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衆生的快樂和幸福
葛印卡
下文節自印度內觀研究所出版的譯文 "佛陀是悲觀的嗎
"
印度有許多人曾批評過悉達多喬達摩太子出家的根本動機。他們說只有那些苦行者出家是有益的,他們是爲了助人而離家出走。悉達多喬達摩是爲了尋找真理而離家出走,因此他的出家是不恰當的。
他們相信佛陀不是爲助人而出家。他選擇出家只是爲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爲了他自己而已,因此是不合邏輯、毫無益處的。我爲這種評論感到驚訝並心痛。竟然連有聲望的學者們,對佛陀生平的事實也所知不多。這是因爲幾千年來,佛陀的話語已不複存在于印度了。
當悉達多太子見證到老、病和死的實相時,他的煩惱不只是因爲將來有天他必要忍受這些痛苦,而是對那無盡受難衆生所發出的無限慈悲。當時他生起了一個疑問:衆生有離苦之道嗎
他有信心的想-
當有如此多痛苦的存在,就也存在有終極的快樂;
當有無數的輪回再生,就同時存在有令人渴求的未生之境;
那些因過去行爲而充滿苦惱的人,有一條解救他們的聖道;
我要探索這條解脫生死輪回之道。(Buddhavaṃsa 2.9-16, Sumedhapatthanākathā)
他不但是爲了個人探索這條解脫之道,而且也是爲了在苦海中輪回受難的衆生。
他想:單爲我個人得到解脫,而從艱苦奮鬥中證悟到的真理又有何用處呢
在獲得圓滿覺悟後,我應該幫助所有的天人得到解脫。(Buddhavaṃsa 2.56, Sumedhapatthanākathā)
他會有這種心願是很自然的。由于這種善的願力,他累世身爲菩薩,藉幫助那些他接觸的人們,圓滿了自身的波羅蜜。
現在是他身爲菩薩的最後一生。借著達成覺悟,他不但解脫自己也幫助他人解脫。顯然地最重要的是自己得以先解脫。一個盲人如何爲另一盲人引路
一個殘障者如何帶領另一殘障者
一個陷于井內的人如何幫助其他在井內的人獲得自由
佛陀出家的目的,不只爲了滿足他對終極真理的好奇心,而是爲了解脫他自己以幫助更多的人。所以指稱佛陀不是爲了幫助他人而出家,是不正確也是很不幸的說法。
真理在內: 何需出家外尋
另外一個經常用來批評佛陀的是,他沒有必要離開居家的生活而去尋找解脫,因爲究竟的實相就在每個人內。但是這個批判並沒有考慮到一件事實,那就是當時往內體證究竟實相的道路早已不存在了。因此尋找並重新發現這條解脫的道路是必要的。如果當時有內觀法門,佛陀就不用重新去發現它了。
覺悟者僅出現在當內觀法門失傳之時,那時只剩有各種不同禅定的修行(專注或禅定的技巧,包括世俗的禅定一直到八禅定)。這些禅定可以在我們自己內心找到,但它可能被誤用而進入歧途。人們把任何一個階段禅定的喜樂認爲是終極的快樂,而不再繼續修煉。能帶領人們到達超越世俗領域所有感官及心境界的內觀法門早已失落了。而菩薩透過他自己的努力,重新發現這個法門。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在目睹人生中叁種痛苦的階段後,悉達多太子遇見一位沙門(Saman,苦行的托缽僧,特別信靠自己努力去解脫的人)。 很可能在看到那叁種人生無可避免的痛苦階段後,太子深感苦楚,就去找看起來很安祥的沙門。很可能從這位苦行者那裏,太子得知了究竟的實相需往內尋求。人必要修練得法,透過有系統的禅修技巧來修行,不能僅靠在家自修。人必須離開家居生活並且去跟隨沙門道統的不同老師們來修練。
