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贈與
by S. N. Goenka
葛印卡老師常談到布施的贈與,贈與者的心意與布施的許多方法。他談到最殊勝的正法布施,一代代的老師將正法以其純淨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此外,他指出有許多方法可以分享正法的布施,就算不是老師也可以。以下是葛印卡老師對這個題目的一些說法,由許多文章及演說中集結而成。
法布施
這是葛印卡老師于1976年1月15日 在Rajasthan省Jaipur的Dhamma Thali內觀中心成立時的演說。
正法的滋味勝過所有的滋味。其他的滋味無法消解貪愛,只會增長貪愛。只有正法的滋味能夠止息所有的貪愛。正法消解貪愛;因此,正法布施是最好的布施。
正法的贈與勝過其他所有的贈與。對個人世俗的需求來布施,雖然有益,只是暫時的利益─有限的利益。但是正法的贈與有宏大的利益,無限的利益。由于這個布施,我們能解脫一切的痛苦,這種自由是永恒的。因此法布施要比其他布施都偉大。
法布施是以傳法來進行。還有,我們以任何方式來幫助正法的傳播,都是法布施。因此,對于成立禅修中心的任何幫助,組織與維持,當法工服務或提供其他的需求,全部都是法布施,比其他布施都要來得偉大。
如果我們提供食物,接受者的饑餓會得到滿足。于是大自然的法則,也就是法,在我們自己饑餓時,也會自動滿足我們的饑餓。這是我們的利益。同樣地,我們所給予的其他世俗布施,也會得到同樣性質的成果。接受者也會給予世俗的利益。
當我們幫助一個人脫離貪愛,憎惡與無知時,成果將不一樣,因爲這種布施非比尋常。法布施是超越世俗的。成果也將是超越世俗。這種布施將幫助我們解脫所有世俗的羁絆。
當我們協助達成這個偉大的宗旨時,我們提供什麼樣的幫助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意。我們要以正法的心意來布施,心裏想著:「我有這個設施,這個能力,這個資源。爲了所有人的幸福,我應該貢獻出來。願人們能有真正的幸福。不管其他布施能帶來什麼幸福,比較起來,這種布施所帶來的幸福是無限的。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方法,來貢獻我的能力,我的資源,我的財富。」當我們以這樣的正法心意來布施時,我們是爲自己的進程鋪路。不管我們在靜坐時,修行時碰上的任何困難,都是我們自己過去業習的結果。當我們幫助其他人獲得解脫時,成果也會幫助我們克服我們的困難。通往我們解脫的阻礙都會被移除。
只要有一個人在這片土地上或洞穴中獲得解脫,只要有一個人在這片土地上達成涅槃的修行。那麼,在這片土地還有什麼能比這更快樂的?在這片土地還能體驗到什麼更高的愉悅?在這片土地還能期待什麼更偉大的幸福嗎?是的,這片土地將會受到祝福。當禅修中心開始建造時,建造工程會讓這裏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衆生遭受苦難,而這是一定會發生的。但是這項工程是以善良的心意,正法的心意爲出發點。那麼,這片土地就會受到祝福,上面所有的衆生都會受到祝福;他們都會快樂的。
這裏將發生有建設性,有利益的好事。在這裏工作的人將對所有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衆生産生善念。我們不會故意傷害任何衆生。
我們的心意是「爲了衆生的幸福,衆生的福祉」。如果不是故意造成的苦難,願那些受苦的衆生能分享我們的功德,我們的善行,我們所累積的正法。願他們都快樂。
要確定這裏的一切工程都是本著如此的善念,純淨的心來完成。這片土地是純淨的,在這裏修行的禅修者是純淨的,他們的心是純淨的;捐獻的金錢是純淨的。成果也將是純淨的;一定會是純淨的。
金錢的布施
能提供金錢來創立與維持禅修中心,讓純淨的正法波動支持禅修者,這是很偉大的法布施。在十日課程中,葛印卡老師說到了給孤獨長者的故事。
給孤獨長者是佛陀時代的一位富翁。這個人的本名是須達多,但是大家稱他爲給孤獨,因爲他非常慷慨地布施。
在「給孤獨」Anathapindika的稱號中,anatha的意思是很窮困的人,pindika的意思是給予食物的人。因爲他給了饑餓的人那麼多食物,所以得到這個封號。他住在舍衛城,是當時印度最大的城市。但是他的事業遍布全國,甚至到不同的國家。他對于任何分支事業有一個規定:不能有人挨餓,所有人都要有食物。當時他還不知道正法。一天他碰到了佛陀。也就是說,他接觸了內觀的正法。練習內觀後,他純淨了自己的心,體驗到初步的涅槃。他首次體驗到超越身心的實相,成爲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
