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尊者論四梵住
((譯自《四梵住》引言))
[作者]向智尊者
[中譯]良稹
The Four Sublime Attitudes
by Ven. Nyanaponika Thera
佛陀曾傳授四種崇高的心靈境界:
慈愛 (慈, metta )
同情 (悲, karuna )
隨喜 (喜, mudita )
舍離 (舍, upekkha )
巴利文佛教經典中,此四種心境稱爲" Brahma-vihara "(梵住、梵天之居處 )。這個詞既可表達爲: 卓越、崇高、升華的心境,又可表達爲: 梵天般的、天神般的、神聖的居處。
這四種心態被稱爲卓越 、崇高,因其爲衆生的正確或者說理想的操行之道( sattesu samma patipatti )。事實上,它們可應對社會接觸的一切場景,在社會沖突中,對于化解緊張、製造和平、愈合生存爭鬥的創傷起著極大作用。它們填平社會隔閡、建立和諧的團體、喚醒久已忘卻的寬容、複蘇久已失卻的喜悅與希望、促進人類的兄弟情誼、抗衡自私自利的力量。
四梵住心與仇恨心不可兼容,因其心等同于梵天,即傳統佛教宇宙觀中高等天界內神聖而壽命有限的統治者。東西方不少其它教說中的神祗,據其信徒之言,示現嗔意、苛責、嫉妒與"義憤"; 與之相反,梵天無恨心。一個借著戒行與禅定,勤勉培養這四種崇高心境的人,被認爲與梵天等同( brahma-samo )。如果這些境界在此人內心成爲主導影響,他將會重生于相合的域界,即梵天界。因此,這些心態被稱爲似梵似神。
它們被稱爲住( vihara ,居處 ),其因在于,我們應以之爲心的長久停住之處,以之爲"家",而不應僅作偶至、暫住、旋即忘失的造訪之處。換句話說,我們的心應當爲之徹底飽和,讓它們成爲我們不可分離的同伴,在一切尋常活動時連續念住其中。正如《慈經》中說:
無論站 、行、坐、臥,
凡清醒時,
他應當確立此念。
此謂即時即地的梵住之心。
這四種心境——慈愛、同情、隨喜與舍離——亦稱爲無量心( appamañña ,無邊界,無限 ),因爲在其完善與真實狀態下,普及衆生的範疇不應受任何限製而有偏狹。它們應當無排斥性,無偏向性,不爲任何選擇或偏見所束縛。達到如此無量梵住的心,不包含任何建立在國籍、種族、宗教或階級基礎上的仇恨。
不過,若非對這種心態具有牢固、自然、根植的傾向,我們很難藉由迫使意念,成就那種無量並持續避免任何形式與程度的偏失。爲了成就它,多數情形下,我們不僅必須以這四種素質作爲行爲准則與省思內容,還要把它們作爲系統禅修的主題[業處 ]。那樣的禅修稱爲"梵住修習"( Brahma-vihara-bhavana )。修習的目標是,藉由這四種崇高心態,成就高度的心力專注狀態——即禅那( jhana )。修習慈、悲、喜叁梵住之一,皆能成就前叁禅那,而修習舍,僅能成就第四禅,在其中"舍"爲最主要的禅支[中譯者注: 另有一說認爲四梵住之任一出發皆可成就四禅 ]。
一般而言,持續修練會有兩種至高果報:第一、這四種素質深植于心,成爲不易瓦解的自然態度。第二、引領並鞏固梵住心的無量延伸,其範圍達到包容一切衆生。事實上,佛經中對這四種修持的詳盡教導,顯然正是爲了使這些崇高心態的無量性逐漸地延展開來,有系統地突破人地限製的一切障礙。
在禅定修練時,慈、悲、喜心朝向之對象的選擇,乃是從易到難。例如,修慈心禅時,從祝願自己得安甯開始,以之爲參照點逐步展開:"正如我希望幸福、離苦,願那個有情、願一切有情,幸福、離苦!"接著,把慈心傳向自己所敬愛者,如導師; 接著傳向親愛者、無特殊情感者、最後傳向敵對者,假若有的話,或者自己所厭惡者。因爲此種禅定與生者之福利有關,不應選已亡故者,也應避免選擇對之自感性吸引者。
完成最難的一步即把心念傳向爲自己厭惡者後,他應當"破除界限"( sima-sambheda )。把自己的慈心,對這四類人無分區別地平等傳送。那時,他將已達到較高的禅定階段: 隨著似相( patibhaganimitta )的出現,達到"近行定"( upacara samadhi ),進一步修持將趨向初禅安止定( appana ),在上升至高階禅那。
在空間擴展上,該禅法從就近的環境出發,如自己的家庭,接著推延到鄰舍、整條街、整個城鎮、國家、別國、全世界。在"方向延滲"上,慈心首先朝東面傳播,接著朝西、北、南、兩個正方向之間、上方、下方。同樣的修行原則也適用于慈心、喜心、舍心觀的修持,對象的選擇相應有變動。詳細修法可在經典中找到(見清淨道論,第九章)。
成就梵住的最終目的在于,其達到的心態,可作爲解脫"觀智"的堅實基礎,洞察一切現象其無常、造苦及無實質的真相。由四梵住而成就禅那的心,純淨、寂止、穩固、鎮定、無粗相的自私,因此爲解脫的最後工作所必要的"觀"做好了准備。
以上論述表明,培養梵住的方法有兩種: 首先是操行修持與正確的思維指向,第二是以禅那爲目標的系統禅修。這兩者相輔相成。系統的禅修有助于使慈、悲、喜、舍自發而生,使我們的心面對人生中無數煩惱的挑戰,在身、語、意上保持這四種素質,越來越堅定與甯靜。
另一方面,如果操行越來越受四梵住的把握,心智會減少怨惱、緊張與煩躁,這類心態常常在禅定時刻細微地侵入,構成所謂的"掉舉"蓋[焦躁不定之障礙 ]。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思維對禅定之心有著強烈地影響; 只有兩者距離不斷縮小,才可望有穩步的禅定進展,成就修行的最高目標。
反複思索這四種崇高心境的本質、利益、以及其對立素質的過患,有助于梵住修習。如佛陀所說:"長久地思索、觀想之事,即爲其心所趨、所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