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散播慈愛(淨法尊者編譯)▪P6

  ..續本文上一頁ilde;)。這就是說,因爲還沒有滅盡諸結(sa§yojana)而會有未來投生的凡夫與有學者稱爲“還尋求再生的”。

  “已生的”與“還尋求再生的”也可以根據衆生投生到哪裏來定義。對于卵生與胎生的衆生,在他們還沒有孵出來或生出來之前(即還在蛋裏或胎裏時),他們稱爲“還尋求再生的”。當他們已經出生(即已經從母胎或蛋裏出來),他們稱爲“已生的”。對于“濕生”(sa§sedaja)與“化生”(opapàtika)的衆生,在他們的第一個心識剎那(cittakkhaõa),他們稱爲“還尋求再生的”;從第二個心識剎那開始,他們便稱爲“已生的”。(對于濕生與化生的衆生)也可以另一個方式來定義:他們投生時的身體姿勢。只要他們還沒有改變他們(投生時)的姿勢,他們稱爲“還尋求再生的”。從他們改變姿勢那一刻開始,他們便稱爲“已生的”。

  兩個一組與叁個一組

  根據上述的兩首偈,有七種散播慈愛的方式,即四種兩個一組及叁種叁個一組。

  四種兩個一組是:

  1. 會顫抖的與不會顫抖的衆生;

  2. 見到的與沒見到的衆生;

  3. 住在遠方的與近處的衆生;

  4. 已生的與還尋求再生的衆生。

  叁種叁個一組是:

  1. 長的、短的與中等的;

  2. 大的、小的與中等的;

  3. 粗圓的、小的與中等的。

  根據這些兩個一組及叁個一組,七種散播慈愛的方式如下:

  1. 願一切還會顫抖害怕的衆生(即凡夫與有學者)與不會顫抖害怕的衆生(即阿拉漢)內心快樂及身體健康(即快樂健康)。

  2. 願一切見到的與沒見到的衆生快樂健康。

  3. 願一切住在遠方的與近處的衆生快樂健康。

  4. 願一切已生的阿拉漢與還尋求業以便再生的凡夫及有學者這些衆生快樂健康。

  5. 願一切長的、短的與中等的衆生快樂健康。

  6. 願一切大的、小的與中等的衆生快樂健康。

  7. 願一切粗圓的、小的與中等的衆生快樂健康。

  上述七種方式的巴利語如下:

  1.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tasà và thàvarà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2.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diññhà và adiññhà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3.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dåre và avidåre và vasant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4.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bhåtà và sambhavesã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5.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dãghà và rassakà và majjhimà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6.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mahantà và aõukà và majjhimà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7.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thålà và aõukà và majjhimà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簡要解釋偈6

  6. Na paro para§ nikubbetha, nàtima¤¤etha katthaci na ka¤ci,

  byàrosanà pañighasa¤¤a, nतama¤¤assa dukkhamiccheyya.

  6. 且讓人不欺騙別人,也不在任何地方輕視別人。

  且讓他們不會以瞋怒與厭惡來互相希望對方痛苦。

  Paro=(且讓)人

  na nikubbetha=不欺騙

  para§=另一人

  ka¤ci=且讓人(即任何人)

  nàtima¤¤etha=不輕視∕不鄙視

  na§=別人

  katthaci=任何地方

  na iccheyya=(他們)不會希望

  byàrosanà=以瞋怒或傷害意

  pañighasa¤¤a=(或)以厭惡

  तama¤¤assa=互相

  dukkha§=痛苦

  詳細解釋偈6

  另一個散播慈愛的方式

  慈心禅不只是可以透過祝願衆生快樂來修習,也可以透過祝願衆生不受傷害或不焦慮來修習。因此,在教導透過祝願衆生快樂(例如“願衆生身體快樂”等等)來禅修後,便教導祝願衆生不會焦慮來禅修,例如“且讓人不欺騙別人”等等。

