成隨時保持平等心的新習慣。通常在死亡時刻若無相當沈重之業力生起的話,慣常反應就會浮現,而且在造作新的業習時,將使原本庫存的某種舊業受到攪動而升至表層,而此業力也將隨著生起而增強。

  

  在死亡來臨時,人很可能會經驗到非常不愉悅的感受。老、病、死都是苦(dukkha),它們會産生較爲粗重的不愉悅感受。倘若人們不善于以平等心來觀察這些感受的話,那麼很可能會産生憤怒、焦慮,或敵意等反應,導致某種有行(bhava-sankhara)之類的波動趁機生起。但是對于已經深入實相的修持者而言,他們精進用功,可以在死亡時保持著平等心,而不對各種強烈的痛苦感受産生習性反應。如此一來,即使是那些深藏于有分(bhavanga即促成生死輪回業力之根源)之中相關的有行(bhava-sankhara)也不可能趁機生起。在死亡接近時,一般人通常都會有所畏懼,甚至感到驚恐,因此某種驚嚇怖畏的有行(bhava-sankhara)便得以趁機浮現至表層。同樣地,悲傷、哀痛、沮喪與其他感受也可能隨著與有情世界分離的念頭而生起,而相對應的業力也會浮現,並支配整個心念。

  

  內觀修持者乃藉由平等心觀察一切感受,以減弱習性的反應,使其無法在死亡時刻生起。爲死亡所做的真正准備就是:培養出一種習慣模式--以了知無常(anicca)的平等心來持續觀察身心所呈現出來的感受。

  

  在臨死時,此種強大的平等心就會自動顯現,使生命列車往下一世修持內觀的軌道前行。人就是以此種方式來避免墮入較低層的惡道之中,並投生于較高層次的人天道,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爲在低層次的惡道中是無法修持內觀的。禅修者臨死時有親友在旁協助維持良好且無悲痛、哀傷的正法氣氛,並修持內觀及散發慈心(metta)的波動,這種安詳的死亡才是幸運合適的。

  

  雖然有時非禅修者在臨死時也會因爲善業而得到好的出生,例如布施、道德戒律與其他種種善行。但是精進的內觀修持者所獲得的特殊成就則是,將自身推向繼續修持內觀之處。如此方能逐漸清除積存在意識流之有分(bhavanga)當中的有行(bhava-sankhara),以縮短其生死輪回之旅程,並盡早達到究竟目標。

  

  能在此生接觸正法的人是因爲過去種種善行所帶來的功德,所以要修持內觀來讓此生有所成就。那麼無論死亡何時到來,都能隨時維持著平等心去體會,並帶來美好的未來。

  

  注: 請勿將火車變換軌道的譬喻誤解爲轉世(transmigration)之意,因爲除了已累積的習性業力能傳送至下一世之外,並無任何恒常不變的實體能從此生投入下一世。

  

  

《死亡時發生什麼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多麼美好的人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