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觀是樂觀、務實和勤奮的

  內觀是樂觀、務實和勤奮的

  

  葛印卡老師講

  

  (下文改編自十日內觀課程第六天的開示)

  

  一位媽媽叫她的小兒子去當地的雜貨店買些食用油回來,她給了兒子一個空瓶和十盧比。小男孩買了一整瓶油。在回家的路上,他不小心摔倒了,油瓶掉到地上,撒出了半瓶油;撿起了半空的油瓶回到家中,他哭著說:「噢,媽媽,我打翻了半瓶油!我打翻了半瓶油!」一個非常悲觀的男孩。

  

  母親又給另外一個兒子一個空瓶和十個盧比;他也買了滿滿的一瓶油。同樣地,他也摔倒了、並打翻了半瓶油。這個男孩撿起油瓶回到母親面前,面帶微笑、開心地說:「 看!我保住了半瓶油!我摔倒了,本來瓶子可能會被打破,我可能因此失去所有的油。看!我保住了半瓶油!」

  

  在同樣的情況下,兩個男孩有著不同的反應:一個很悲觀,因爲半空的瓶子哭泣,而另一個則很樂觀,慶幸至少還有半個瓶子是滿的。

  

  母親叫第叁個兒子去買油。他也摔倒了,打翻了半瓶油。跟第二個男孩一樣,他回家笑著對母親說:「我保住了半瓶油!」

  

  但這個男孩是學內觀的。他不僅樂觀,同時也務實:「我失去了半瓶油,這是事實,油瓶有一半是空的。」他不僅面對現實,同時是一個真正的實行者,就像在內觀一樣!他下定決心努力工作,在天黑之前賺取五個盧比來將油瓶裝滿。正法不僅樂觀,更是務實與“勤奮”。

  每個人都必須精進,常保樂觀。正法之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悲觀;全都是樂觀的。半個瓶子是空的-這是叫人痛苦的,你必須接受它。然而要如何裝滿它呢?現在,你有一條可以脫離痛苦之道。去應用它,這也是你們已經開始在學習的。你正在體悟實相,它不僅只是頭腦的體操,也非情緒的或信徒般的接受痛苦的實相以及解脫痛苦的方法。你們正在體驗它。

  

  當你在感受上用功的時候,你就是直接體驗著實相。這是你親自體驗的智慧,不是向別人借來的智慧。由于你正將重心放在自己身軀之內所經驗的實相,這整個體察感受的過程將會幫助你了解。

  

  不然的話,你這一輩子將不斷把重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並貪愛執取它們。它們將變得如此重要,以致于讓你忘卻了自己正在貪愛這些事物,也忘卻了由于貪愛自己失去了內心的平衡而變得非常痛苦。

  

  你必需了解自己是何以對這種貪愛上瘾。當我們有一個自然的需求,比如說,你口渴了想要喝水。這一點沒錯,你努力去找水來解渴。可能你嘗試了但沒有得到水;你只是微笑著繼續嘗試。你沒有失去內心的平衡。

  

  但如果你開始對水産生貪愛,你開始擔心:「接下去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沒有得到水我會死嗎?」你變得如此焦躁不安、變得很痛苦。你並沒有在觀察內心的變化。與你的貪愛相比,水是次要的;甚至貪愛也變成次要,當把它與其所帶來的痛苦相比時。

  

  從你對某件事物開始産生貪愛的那一刻,就意味著你已經對現況感到不滿足。你想要得到現下沒有的東西,但事實並非如此,你因此變得很痛苦。只要你開始意識到你變得痛苦,那麼就有解脫的方法。當你不了解這一點,你就會被貪愛所帶來的痛苦所控製,甚至完全不自知。你變得沈迷于貪愛。這只會更強化它,讓情況變得更糟。

  

  當你開始觀察感受,遲早會達到一個階段,你會明白事實上你並不是在貪愛任何東西。你只是在貪愛一種特殊的感受。當你貪愛的時候,感受就會産生。當這種貪愛被滿足,感受就停止;但是你想要這個感受再次出現,所以你就又開始貪愛其他東西。每一次你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感受就會熄滅;而每一次你的貪愛被滿足後,你又想要其他的東西。你變得對這貪愛不可自拔。

  

  舉例來說,有一個人相當快樂地住在只有一個房間的小屋子。突然,這個屋子太小了的念頭出現,他必須要有一個至少叁間房的大屋子。當他擁有了一個叁間房的屋子後,現在這間房子必須要有最新流行的裝潢。房子裝潢之後,一切又變得無趣了。現在他必須將它配備最新款的家具:一臺彩色電視機,一臺洗衣機,所有最先進的電子設備-整間房子都堆滿了機器。然而依舊得不到滿足,因爲他持續貪愛著。

  

  某人有一輛普通的汽車,但如今看起來只是一輛破車!現在他必須擁有新款的汽車,比如說豐田。有了豐田之後,他又不喜歡了;覺得應該要寶馬。但即使這樣也不夠好,必須是賓士,然後勞斯萊斯。甚至勞斯萊斯也仍不夠好。

  

  別人擁有自己的直升機,因此他也想擁有一架。接著他還想擁有自己的飛機。現在他需要一艘能飛到月球的太空船。即使這樣也又變得無趣。現在,他必須要有另一艘太空船,可以到達火星或者其他的星球、甚至到不同的星系!

