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散播慈愛(淨法尊者編譯)▪P11

  ..續本文上一頁能夠推斷與欣賞徹知一切的佛陀的深奧智慧。

  經教的方式

  雖然佛陀在阿毗達摩裏詳細地教導究竟法,他也根據聽衆的意向教導跟修行有關的經,舉出譬喻和隱喻,以便聽衆能夠輕易地明白與欣賞它。這顯示佛陀善巧于語言和法。因此佛陀也被贊頌爲徹知一切究竟谛和世俗谛的人。如此,透過聖典,我們能推斷佛陀的一切知智。

  沙利子尊者的推斷

  有一次,沙利子尊者說(文句經過編改):“無論是在過去、現在或未來,沒有任何其他沙門或婆羅門的證悟比佛陀更圓滿。”佛陀便說:“沙利子,你說得很果敢。那是因爲你了知過去、現在與未來一切佛的心?”“不是,尊者,我不能以他心通來了知過去、現在與未來一切佛的心。然而,我是透過法的推斷來知道。舉例而言,有個前線城建了堅固的圍牆,致使連貓也不能偷跑過去,因爲只有一個門。該城的守門人能夠巨細無遺地知道進出該城門的每一樣東西。同樣地,我(從自己對法的證悟)推斷一切佛都是在培育了七覺支及建立了四念處之後證悟一切知智。──《長部•淨信經》(Dãgha Nikàya, Sampasàdanãya Sutta)

  無畏王子(Prince Abhaya)

  佛陀著名能夠迅速地回答智者、天神與梵天神的問題,絲毫不必思考、毫不猶豫、毫無畏懼。這是爲什麼無畏王子問佛陀:“尊者,當博學的王族、婆羅門、居士與比庫問世尊問題,世尊是否需要思考應該怎麼回答問題,或世尊能夠當下便回答?”

  佛陀回答道:“王子,對于這個,我要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精通軍用馬車的各種不同部分?”“是的,我精通這個。”“當有人問你關于軍用馬車的各種不同部分的問題,你是否需要思考應該怎麼回答問題,或是能夠當下便回答?”“尊者,我是馬車戰士,精通軍用馬車的各種不同部分。我能夠當下便回答。”佛陀接著說:“如是,王子,我能夠當下便回答(博學者所問的)那些問題,因爲我已經徹知一切法。”──《中部•無畏王子經》(Majjhima Nikàya, Abhayaràjakumàra Sutta)

  高沙喇王的話

  高沙喇王(King Kosala)說了各種原因爲什麼他相信且欣賞佛陀是“正自覺者”(Sammàsambuddha)。他所說的其中一段話如下:

  有博學的王族、沙門、婆羅門與居士四處遊方粉碎別人的見解。當他們聽到佛陀要來某個地方時,他們會准備問題來問佛陀,想要在佛陀如此這般回答時便責難他。然而,當他們來見佛陀,聽他說法時,他們不再提出所准備的問題,反之有些成爲佛陀的在家弟子,有些則成爲比庫。由于這個原因,高沙喇王推斷且相信佛陀是“正自覺者”。──《中部•法塔經》(Majjhima Nikàya, Dhammacetiya Sutta)

  

  

  法的功德

  Svàkkhàto bhagavatà dhammo,

  sandiññhiko, akàliko,

  ehipassiko, opaneyyiko,

  paccatta§ veditabbo vi¤¤åhã”ti.

  世尊善說之法、

  自見(即體驗)、無時、

  (可)來見、導向、

  當由智者體證。

  詳細解釋法的功德

  自見(當由自己體證)

  自見(sandiññhika)是應親自體驗之法。道、果與涅槃是人們應該親自知見的,不應該只是相信與接受別人的傳言,所以說它們是“自見”。

  根據佛陀的教導,涅槃是人們能夠親自證悟與體驗之法。若人親自證悟與體驗了涅槃,他就能夠知道原本自己會無止盡地生死的輪回將會滅盡。他清楚地了知在他心中生起了體證涅槃的道果。不只是對道、果與涅槃來說是如此,在之前他實踐導向證悟道果的修行時,他准確又清晰地親自了知名色法的生滅。在以前,這些是他從別人那裏聽來所理解的理論。由于從開始修行到證悟涅槃的這一切都是親自證悟與體驗,其滿足感是沒有文字可形容的。

  以前他可能會對法有懷疑。若人懷疑法,他便是也懷疑教導法的佛陀和證悟法的僧團。然而,當他親自證悟與體驗了法,他便能夠確定這是最殊勝的教法。這時候,對法的懷疑已經完全去除,他能夠確定教導法的佛陀和證悟法的僧團存在。以前,在人們質疑叁寶時,他可能會受到動搖,但在他具備了親自證悟與體驗之後,他堅信確知法真的存在佛教裏。他對法(擁有)不受動搖(的信心)。

  

  僧團的功德

  Sup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ujup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àyap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sàmãcippañipanno bhagavato sàvakasa§gho,

  yadida§ cattàri purisayugàni attha purisapuggalà

  esa bhagavato sàvakasa§gho,

  àhuneyyo pàhuneyyo dakkhiõeyyo a¤jalikaraõãyo

  anuttara§ pu¤¤akkhetta§ lokassà”ti.

  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善巧行道者,

  世尊的弟子僧團是正直行道者,

  世尊的弟子僧團是正確行道者,

  世尊的弟子僧團是適當行道者,

  那就是四雙八士。

  世尊的這個弟子僧團

  應受供養、應受款待、應受施與 、應受合掌、

  是世間的無上福田。

  詳細解釋僧團的功德

  善巧行道者

  Su是善巧,pañipanno是行道者。具足“明智”(vijjà)與“善行”(caraõa)的弟子是善巧行道的弟子。他們具備了人類與諸神欣賞且敬佩的德行。再者,由于佛陀是“當受調教者的無上調禦士”,也由于他是“天人導師”,善巧行道的衆弟子也行爲端莊,可喜且可敬。

  良好的基礎

  在俗世裏,想要在學業或商業上達到巅峰的人會好好學習或努力工作,不會沈迷于會毀壞他們的學業或財富的無益事情。同樣地,佛陀的弟子們希望滅盡諸漏(àsava),所以他們戒行良好及善巧修行。他們具備了滅盡諸漏的基礎,那就是五精勤支(padhàniyaïga)。關于五精勤支,佛陀(在《增支部》裏)教導,正如一個大太子的父母雙方都是王族傳承,他英俊,獲得父母喜愛,獲得國家人民愛戴,成就了一個國王應懂的才能與技藝,這樣他就會希望當上國王,同樣地,一個比庫具備了這五個精勤支──他對佛陀的證悟有信心;他沒有疾病,消化力良好,不太強也不太弱而中等;他不狡詐也不虛僞地如實表露自己;決意及持恒于造善業;成就了能夠導向證悟四聖谛與涅槃的生滅智──這樣他就會希望滅盡諸漏。由于基礎良好,他不造作不適當的業。因此,由于聖者在以前還沒有成爲聖者、還是凡夫時,便已經善巧地修行,以便達到清淨無煩惱,在他滅盡煩惱成爲非常清淨的聖者時,那就更別說了。

  

  

《散播慈愛(淨法尊者編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