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附錄 詞彙表 英譯者後記 福德回向誦文

  附錄

   《念住呼吸》最早版本中方法二的第3步,後來爲阿姜李簡化重編,成爲今版形式。不過有些人認爲原版有益,茲收錄于下:

   隨著你讓呼吸[氣]通入支氣管,意想它一直下行,沿著右腹部到達膀胱。隨著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意想呼吸[氣] 沿著大動脈血管流向肝髒與心髒,經左側下行至胃與腸。 隨著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意想呼吸[氣]從喉根沿脊柱內側(前側)下行到底。 隨著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意想讓呼吸[氣]從喉根沿前胸下行,穿過胸骨底端到達臍部,流出體外。

   隨著你再作一次出入息,從上颚吸入氣息,下行到喉根,繼續穿過胸腔中部,至大腸、直腸,流出體外。

   一旦完成了體內這五個轉折,就讓呼吸沿著身體的外側流動: 隨著你作一次出入息,意想從後腦根吸氣,讓它在身後沿脊柱外側垂直下行。

   接下來,你若是男性,先想右半身,包括上下肢。隨著你作一次出入息,意想右臀,讓氣沿右腿下行,一直到趾尖。

   隨著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意想左臀,讓氣沿左腿下行,一直到趾尖。 隨著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意想後腦根,讓氣下行到右肩,沿右臂到指尖。 隨著你再作一次出入息,把氣吸入後腦根,讓它下行到左肩,沿左臂到指尖。

   你做完後,繼續仔細觀察呼吸[氣]。使呼吸精細、輕質、流暢。使心在這團呼吸[氣]中保持穩定、寂止。使你的念住與警覺全面、慎密。讓各種氣感融會、滲滿全身。讓心中立、冷靜、沈著。

  

  詞彙表

  akāliko: 無時相;不受時間、季節影響。

  apāya: 匮乏、不幸的域界;惡道;惡趣;指四種低等生存狀態——地獄、餓鬼、阿修羅、動物界。這些狀態皆非永恒。

  arahant: 阿羅漢; 應供;尊貴者;清淨者——即心已無有雜染之漏而不再重生者。這是對佛陀及證得最高果位之諸聖弟子的稱號。

  ariya sacca: 聖谛。聖[ariya] 在此也指理想、榜樣,在詞組中有客觀、普遍真理之意。聖谛有四: 苦、苦因、苦的止息、苦的止息之道。

  āsava: 漏; 流出: 指作爲輪回洪流之因的心理雜染(感官之欲、生存態、觀念、無明)[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

  avijjā: 無明; 無知;受蒙蔽的覺知;虛假的知識。

  āyatana: 處; 感官媒介。內在感官媒介[內處] 爲眼、耳、鼻、舌、身、識。外在感官媒介[外處]爲其相應的對象。

  bhagavā: 薄伽梵; 具足吉祥者; 有一切福德者;世尊。

  bhāvanā-maya-paññā: 修所成智; 經由禅修培養心智所成就的明辨。

  brahma: 梵天; 高于欲界天的天界居者。

  buddha(buddho): 心的純淨或清淨的覺性素質,有別于心所攀附的主題及對所緣的知見。

  chabbaṇṇa-raṅsī: 六彩光芒或光環,常以描述佛陀之相。

  chalang”upekkhā: 六支舍;六分舍: 對來自六種官感——色、聲、香、味、觸、法的任何事件保持不偏不倚的平衡心態。

  deva: 天衆; 指任一層欲界天的居者。

  dhamma: 法;事件; 現象;事物實相;其內在性質;事物發展的基本原理。也指爲了順應自然法則人們當采取的行爲准則,以及爲了實證不死之境界,人們當培育的心理素質。在引申意義上,法(大寫的Dhamma) 也指任何傳授上述原理的教義。因此從法的角度觀察身心事件[名色] ,意味著直接如實地把它們僅看成事件或現象,看見主導其行爲的規律性。從世間角度觀察事物,意味著從寓意、功能、情感色彩等角度看,即從事物如何納入我們的生活觀與世界觀的方面看。

  dhamma-vicaya-sambojjaṅga: 擇法覺支: 對于現象、屬性、原理等有分辨力。爲七覺支之一,其余覺支爲: 念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dhātu: 元素; 界; 潛能; 構成內在身心覺受的元屬性[指其不可再分]: 地(堅硬性)、水(潤濕性)、火(溫熱性)、風( 能量性) 、空間、意識。呼吸被視爲風元素的一個層次,體內一切能量感皆歸爲呼吸感[風感; 氣感] 。按照古印度與古暹羅生理學,疾病來源于前四種元素之任一部分的過盛或失調。健康則被定義爲四元素無一占主導的狀態: 一切安靜、不興、平衡、寂止。

