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講演錄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贊善哉,當知是人爲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爲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贊持經者爲已見佛。

  “如是之人,不複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複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炫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爲叁毒所惱,亦不爲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此贊持經者爲已離惡。但能受持是經,如說修行,則可疾入佛道,不遮惡而惡自離矣。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轉*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衆中師子法座上。

  此贊持經者爲當得出世成佛。道場、成道之場,如釋尊不成正覺誓不起座之處是也。言善持是經,已具足普賢行,即爲直趣佛果,破無明,成正覺,爲說法度生之正因行也。

  “普賢!若于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複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于現世得其福報。

  此贊持經者爲已不著世間。蓋資生等物,現雖無缺,行者之心早無取著,不複再造生死之業,以惟有真實不虛度生宏願在耳。

  戊叁 明違順相

  “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贊歎之者,當于今世得現果報。

  首明輕毀者之罪相。毀者世世無眼,以毀世人能照見佛法之眼故。贊歎者現得福報,以助人種善根故。

  “若複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癞病。若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唇、平鼻,手腳缭戾,眼目角睐,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次明說過者與輕笑者之罪相。出人過惡,無論實與不實,均得癞病惡報。蓋持經者即使曾有隱惡,然現既受持是經,則其忏悔往業已回心向佛可知。今仍宣揚其惡,不惟娆亂其心使難安心修道,以致妨礙其成就;且令曾由此持經者所接引向道之人,亦盡頓生疑誹,而不免群焉退沮。是說修行者之過惡,其影響于度生之事甚大。故無論所說之過實與不實,而謗者之罪固不易忏悔而煎除也。癞病、遍體痛癢不安,與被謗者終日局蹐不甯相似,此爲與所造罪相似之惡報。輕笑持經者,亦令世世得被人輕笑之報相,如唇、齒、眼、鼻、身體種種欠缺穢惡等是。缭戾、屈曲不正之狀,視斜曰睐,水腹則有腹大之相,短氣爲語聲低促之相,皆人所賤惡之病。末複言見持是經者應如見佛,以真持是經一偈、一句皆當成佛故耳。

  丁六 時衆獲益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叁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此明時衆獲益,以結本品。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此釋會衆歡喜受持,以結全經。

  貫經義

  以上釋妙法蓮華經竟。茲更條貫全經義例如下:

  就全經二十八品之文字相言之,可謂今已釋竟。但妙法蓮華之經義,無量無邊,則永無有盡。所謂遍虛空界,盡未來際,亦不能以衆生之語言心量闡之令盡也。但約其義于此七卷經文中,亦並未見其有所缺漏而顯爲未盡,故說經者之言語相即亦當盡于此也。且無量義即發生于一實相無相之法,若更將全經七卷之義約之于一卷,或更約之于一品,或更約之于一偈、一句,仍亦未見其義有所少,故全經之義,直可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句攝之。以是之故,一切法即皆爲教菩薩法,即皆爲一乘妙法,此正宗分第一品方便品之要旨,亦即法華全經之要旨也。全經科判,原列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者,分攝二十八品。茲即以全經妙法之總義──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句,分顯教、理、行、果四義,則序品一品即以籠罩全經。其方便以下各品,已如佛光中所現差別之境矣。故自方便品至勸發品共二十七品,直可皆謂爲此經之正宗分,別無流通分之可言。關于經末佛說是經時一段,即謂僅此二行爲流通分可也。試本開示悟入四義及教理行果四法,以約分諸品如下:自方便品以下至法師品共九品,爲開佛知見、以會一乘之教。以唯一佛乘方便說爲叁乘、五乘,而開權顯實以後會歸一乘,皆授佛記。故此諸品即爲開佛知見,以破除若二、若叁之衆生機教,而開出不二之佛知見也。法師品兼流通此分。自見寶塔品至安樂行品共四品,爲示佛知見、以顯一乘之理。如在見寶塔品,顯過現、主伴諸佛之法身平等;天授品、顯違順、罪福衆生之法身平等。專示佛知見之法性,故此諸品即爲示佛知見。持品、明持經人,安樂行品、明持經行,流通此分。自從地湧出品至囑累品,爲悟佛知見、以起一乘之行。以此諸品,顯佛已由始覺至究竟覺,成自受用圓滿報身,智慧無盡,福德無盡,慈悲無盡,願力無盡,方便無盡,應化無盡,系由地湧出諸菩薩依佛究竟覺爲因地心故,進明佛之圓滿果覺真身壽命長遠,悟而起大乘之行也。神力、囑累,流通此分。自藥王品以下、至勸發品共六品,爲入佛知見、以證一乘之果。藥王品證自利果德;妙音密化,觀音救難,陀羅尼咒破惡衛善,妙莊嚴王回邪入正,爲證利他果德;普賢勸發以要二利之終,故此諸品爲入佛知見。入者、即修習證入,皆菩薩漸次證入一乘實相之果位。而普賢行通于佛果前後,果前爲等覺之菩薩,鄰極佛果;果後利他無盡,亦明此經之終而無終也。

  准上開示悟入四義及教理行果四法,以約分方便以下二十七品皆爲正宗,正以彰妙法華經之無盡,故無有特判數品爲流通分之必要。以由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之義,分顯一乘教理行果,即是流通此無盡之教義;而流通之功力,即亦與爲無盡。然因此益見行者當于是經受持、讀誦、講解、書寫、能于一偈、一句之名言,見一乘實相之無盡義,如說而解,如解而行,由行而證,盡具普賢道,同獲法性身,而是經方爲流布不斷絕于世也。(周秉清記)

  

  

《法華經講演錄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