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的正確意願
葛印卡老師講
以下文章翻譯自1995年9月份發行的印度語Vipaśhyanā Patrikā
以純淨的意願布施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夠令我們不淨的心變得健康。當一個人布施時,他那貪婪、嚴酷、敵意、自私、吝啬、愚鈍的心,就會變得高尚、溫文、柔和、安詳、慷慨、善良和活潑。
布施是在家居士的基本任務。古印度的精神傳統中,布施向來擁有特殊的重要性。當時,一些富裕具德的在家居士和聖者如Aṣṭaka, Vāmaka, Vāmadeva, Viśhvāmitra Yamadagni, Aṅgirasa, Bhāradvāja, Vaśhiṣhṭa和Kāśyapa等人,皆曾舉辦大型的布施儀式。古代著名的Vessantara國王和後期Harṣha國王,隨後亦建立起布施其所有身家財産的偉大典範。他們布施的意願是真正崇高的。我們也該以如此崇高與純淨的意願來給出所有的布施。由于社會階級製度,使得財富不斷地累積至統治者和富人;若財富持續囤積于一處,它將開始腐敗如死水,危害至整個社會。反之,若財富能像流水般往來流動,那麼它的純淨即可維持。
有了這樣的理解之後,以往布施者爲了避免不當的囤積財富、視其自身的財富爲社群所共有,以平等分配財富爲目的而行布施,讓大家都能夠分享這份累積的財富。這種公平分配財富的智慧,不但維持社會繁榮的平衡,也避免財富失衡所帶來的危害。以往富裕的施者依據自己的智慧和責任感把財富平均地布施出去;他們施而不望報,亦不藉布施來貢高自我、貶低他人。此乃過往所謂偉大的、純淨的布施。
"Viceyya dānaṃ dātabbaṃ, yattha dinnaṃ mahapphalaṃ."
以智慧、無分別心的純淨布施,利益甚大。因此,我們應當學習有智慧、不起分別心地行布施。
布施共分二類:
一、有相布施:意即會令我們糾葛于輪回中之布施。
二、無相布施:意即能使我們脫離輪回的布施。一個具正確意願的人,只會給出能夠令自己脫離輪回,而非身陷輪回的布施。
和其他的業行一樣,布施業力的好壞,依據心的意願而定。業的種子,跟隨心的意願生出,自然會生長出相對應的果實。截斷輪回的無相心(vivaṭṭamūlaka mind)是無欲、無嗔、無無明的。也只有以這種心所給予的布施,堪稱爲無相布施,並可摧毀相續的輪回。當給予無相布施時,我們完全不會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反之,我們所欣喜的,是見到受施者的快樂與福址。當我們對他人的快樂感到歡欣時,我們的心就變得純淨、柔軟;我們得以擺脫因狹隘的自利所導致的局限和苛刻。
但如果我們布施是爲了自身的利益,那麼我們的心就染上貪求,這是有相(vaṭṭamūlaka)。以這種意願的布施只會延長輪回;若我們布施的目的,是爲世俗的欲樂、名聲,或貪求顯赫、榮譽威望,或得利益和尊重,或享天界的福報和無拘無束,那麼我們這個被欲望征服的心,就仍被束縛而未擺脫。
因此,以染著貪求之心行布施是錯誤的;尤有甚者,以染著嗔恚之心行布施,則更不好。因爲它將對我們形成更大的傷害,將變成以法爲名而累積惡因。我們不但失去了捐出的財富,以染汙心布施的業行,同時還會轉變成痛苦不幸的業因。
讓我們以實際例子來了解,我們是怎樣地以一個染著嗔恚的心行布施:
一個乞丐站在我家門口叫喊:「先生,請施舍點吧!先生,請施舍點吧!」我被這一再的請求激怒,隨手丟了五分錢硬幣以擺脫這種幹擾。于當時,我心中充滿了怒氣和憎惡。
有人爲學校、醫院或寺廟募款,來到我的店門口。當我一看見他們,馬上暴跳如雷,並開始抱怨:「捐款,捐款!每次都叫人捐款!會計,拿五盧比把他們給打發走。」在捐款的同時,我的內心充滿了忿怒,一心只想擺脫這些討人厭的勸募者。
有政府官員或政治人物邀請我到他們的辦公室或家中,對我提出某慈善捐款的要求,我對那慈善一點興趣也沒有,卻又不敢拒絕,擔心往後可能因此無法申請到配額、許可證或是執照;或我可能因此被卷入無謂的調查,我的生意可能因此而毀于一旦。我布施是因爲有這樣的恐懼。
我的上師(kalyāna mitta)給我捎了一個訊息,希望我針對他一項計畫布施若幹款項。我並不願意布施這筆款項,但是出于服從和懦怯而照做。
我們社區的其他所有成員們都已針對一項計畫做了布施,而我對這項計畫卻完全沒有布施的意願。但若我不參與,怕會壞了我的名聲,引人批評。因此,我布施是因害怕輿論。
我的競爭對手因爲做了不少慈善布施而聲名遠播,這讓我內心産生嫉妒。在內心充滿自我中心的情況下,我布施比他更大的金額來擊敗他的驕傲,讓他處于下風。
就這樣,我以生氣、盛怒、怨恨、嫌惡、恐懼、服從、懦怯、競爭、嫉妒、敵意、傲慢和自負等不善的意願行布施。而且布施之後,每當想起該事件我又後悔做了它,因而再度汙染自己的心。以這種不善意願行布施,不但毫無益處,還會形成痛苦與不幸的原因。
所有以善法意願的行爲都是有利的,反之,以不善意願爲出發點的行爲都是無益的。因此,以良善意願的布施都有利,不善意願的布施都無益。所以布施一定要以良善意願爲前提。若以良善意願布施,心就會充滿舍離之感、充滿因他人得到快樂和利益的喜悅;不論是在布施之前,布施當下或在布施之後,都感到很滿足。
在布施之前,這種喜悅的意念持續地升起:「我想要布施!將有多少人會因我的布施受益!多少人將因而得到快樂!」
布施的當下,我心中充滿了喜悅的意念:「我正在行布施!我正在履行一個在家居士應盡的責任!因這布施,接受布施的人將會得到利益和快樂!更多其他的人也會得到利益和快樂。」
即便是布施之後,這些吉祥的意念依然頻頻浮上心頭:「喔!我已經布施了食物供溫飽;我已經布施了衣服供穿著;我已經布施了良藥供醫療;接受布施的人將會身心都健康強壯,因而得以修習戒、定、慧。他將會利益自己,也會將其利益帶給更多人!我布施了這間寮房,可供禅修者修習戒、定、慧!因爲修習禅定和內觀禅修,他將會達到內心充滿安詳和快樂的涅槃境界,帶給更多人安詳快樂!
不管接受布施者是已經完全解脫的阿羅漢,或是任何向阿羅漢道前進的具德之人,我的心都將充滿無限的喜悅和歡欣:「喔!這真是我的福報。因爲我的布施,這麼一位聖者就能夠因此而享有一段健康強壯的日子。而透過這位聖者,更多人將會得到快樂。透過接受我的供養,他施予我無限的慈悲!」
就這樣,不論是布施之前、布施當下或是布施之後,布施者的心充滿純然的滿足及柔和。
Pubbeva dānā sumano, dadaṃ cittaṃ pasādaye;
datvā attamano hoti, esā yaññassa sampadā.
(Aṅguttara-Nikāya 2.6.37, Chaḷaṅgadānasuttaṃ)
布施者于布施前感到快樂,布施的當下心中感到滿足,布施後感覺歡欣-這就是以良善意願行布施所帶來的無限快樂。
増支部 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