  祝願

  如果某人對另一人沒有慈愛,他便會欺騙那個人。那個人被欺騙後便會生氣。因爲雙方都會得到不善報,因此以“且讓人不欺騙別人”的方式來散播慈愛。

  某人會驕慢地對待另一人,這是因爲他對那個人沒有慈愛。如果那個人是他很喜愛的人,他就不會驕慢,因爲他的心對那個人是柔軟的。因此驕慢是沒有慈愛的相。人們不能夠忍受見到驕慢的人,因此該人鄙視地對待他們時,他們怎麼能夠不生氣。所以,考慮到驕慢者及受到鄙視的人雙方都會得到不善報,對一切衆生心懷善意的人應該祝願“願他們不會輕視別人”。

  當某人生氣時,那對他自己來說是不好的。由于別人在面對他的怒氣時也會感到身心不悅,因此別人也會反彈生氣。所以對一切衆生心懷善意的人都會希望這樣的生氣不會生起,都會希望衆生互相心懷慈愛。因此教導“願他們不會互相希望對方痛苦”(的方式來修習)慈心禅。

  簡要解釋偈7

  7. Màtà yathà niya§ puttam, àyusà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åtesu, mànasa§ bhàvaye aparimàõa§.

  7. 正如母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她的獨生子,

  且對一切衆生培育無量的愛心。

  Màtà yathà=正如母親

  niya§ putta§=自己的兒子

  ekaputta§=獨生子

  àyusà=以她自己的生命

  anurakkhe=永遠保護

  evampi=這樣

  sabbabhåtesu=對一切衆生

  aparimàõa§=無限製,無量

  mànasa§=愛心

  bhàvaye=時常培育∕禅修

  詳細解釋偈7

  擁有像母親的慈愛

  修習慈心禅時,需要時常對衆生心懷最大的慈愛。在俗世裏,母親對孩子的愛心是最大的慈愛,所以教導應該對衆生心懷猶如母愛般的慈愛,即“正如母親會……”。

  解釋

  母親懷胎九個月後才把孩子生下來。接著她會在一切時候把嬰兒帶在身邊,慈愛地、溫柔地照顧嬰兒,以及喂他吃母乳。因此取母愛作爲最大的慈愛的例子。母親會對自己的孩子心懷更大的慈愛,所以在此強調“自己的兒子”(niya§ putta§)。

  如果一個母親有許多孩子,她可能很難對所有的孩子都心懷最大的慈愛。但是對于只有個獨生子的母親,她能夠在一切時候都對這個孩子付出很大的慈愛。所以在此說“獨生子”(eka putta)是要表示最大的慈愛。

  慈愛的強度也透過àyusà(以自己的生命)這個字來表達。“以她自己的生命來保護”這句的意思是,她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她甚至會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護,更別說是身外物。因此àyusà的意思是“甚至以自己的生命”。

  其含義

  取衆生(爲對象)來培育慈心禅時,必須以猶如母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她的獨生子的慈愛來修行。如此禅修時,若人把一些衆生除外,不散播慈愛給他們,那麼這種慈愛是“有限製或有量的”(parimàõa)。反之,若人對一切衆生散播慈愛,沒有把任何衆生除外,那麼這種慈愛是“無限製或無量的”(aparimàõa)。因此aparimàõa這個字的意思是這種無限製、無量的慈愛。Bhàvaye則是時常禅修。

  簡要解釋偈8

  8. Metta¤ca sabbalokasmi, mànasa§ bhàvaye aparimàõa§;

  uddha§ adho ca tiriya¤ca, asambàdha§ averamasapatta§.

  8. 且讓他把無量的愛心散播到整個世界——

  上方、下方與周圍——無障礙、無仇敵、無怨敵。

  sabbalokasmi§=整個世界(即)

  uddha§=上方的世界,即無色界

  adho=下方的世界,即欲界

  tiriya§=中間的世界,即色界

  aparimàõa§=無限製,無量

  mànasa§=心(即愛心)

  metta§=慈愛

  …

《散播慈愛(淨法尊者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