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一統分歧之實修法門
葛印卡老師講
(2006年10月29日,在各國大比丘聖衆、葛印卡老師、師母、所有貴賓、以及數千內觀禅修者的見證下,珍貴的佛陀舍利被供奉至大佛塔正殿內。下文乃葛印卡老師爲此曆史性時刻所書,經修改刊登于內觀通訊。)
邁向安詳快樂之道
在一個如印度般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社會,內觀爲一殊勝的、一統多元之實證法門。內觀是印度古老的不朽遺産,也是所有宗教的精髓;引導人們過道德的生活,讓人們成爲自己心的主人和心靈的淨化。沒有宗教會反對此理想,任何思維正常的人也不會反對這些理想。內觀是有效達成這些理想的通用方法。
無宗派別的通用法門
這個趨向安詳和諧的過程,可以從全球的內觀課程中見證。來自各宗派、種性、國籍、種族和社會階層的人們于課程中齊聚靜坐一堂,修習這一古老的方法。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穆斯林教徒、基督教徒、錫克教徒、耆那教徒、佛教徒和猶太教徒都上過內觀課程。大家都遵守相同的道德規範,並從內觀課程中受惠。
不僅各宗教的信徒來參加內觀課程,其中也包括他們的領導人。許多宗教領袖後來告訴我:「葛印卡老師,以內觀之名,您在教導我們的宗教!」。內觀課程曾經在寺廟、清真寺、教堂和修道院中舉辦。
正法
根據古巴利語,內觀意味著如實地看著事物本來的面貌,而不是它們「看起來像什麼」。喬達摩佛陀重新發現這個邁向快樂的古老又科學之道。這個方法是真正的法(Saddhamma),符合自然法則的真理,適用于宇宙一切衆生。
佛陀並不獨占這條正法之道,更無意成立新教派、崇拜或是儀式性的宗教。他對前來和他辯論或爭吵的人們說:「讓我們把分歧的部分擱下,先談談我們彼此都能夠認同的部分。我所教導的是『戒』(sīla道德規範)、『定』(samādhi 心的主宰)和『慧』(paññā 心的淨化)。」
心物科學
佛陀真是一個超級科學家。他能夠像用實驗室的儀器般,用自己的身與心,再度揭開宇宙的真相。
他發現在實相層次,整個宇宙皆無實體;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由微小的次原子粒子(Kalapas)所構成。這些粒子透過高速不斷的生滅,令物質産生固體的表象,它們是組成宇宙的基本物質,而這些次原子粒子其實也僅是波動。佛陀說:
Sabbo ādīpito loko,
sabbo loko padhūpito;
sabbo pajjalito loko,
sabbo loko pakampito. (Therīgāthā 200)
整個世界著了火,
整個世界被燒盡 ;
整個世界燃燒著,
整個世界振動著。 (Therīgāthā 200)
身體感受的角色
佛陀發現到解脫的關鍵,在于經曆各種不同的身體感受,以及這些感受的自然生起和滅去(無常)。他也了解到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爲對這些身體感受的盲目貪愛和嗔恨。
當一個人學會對每一種感受-不管是苦受還是樂受-保持平等心,根據實際經驗了知這些感受都是無常的、不停變化的,那麼,他就能夠從痛苦的慣性模式中脫離。這種保持平等心的能力,將能根除過往累積的不淨雜染,幫助人們改變心的行爲模式。
道德(戒律)的重要性
內觀課程一開始,學員就必需接受一套道德規範。他們將會體驗到,戒律對于他們內心的安詳和快樂有多麼重要;戒律不是一種空洞、不切實際的理想。一個人若不先傷害自己,是不可能傷害他人的。
Pubbe hanati attānaṃ; pacchā hanati so pare.
觀息法
內觀課程一開始,學員首先要練習觀息法(Anapana)-如實地觀察氣息的自然進出,而不去控製呼吸的自然運作。學員被指示不對呼吸添加任何的形狀、顔色、形式、哲學思考或是影像。由于自然呼吸與心有直接的關連,透過觀察呼吸可觀察到心。例如,當一個人生氣時,他的呼吸就會變得粗重且不規律;而當處于平穩安詳的狀態,呼吸就會變得清柔微細。
自然呼吸的實相是任何人都可以體驗的,它不是任何宗教、任何國家的專利。學員接著觀察氣息與鼻孔下方、上嘴唇上方這個身體部位的接觸。
當學員開始觀察呼吸與身體的接觸點,他就開始經驗身體上感受的實相:這些感受包括冷、熱、顫動、刺痛、瘙癢,疼痛等。
內觀
修習內觀時,學員被指導去觀察整個身體感受的實相。這是一種沒有選擇性的觀察;學生被敎導不去重視任何特定感受或對之産生偏見或偏愛。
學員將會從最粗糙的實相進入到較細微的實相,最終達到最細微的實相。他觀察心物現象,觀察這個被稱之爲「我」的實相、苦的因果關系和出離的方法。這整個觀察過程都只在身體範圍內,沒有任何的幻覺、妄想、想象和觀想。
