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互爲良師益友的夫妻
停止執著才能解脫
諾酤羅夫妻不只考慮一個有利的轉世,他們也關心人世的公義與深入的存有問題。有一次,諾酤羅父問世尊,爲何有些人達到解脫,有些人則否。佛陀的回答是:
凡是執著感官認知對象者,無法得到解脫,而一切停止執著者將會解脫。(SN 35:131)
這回答非常精簡,只有精通佛法者才能完全理解,但諾酤羅立刻就掌握它的涵意。
努力追求智慧以克服死亡
另一次,諾酤羅父去禮敬世尊。他說如今已年老體衰了,難得有機會看見世尊,佛陀可否出于慈悲給他一句心靈箴言,供他修持與珍藏?佛陀回答:
身體受製于疾病與衰老,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是個負擔。因此人們應該如此訓練自己:「雖然我的身軀生病,但我的心不應該生病。」
不久之後,諾酤羅遇見沙利子(Sariputta)尊者,沙利子對他說:「長者!你的舉止平靜,相貌安詳,你今天是否有從大師那裏聽聞佛法開示?」
「正是,」諾酤羅回答:「世尊今天以甘露法語安慰我。」沙利子聽他說完之後,對佛陀簡明的話語作了一個完整的解釋,說明藉由不認同五蘊爲「我」,以克服身體的疾病。大限到時——它是無可避免的——事物的消逝會變得很明顯,但修行者不會絕望,而是以平常心冷靜地看待。他的身體會凋零,但心將保持完好(SN 22:1)。
不只諾酤羅父努力追求智慧以克服死亡。他的妻子在這方面和他一樣,這由另一件事可以看出(AN 6:16)。當她丈夫罹患重病時,諾酤羅母如此安慰他:
別因爲放心不下我而憂愁,像那樣死亡會很痛苦,因此大師已勸我們別那麼做。有六個原因你無須擔心我:我擅長紡紗,因此能撫養子女;在和你過了十六年貞潔的在家生活後,我不會再考慮改嫁;我不會停止谒見佛陀與比庫們,反而會比以前更常去拜訪他們;我安住在戒中,已達到心的平靜;最後,我對于佛法已生起堅定的信心,並朝究竟解脫邁進。[1]
受到這些話的鼓舞,諾酤羅父又恢複健康。他一旦能走路,就去找佛陀,並重述妻子的話。于是世尊證實,擁有這樣的妻子真的是一種福氣。他說:「長者!你真有福氣,擁有諾酤羅母這樣的良師與益友,她挂念與關心你的福祉。諾酤羅母確實是位持戒圓滿、修心不動與安住于法中的白衣信女。」
在家與出家都需要出離的行動
對于調和看似矛盾的兩種生活傾向:一方面是夫妻之間的深情,另一方面是追求解脫,在此給了一個解決方案。以同情的心理看故事中的諾酤羅夫妻,我們可能會覺得,婚姻生活既然能達到這種境界,那麼就可以不需要出離的生活了,或甚至能同時貪著與舍離。
但如果能看得更仔細一點,便會發現要忠實地遵循這對清淨夫妻所過的生活並不容易。光是關心與挂念配偶並不夠,婚姻生活的貞潔伴侶關系不容被忽視。配偶並非在年輕時過滿足性欲的婚姻生活,到了老年性趣缺乏時才沒有身體的接觸,而是在更早以前就主動過獨身生活。在諾酤羅夫妻的例子中,他們已過了十六年沒有肌膚之親的生活,就如世尊所證實他們的話一樣。
因此想要追求解脫道者,得先做個決定:是留在家庭環境中,嘗試提前斷欲,或出家成爲僧團一員,有足爲榜樣的梵行道侶爲伴。從無可匹敵的凡夫導師——佛陀,就是僧團之首的事實來看,這個決定並不是那麼困難。但時至今日,那些覺得自己不適合僧團生活者,可能也缺乏在婚姻生活中斷欲以專心于解脫道的魄力。這兩種生活方式,都需要出離的行動。
原注
[1]從「過貞潔的在家生活」(gahatthakam brahmacariyam samacinnam)這句話,她指出他們在這段時間都沒有性生活。而從最後一句話,顯示她已證得入流果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