  

  即使上了西天也永無止盡:貪愛是一個無法被填滿的無底洞,因爲這種上瘾是對貪愛而不是對事物本身。這是爲了貪愛而貪愛,這讓情況更糟。這就是所發生的一切,當你走在這條修行路上,它將變得如此清晰。

  

  當某人被描述成對酒精或毒品上瘾,這只是外在層面的表象。事實上是對感受的上瘾。當他喝酒時,酒精産生了一種特別的感受,他希望這種感受能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于是必須一再地喝。正如瘾君子必須不斷重複吸食毒品一樣,感受是如此的重要.。

  

  這就是佛陀的發現,除非你學會如何觀察你的感受,否則你無法從任何對貪愛的上瘾中解脫出來。 與對貪愛和瞋恨的上瘾比較起來,對酒精和毒品的上瘾算不上什麼。在我們的內心中有著很多的不淨煩惱,而你對它們都上了瘾。由于對某種特殊的感受上瘾,你不斷地重複著,因爲你一次又一次地想要得到那種感受,因此你持續滋生不淨煩惱去獲得那種感受。這,都變成了心的習性模式,如何終止它呢?

  

  痛苦是存在的,但也有出離它的方法。你學習如何觀察痛苦而不起反應。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你只是一個沈默的觀察者。就像坐在河岸觀望著河水的流動,你什麼也不用做;河水自然地流過。坐在河岸邊你只是觀察。同樣的,你也會感覺到一股流暢的振動通達全身。

  

  你就像一個實驗室內的科學家觀察著它。一種液態的化學物在玻璃試管中被加熱,部份的揮發性物質蒸發,通到另外一個試管裏去,在那兒它被冷卻後重新又轉變成液體。科學家只是觀察著。當液體蒸發時,他並沒有因爲失去這種化學物而傷心;當它重新變成液體時,他也沒有開始慶賀。他理解這個過程。然而這科學上的理解,只在知識的層面。他並沒有親身體驗它。

  

  你在此所體驗著的是整個心物結構的形像和作用、兩者的結合、與兩者間之互動。你體驗到一個如何影響另一個,物質如何導致心念的生起,而心念又如何導致物質的産生。有些時候,物質似乎轉變成心念,而有些時候,心念似乎又轉變成物質。當你體驗到所有這一切,事情就會變得非常不一樣。你所得到的智慧是你自己的智慧。它不僅只是接受佛陀或老師的教導或某些經典記載。此一真理是自然的法則,與任何宗教無關。如果你持續精進,這個放諸四海皆准的自然法則將變得越來越清楚。

  

  這個法則過去如此,現在亦然,未來也將一樣。不論佛有否在世都是如此。就如佛陀所說,不管是否有覺悟者出現,自然的法則都保持不變;它是永恒的,負面情緒總是帶來痛苦,而根除負面情緒,總會自痛苦中爲我們帶來解脫。

  

  

  

   葛印卡老師問答集

  

  

  

  問:您談到心的製約。難道內觀不也是種心的製約嗎,即使是一種正面的?

  

  葛印卡:與此相反,內觀是一個去除製約的過程。它並沒有對心施加影響,它自動去除不健康的物質,只留下正面的健康物質。通過去除負面,它將正面揭示出來,這就是純淨心的基本特質。

  

  問: 沒有執取世界何以能運作?如果父母不執著的話,那他們甚至不會關心他們的孩子。怎麼可能沒有執著的去愛和投入生活呢?

  

  葛印卡: 不執著並不意味著莫不關心;正確的說法是“神聖的無分別心”。爲人父母,你必須以你全部的愛,出于純凈、無私沒有執著的愛,肩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如此你就盡了你的職責。假設你看護一個病人,盡管你細心照顧,他還是沒有複原。你不會開始哭泣;因爲那是無濟于事的。以一個平衡的心,你嘗試用其它方法幫助他。這是神聖的無分別心:既非沒有行動,也不是起反應,而是以平衡的心來采取實際的,正面的行動。

  

  問:士兵該如何正確地執行他們的職責

  

  

  葛印卡:爲保護國家和百姓軍隊是需要的。軍隊不應被用來進行不必要的殺戮。它應該用來顯示國家的強盛,這樣敵人就不敢輕易攻擊和傷害他們的國民。

  如果有人正在傷害我們的國家,那麼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予以警告。如果情況變得無法避免,就必須采取行動。但士兵必須被訓練成以平衡的心去戰鬥。否則,他們的心會失衡;所有他們的決定就會出錯。以平衡的心,便可以做出好的、正確的決定,能夠同時幫助到自己與他人。

  

✿ 继续阅读 ▪ 建設法的住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