內觀學員如實地觀察當下的實相。在一個接著一個片刻中,經驗到身體之內變化的實相。只需觀察,自然將會自行運作。而你會發現,這有多麼地困難!同時你也會領悟到觀察實相的必要與利益。
從習性反應到平等心
很快地,內觀修行者就會經驗到,心是多麼盲目地對身體感受生出貪求和厭惡、執著和嗔恨反應。同時,他還會經驗到這些喜悅和不喜悅的感受,是如何變成一種習性模式,並且成爲痛苦的惡性循環,而這些都不是他所能夠掌控的。表面看來人們似乎是對外在的物體、狀況和人物起著反應;然而事實上他是不斷地對外界事物與眼、耳、鼻、舌、身和意五個根門接觸所生起的感受反應著。這種根深柢固盲目反應的習性模式,便是自己與他人痛苦的原因。
內觀學員透過訓練內心客觀地觀察身體感受,不再對它們盲目起反應,而邁向真正快樂之道。每當一個負面念頭或情緒升起時,不再盲目地反應或壓抑,內觀學員享受單純觀察、中道的利益。他們體認到若無身體感受的升起,就不會有念頭的升起。他們將經驗到在冷靜的觀察感受下,負面習性模式的根就會開始變弱。如同沒有新燃料被加到火裏面,火焰就會慢慢熄滅。此時學員就會開始經驗到生命中真正的快樂,純淨與安詳的心所帶來的快樂。
慈悲觀
在內觀課程接近尾聲時,學員會學習到如何把安詳與和諧分享給他人。一個真正得到利益的人,會無法遏抑地想將自己的利益分享予他人。慈悲觀的修習是內觀課程最精華的一個部分,它讓學員能夠把自己的安詳、快樂、和諧與一切衆生分享。他們以深層淨化的心來祝福一切衆生。透過慈悲觀的修習,禅修者變得安詳和快樂,而整個周遭環境也會彌漫著和平安詳的氛圍。
自然的法則
我們可以用任何名稱來稱呼這個邁向快樂的實修方法。基于傳統的、語言的目的,這個方法被稱之爲「內觀」。如同地心引力法則,無論我們將之命以何名,它都照常運作;以客觀觀察感受爲所緣的離苦之道亦然,無論其名爲何,都是有利于衆生的。
不同宗教和背景的人都了解這一普遍真理:我們必需擁有一顆平穩、純淨的心,才能夠身處生命的變遷中而仍保快樂。他們也了解到,古聖賢們必然也都曾修習對感受保持平等心的技巧,否則各宗教過往的聖人們,何以在面對折磨他們至死的人們時,依然能生出無限的慈悲呢?
純淨的核心
每一宗教都有一種愛、慈悲和友好的良善本質。但各個宗教的外在形式則不盡相同:不同的儀式、儀軌、典禮或信仰,但所有宗教都重視心的純淨。內觀幫助我們于分岐中經驗到殊勝、快樂的統一。
尊重一切的宗教的阿育王
阿育王是最忠實的佛法實踐者之一。在他的岩石敕文中,傳遞了這麼一個仁慈的信息:
「人們不該只尊崇自己的宗教而指摘其他宗教;反之,基于各種理由,應該尊崇其他宗教。如此,人們不但可幫助自己宗教成長,同時還可以服務其他宗教。若背道而馳,就等同自掘其宗教的墳墓,亦傷害了其他宗教。有人尊崇自己的宗教而貶低他宗教,出發點或許爲了要”光耀我宗教”,但這種行爲傷害自己宗教更甚。」
讓所有人聆聽吧:和諧無爭是好的;讓所有的人都願意聆聽他人公開的教義。
這種尊重他教的重要特質一旦升起,宗教紛爭將會消弭。一個懂得尊重其他宗教高尚特質、而非指摘缺點者,將成爲該教真正令人崇敬的表征。
阿育王並沒有因爲自己寬容其他宗教,而變成懦弱的君王。在他放棄暴政後的統治期間裏,不但沒有任何外邦入侵的紀錄,反而成就印度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烏巴慶老師:圓滿的生命
我的內觀老師及正法之父-烏巴慶長者,是內觀禅修者的楷模。他確切地體現了內觀如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積極、誠實、有利和有效率,並且讓人不懈和無私的奉獻他人。烏巴慶老師是緬甸獨立後首任主計長,也是當時緬甸總理最信任的知己。然而,他卻毫不猶豫地指正當時政府執法不當之處,對那些賄賂他的人立即采取反貪行動。盡管他經常對執政當局采取強硬的反對立場,但政府卻不斷延長他的服務年限和延遲他的退休,甚至還爲他改變政府法規,使得他能服務更久。
即便烏巴慶老師聲稱自己是佛陀教導的忠誠信徒,依然有不同宗教人士前來參加他主持的內觀課程。在我還擔任緬甸印度教團體的領導者時,我接觸到他並參加自己的第一次內觀課程。烏巴慶老師告訴我:「我不會把你變成一個佛教徒;我只會教導你修行的方法,讓你成爲一個更好的人。」
從束縛到解脫
上了內觀課程之後,我的一切疑慮和恐懼都消失了。我發現內觀是博伽梵歌的實證方法。內觀只會造成這樣的轉變:痛苦變快樂、無明變覺知、束縛變解脫。
當世上越來越多人在此道上經驗到從痛苦轉變爲快樂,一切暴行終將消弭,到處將有和平與繁榮。這樣的事情曾發生在阿育王時代,我毫不懷疑未來它將會再度發生。
願一切衆生快樂、安詳、解脫!
願一切衆生快樂!
《內觀:一統分歧之實修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