很顯然,在佛陀時代的迦比羅衛國(Kapilavatthu),深受沙門道統的影響。因爲在這國家裏,幾世以來就建有佛塔以紀念佛陀之前叁位佛中的兩位(卡古山大和高那加瑪那)(Kakusandha & Konagamana)。雖然當時沙門道統的內觀禅修早被遺忘,但各種不同修練專注的技巧(禅那)仍然存在。在沙卡安(Sakyan)王國東邊的加拉瑪共和國(Kalama)的阿拉羅加拉瑪就是當時著名的禅那教師。雖然他教學的主要中心是在摩竭陀國(Magadha),在迦比羅衛國也有一個分部。當阿拉羅加拉瑪在摩竭陀國住時,悉達多太子很可能就學于這位沙門。
爲了學習內省的技巧,悉達多太子出家是必要的,他到摩竭陀國去學習寂靜與專注,一直到第七禅定。從這修練中他經驗到深度禅定的喜樂,但仍非終極的解脫。因此,他去找沙門道統的另一位教師,優陀枷‧羅瑪子(Uddaka Ramputta),跟他學習第八禅定,那是當時公認最高的禅定次第。但即便是到了這個境界,還是未能讓他從所有痛苦中解脫出來。
在這之後,他嘗試極端的修行,折磨懲罰自己整整六年,這些也證明無效。然後,透過自己的努力,他發現了戒定慧的八正道。透過這條正道他獲得完全的覺悟,成就正等正覺。完全的覺悟並非從閱讀經典、或沈迷于哲學信仰、或賣弄理智所能獲得。佛陀不能從任何老師那得到這個法門,因當時解脫之道已不存于世。
當一個人覺悟時,他的心充滿無限的愛和慈悲。他要將這愛的修行法門傳授給更多的人。這慈悲的願力終于帶領他到瓦拉納西(Varanasi)近郊的鹿野菀(Sarnath)。在那兒他第一次對來自Kapilavastu的五位苦修者開示。他們都成爲阿羅漢 (指已破除所有不淨煩惱的人),並且體驗真正持續的快樂。他在那裏停留了叁個月,並且把解脫之道傳授給其他五十五位修行者。他們也都成爲阿羅漢。
因此,當六十人成爲阿羅漢時,佛陀向他們宣布著名的具曆史意義的告誡:
比丘們,上路吧!
爲了衆生的幸福和快樂,
爲了慈悲世人。(Vinaya Piṭaka, Mahāvagga 32, Mārakathā)
他說:「不要讓兩個人走相同的方向」
他們應該分開去不同的地方,以便讓更多的人能學習並受益于正法。
他規勸他們:「教導正法,法是初善,中善,後善,絕對完備並且是完全純淨的。」
如果一個人只修戒----這條純淨正法的起點,他這一生會快樂,而死後也將得天神之樂。如果一個人修定(心的專注),正法的中間部份,他能享有平靜的喜樂,死後得到梵天的快樂。如果ㄧ個人透過修慧(除去全部的業習)----正法的最後一部份,他必能體證到涅槃無止境的快樂,死後能獲得永久、堅定和不死的境界。以此,八聖道是全然完備,不須添減,絕對純淨的。
這六十個阿羅漢,以慈悲之心幫助他人,終其一生。他們只有一個目的:
爲了衆生的幸福和快樂。
佛陀在剩下的四十五年生命中,訓練數千位阿羅漢以引導衆生;並且親自遊曆了許多地方,分享法的甘露。他一生都奉獻在與衆生分享快樂與和諧。佛陀之後的幾個世紀裏,這種沙門托缽的道統繼續不斷地傳授內觀,解脫了無可數計的衆生。
這些不幸的評論,如佛陀出家的動機,不是爲了助人和他應該待在家裏去尋找究竟的真理等。這些評語,對那些印度鄰國的人,他們深知內觀利益衆生的事實,了解佛陀的教導,並知道佛陀日夜爲衆生的幸福與快樂而勞碌,試想他們會有何看法呢
對那些了解佛陀事實的鄰居們來說,我們只會成爲一個笑柄罷了。讓我們不要再重複這些錯誤吧!
佛陀也曾經被批評過,留下他的年輕的妻子和新生的幼兒,以及老淚縱橫的父母。這些批評忘記了悉達多太子在覺悟之後,幫助他的家人獲得無限的快樂和解脫。如果他待在家裏,那他所能給予的就只是世俗上的舒適與陪伴等較小的快樂而已。相反地,由于出家,他的整個家族得以完全的解脫。幾世紀以來,精進的內觀禅修者,透過個人實修的經驗,了知從各種不淨染汙中解脫出來的快樂,乃世俗快樂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