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是件善事嗎
它真正可能嗎
除非你真正確立探索的意志,是不會知道的。
33.AUGUSTpg2問: 雖然我似乎懂得了緣起和空無內在實質性的概念[緣起性空],我卻不喜歡empty[空性]這個詞。您能建議別的詞嗎
我想到 ephemeral[瞬逝]和insubstantial[無實質],那兩個詞怎麼樣
我愛讀您翻譯的衆多經文,謝謝。
答: 不謝。
佛陀以兩種方式使用“空性”這個詞。從禅修角度,他講的是定的精細層次,在其中空無低等定力層次裏存在的細微張力與擾動。從感官體驗角度,他講的是,我們的官感與其對象都是空無“我”或“屬我”——換句話說,那裏沒有什麼內在的“我”或“我的”。
至于蘊涵“空無內在本質”[性空]的那種“空”,那是後來由龍樹提出的。當時他與另外一些佛教哲學家辯論,那些人說,每一種體驗都具有內在本質。他的反駁是,假若事物有內在本質,就不會升起、消逝。更重要的是,假若苦有內在本質,就不可能從中獲得解脫。基本上,他想要表達的,就是佛陀已經用更簡單的話說過的: 事物依緣而起。(龍樹本人,當他把常規層次上的空性等同爲緣起[dependent co-arising,十二因緣]時,就繞到了這裏。)如果你想從苦中解脫,只要終結它的緣,那麼作爲果報,它就會止息。
因此,如果你不喜歡這個語境裏的empty[空],可以用conditioned 依緣]替代,因爲這個詞有一個實用性。它把你指向那些因與緣,特別是你力量所及範圍內的因與緣,你可以朝著正面方向改變它們。Insubstantial 與ephemeral的意思無非是: 事物變化得快速。它們沒有告訴你,朝哪裏看才能獲得解脫。
34.equalizer問: 您對印度教的“不二”之道[Advaita path]有什麼想法
其精髓:“我就是那”。換言之,我,融合在真、覺知、純淨的意識、梵、或佛性當中。且不論它是哪個教,它與您所代表的修行道之間,本質上是否存在調和性
答: 佛陀教導說,以任何方式定義自我——哪怕以純淨的意識、或是佛性、還是別的——等于是限製你自己。而且這樣做,妨礙你觀察自己內心因果的運作方式。你若自認性惡,就不會相信自己有培育善法的內在資源。如果你自認性善,則難以理解心的善惡狀態何以不穩定、有賴緣起: 常常這導致自滿,以爲你內在的善將會照應一切。
因此,把關于本性或認同的思考放在一邊,佛陀建議說,你要把注意力放在即刻當下的問題上: 出于自身無明,不懂得苦因及如何改變行事方式達到苦的止息,你在給自己造成無謂的苦迫。當你沿著這條道走到終點時,將會證得徹底、非緣起、超越時空的幸福。正如我的一位導師阿姜蘇瓦特曾經說,達到非緣起的幸福時, 究竟是誰在體驗、或著它是什麼,就不成其問題了,你不會爲此議辯。
35.ananda問: 當今這個時代,徹底覺醒是否可能
現在那些高年資導師們,多數人老老實實地說,他們仍然走在修行道上。現有的教導和對經典的诠解,難道不因此值得嚴肅質疑嗎
答: 我不能替其它傳統發言,不過在泰國林居傳統當中,有數位阿姜——有些相當年輕——被承認已證得徹底覺醒。因此它仍然是可能的——如果你全力以赴。
36.jumpalagi問: 經常看見awakening [覺醒]、enlightenment[開悟]、nirvana[涅槃],這幾個詞被替換使用。它們是否真的可以互換嗎
如果不是,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了解這一點重要嗎
謝謝。
答: Awakening和enlightenment,這兩個詞都被用作巴利文/梵文bodhi一詞的英譯。菩提尊者[Ven.Bodhi]或許可以說對這個詞具有專門的興趣☺,他選用 enlightenment,因爲巴利聖典中bodhi一詞經常與光的比喻相關。我選擇awakening,既因爲它最接近bodhi的巴利詞根的涵義,也爲了避免與十八世紀European Enlightenment[歐洲啓蒙運動]中的用詞混淆起來。
Nirvana是徹底自由。Bodhi是趣向它和發現它的體驗。 兩者區別的重要性只在于,趣向自由體驗的體驗,對于估測該自由是否徹底,有其重要性。正如一部巴利經文中說,首先是法住智[直譯:法的有規則性],接著是涅磐智。在佛陀對自身覺醒的敘述當中,法住智包括了宿世智、生死智、漏盡智[直譯:對前世的智識、對衆生如何隨其業力死亡重生的智識,對欲、見 、有、無明如何止息的智識]。在其它經文的記載中,法住智意味著緣起智,簡要說是 知見了,對因果的"無明"如何引生不善巧的動機[intentions], 而對因果的明了又如何導致一切動機的善巧,直至一切動機[業]的終結。只有對動機獲得此等洞見,覺醒[awakening/enlightenment]才是真實不虛的。只有那時,才會有徹底的自由,即,真正的涅槃。
37.millionmeditatorsit: 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五日,全世界超過一百萬的人將爲和平而靜坐。請您加入我們,並且邀請您的朋友加入好嗎
答: 我和朋友們每天爲和平而靜坐。不過謝謝你的邀請。
38.bohemeanne問: 我丈夫對色情材料有瘾癖。有不少基督教網站爲戒除這種瘾習提供幫助,但我找不到可以幫助他的佛教網站,您可否介紹一二
答: 傳統上,佛教對淫欲的對治是觀身不淨: 看清楚,一切人體——即使是表面上最具吸引力的人體——是由種種醜陋部分構成(想象把你的所有內腸取出,展示于餐桌的情形); 並且,觀想一切人體都不免將化爲 死屍。若想更多了解這個禅修法門,可以在www.accesstoinsight.org[通往內覺網站]檢索“Body”[身體]、“Asuba”[不淨]、“Sensuality”[感官欲樂]等條目。除了上述查閱涉及的內容外,該網站還有一份《身隨念》的經文選讀,以及阿姜蘇瓦特開示集《一握之沙》裏的一篇《我的這個身體》。(那份經文選讀顯示出,早期佛教談到身體這個主題時 ,並非完全采取負面態度。)
我本人無互聯網連接,不過有人告訴我,www.luangta.com網站有一組死亡腐爛的屍體圖片,作爲這類觀想的輔助材料。傳統上,不淨觀是在一位有經驗的導師指導下進行的,因爲如果做的不善巧,可能引生一些極其壓抑沮喪的心理狀態。
對治淫欲的一個不太傳統的做法是,修練無量慈心。養成這樣一個習慣: 一見某人的圖片,就祝願此人找到真正的內在甯靜。一旦這個修持成爲習慣,再看色情圖片會有不樂感,因爲,眼看這位你衷心祝願擁有真正幸福的人在 作這等糟蹋自己的事,會升起極度的不諧合感。
若想更多了解無量慈心的修法,可在“通往內覺”網站中檢索“Metta”[慈心]及名爲“Merit”的經文選讀。
《坦尼沙羅尊者 答佛教雜志讀者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