布施的目的不是要壯大自我,而是要削減自我,溶解自我。現在他想:「我所得到的這麼多金錢,是因爲過去的善業在現今結果。所以必須用來利益他人。我是在家居士,我也必須用金錢來維持自己,維持所有依靠我的人。但是其他的錢必須用來利益他人,增進他人的福祉。」他現在懂了這個道理。
對他人有益的,就真的是福祉嗎?我把食物給饑餓的人。是我應該給予;這是善事。但是第二天,這個人還是會饑餓。我把水給渴的人,但過了一會兒,他還是會渴。我把藥給生病的人,但是他可能還會感染其他的病,或舊病複發。我可以把衣服給無衣的人,但是衣服還是會磨損,他還是無衣。我並沒有幫助他人解脫所有的苦。如果他們得到正法,如果他們得到美妙的內觀方法,喔,他們就可以解脫所有的痛苦!他們可以從痛苦中完全解脫─那是他們畢生的苦,生生世世的苦。現在他們可以得到解脫。正法應該傳授給所有受苦的衆生。物質的布施之外,這種布施是最重要的。法布施是最高的布施。
給孤獨長者去找當時住在王舍城的佛陀。他對佛陀致敬,並問道:「世尊,你何不來舍衛城?那裏有許多人。全都是痛苦的富人和窮人。如果你在那裏有禅修中心,許多人會受益。請來吧。」
佛陀微笑,于是他知道佛陀同意了。給孤獨回家尋找地方,讓佛陀可以傳授正法給衆人。這個禅修中心不應該在市中心,那裏過于吵鬧。也不應該距離大家太遠,這樣他們就不會去。爲了尋找一個適合的地方,安靜而又不會距離城市太遠,他看到了一片園林。那裏非常安靜,很適合靜坐。他問道:「這個園林是誰的?」
他知道主人是祇陀太子。他去找太子說:「先生,我想買你的園林。」但是太子很生氣地回答:「我不想賣我的園林,那是我消遣娛樂用的。我不賣。」
「求求你,先生,我必須買,任何價錢都可以。」
爲了擺脫給孤獨長者,太子說:「你知道這片土地的價值嗎?你必須用金幣鋪滿整個土地,這就是價錢。」
「那就成交了,我會鋪滿金幣。」
他帶來了好幾車的金幣,開始鋪在地上。太子看到給孤獨長者做的事,他說:「你瘋了嗎?沒有土地值這麼多的錢。你在幹什麼?」
給孤獨長者回答:「我沒有瘋。這片土地將會非常有價值。佛陀將來這裏傳授美妙的正法。我的所有財富都比不上一個人獲得正法,獲得內觀的方法,脫離痛苦。我知道不只一個,而是成千上萬的人會受益。」
「很好,」太子說:「不足的金幣就算是我的捐獻。這片土地是你的了。」
在這片土地上,給孤獨長者建造了一個禅修中心,可以容納一萬人生活,讓他們可以禅修,學習正法。他的心意是服務他人。他在學到正法之前就開始布施。現在他的布施是幫助更多的人得到正法的利益。他是在給予,不是壯大自我,是消解自我,只是服務他人。
後來,由于過去的某些業,這位百萬富翁有一段時間失去了所有的財富。當他很有錢時,每天早晚都會到中心靜坐。身爲在家居士,他知道:「我不應該空手來中心。我必須爲禅修者奉獻一些東西。」每次他來的時候都會帶東西給禅修者。現在他貧窮了;他沒有東西可帶。然後他想到,他的屋子後面有一個小花園。花園中有很肥沃的土壤,來自印度不同地方。現在他兩手捧著土壤,來到中心,把土壤放在一棵樹下,說:「願這棵樹成長,願有人在樹蔭下得到正法,願許多人能禅修。」
不管是一把土壤或數百萬金幣的贈與,都沒有差別;心意才是最重要的。經過一些時間,給孤獨長者又獲得了財富,開始像以前一樣奉獻。但他明白:「不管我給了什麼,數量並不重要。我的心意必須是正法心意:我爲了他人的利益而給予,爲了他人的福祉,而不期待任何回報。」
正法的服務
這是葛印卡老師于1986年6月在內觀總部對法工的一次談話,印在「爲了衆生的福祉」一書中。
正法的服務有什麼目的?當然,正法服務不是爲了有東西吃,有地方住,也不是爲了在舒適的環境消磨時間,也不是爲了逃避日常生活的責任。法工很了解這個道理。
法工學習了內觀,由直接的體驗明白內觀的益處。他們見到老師,行政與法工們無私的服務,讓他們能品嘗到正法的無上滋味。他們開始踏上正道,他們很自然會發展出罕見的感恩,希望爲他們所接受的一切有所回報。
當然,老師、行政與法工爲衆人服務,不期待任何回報,也不接受任何物質酬謝。他們唯一的回報方式,就是幫助維持正法之輪的運轉,讓其他人得到同樣無私的服務。這是提供正法服務的高貴心意。
內觀禅修者在正道上前進,他們從舊有的,以自我爲中心的習性解脫出來,開始關切其他人。他們發現大家都在受苦:不論男女老幼種族貧富貴賤,全都在受苦。禅修者明白他們自己也在受苦,直到接觸了正法。他們知道,其他人也一樣,開始享受正道上的真正快樂與平靜。看到這種改變,會激發…
《法的贈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