  ekaggatārammaṇa: 一所緣性; 單一的所緣、對象、目標。

  ekāyana-magga: 一乘道; 合一之道; 直道。指四念處(身、受、心、法) 的修習。

  jhāna: 禅那;靜慮。高度專注于某種體感[rūpa jhāna,色界禅那]或某個心理概念[arūpa jhāna,無色界禅那]的禅定狀態。狀態。尋想[尋]、 評估[伺]、喜、樂與一所緣性爲色界初禅的五要素[五禅支]。

  kamma: 業;導致存在與出生[有生]的有動機的行動。

  khandha: 蘊;聚集體;感識[sensory perception]的構成單元;直接體驗到的身心現象: 包括色蘊(rūpa,指體感或其素材)、受蘊(vedanā,指苦、樂、不苦不樂之感受)、想蘊(saññā,指標籖、名號、概念、指稱)、行蘊(saṅkhārā,心理造作、思維構成)、識蘊(viññāṇa,指感官意識) 。

  lokavidū:世間解;精 通宇宙現象者——佛陀名號之一。

  magga-citta: 道心。構成出世素質、趨向解脫的正道心態。果心[phala-citta] 指緊隨道心證得其果的心態。

  nibbāna(nirvāṇa): 涅槃。心從貪、嗔、癡、名色之綁束中的解脫。因該詞也指火的熄滅,故含有靜止、冷卻、安甯之義。(據佛陀時代的物理學,萬物或多或少都含有火的潛在屬性。激活時它抓緊並受製于燃料。熄滅時則獲得解脫。)

  nimitta: 禅相。心理征兆、主題、意像。

  nīvaraṇā: 蓋障; 五蓋;妨礙入定的心理素質: 感官之欲、惡意、昏睡、掉舉[躁動不安] 、疑。

  opanayiko: 朝內、向內觀照。

  paccattaṃ: 各自證知; 由個人在內心體證。

  Pāli: 巴利聖典;現存最早的佛教經典之名稱。引申意義亦指書寫這套經典的語言。

  puñña: 福德; 內在價值。來自行爲正善並使人繼續行善的內在安甯感。

  samādhi: 奢摩他; 止; 定; 叁昧; 心集中或專注于單一對象的動作。定的叁個層次——刹那定、近行定、安止定——可按本書禅那一章所述的[初禅] 前叁步來理解: 刹那定不超過步驟(1)。近行定結合了(1) 與(3); 安止定結合了(1)、(2) 、(3)並繼續包括所有更高的禅那層次。

  saṃbhavesin: 求生者; 尋找投生處的有情。

  sandiṭṭhiko: 即刻即地可見; 現證;即見。

  saṅgha:僧伽。跟隨佛陀的弟子團體。常規意義上,指佛教僧侶。理想意義[ariya,聖義] 上,指無論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中至少已修練成就解脫的第一種出世品質[初果] 者。

  saṅkhārā: 行;造作——指造作事物的力與因、造作過程、造作而起的事物。作爲五蘊中的第四蘊[行蘊],指心內部造作思想、願望等的動作。作爲五蘊的通稱,它指一切本質上造作、合成、塑造的事物。行舍智[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指平等俱舍地觀一切行的解脫階智。

  vijjā: 明;覺;科學;認知技能。

  vijjā-caraṇa-sampanno: 智識與操行具足完美; 明行足。

  vipassanā(–ñāṇa): 毗婆奢那智; 觀智; 解脫的洞見——從四聖谛角度,從無常、苦、非我角度,如實觀照物質與心理現象之生滅所獲得的明晰直覺的洞見。

  

  英譯者後記

   本書譯筆如有任何不准確或誤導之處,我請求作者與讀者原諒譯者無意間造成的障礙。對于譯筆准確的那部分,我希望讀者能夠充分利用、用心體會,求證文中指明的真理。

  

  英譯者

  

   中譯者附記: 讀者對本書有任何問題,請聯絡坦尼沙羅尊者。地址:

   Thanissaro Bhikkhu, Metta Forest Monastery 13560 Muutama Lane, Valley Center, CA 92082, U.S.A.

   華語讀者亦可就本書有關的禅修問題請教馬來西亞柔佛州甯心寺住持基摩轲尊者(阿姜慶) 。地址:

   Khemako Bhikkhu, Santi Forest Monastery Lot 1413, Jalan Ponorogo, Batu 18 1/2 Kampung Sungai Tiram, 81800 Ulu Tiram, Johor, Malaysia

  

  福德回向誦文

  Sabbe sattā sadā hontu

  averā sukha-jīvino

  kataṃ puñña-phalaṃ mayhaṃ

  sabbe bhāgī bhavantu te

  願一切衆安樂活命、常離敵怨。

  願一切衆生分享我善行的福果。

  

  

《念住呼吸與禅定開示 附錄 詞彙表 英譯者後記 福德回向誦文》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停止與思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