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部 佛陀的第一施主 給孤獨長者 第五章 世尊的開示

  第五章 世尊的開示

  在佛陀一生說法的四十五個雨季中,有十九個是在沙瓦提國(Savatthi)的揭答林給孤獨園度過,每次雨季他都會待在那裏叁至四個月。給孤獨長者通常一天會去拜訪他兩次,時常只是去看他,但往往會聽到開示。

  給孤獨成爲在家佛教徒的施主

  給孤獨很少問世尊問題,身爲僧團最慷慨的施主,他並不想給人一種印象,認爲他這麼做,只是爲了博得佛陀對其個人的建議。他的布施是真心的,並不求回報——布施本身的喜悅,就已是他最好的回報。他認爲佛陀與僧衆,不會將指導視爲對施主的一種義務或補償,他將這「法」的分享,看成是他們慈心與悲心的自然表現。

  因此,當他來看佛陀時,總是安靜地坐在一旁,等著世尊是否會給予任何指導。如果佛陀未說什麼,他有時會提起生活中的一段插曲,其中有些之前都已說過了。他會等著看世尊是否會作任何評論,贊許或批評他的行爲,或是否會以這件事爲開示的契機。他以這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與佛法作結合。

  佛陀對給孤獨的指導,許多都被記載在巴利藏經中。這些教導形成在家佛教徒廣泛的道德准則,且透過給孤獨,而引發佛陀說出它們,也使給孤獨成爲無數世代有心遵循佛法的在家佛教徒的施主。

  佛陀對在家人的建議

  在《增支部》中的這些開示,包含了最簡單到最深奧的法音。[1]在此會提到一些,從對在家人建議的簡單語句開示:

  在家修行之道

  長者!聖弟子擁有四法,謂之進入在家之道——一條能得稱譽,能生天界之道。哪四法呢?

  長者!聖弟子提供衣服、飲食、住處與生病用的醫藥,以服侍僧團。此即四法。(AN 4:60)

  在家衆可獲得的四種樂

  長者!受欲在家衆可以獲得四種樂:擁有之樂、受用之樂、無債之樂與無過之樂。

  什麼是擁有之樂?人們透過勤奮工作,憑借自己的雙手,辛苦流汗,以正當方式獲得的財富。而作思惟:「我的財富是透過勤奮工作……正當取得的。」此時他的心裏便會生起幸福與滿足的感覺。長者!此即名爲擁有之樂。

  什麼是受用之樂?人們利用勤奮工作所獲得的財富……享用他的財富並做善事。而作思惟:「利用所獲得的財富……我享用財富並做善事。」此時他的心裏便會生起幸福與滿足的感覺。長者!此即名爲受用之樂。

  什麼是無債之樂?人們不欠任何人債務,無論多或少。而作思惟:「我不欠任何人債務,無論多或少。」此時他的心裏便會生起幸福與滿足的感覺。長者!此即名爲無債之樂。

  什麼是無過之樂?聖弟子慶幸身業無過、口業無過,以及意業無過。而作思惟:「我慶幸身、語、意業無過。」此時他的心裏便會生起幸福與滿足的感覺。長者!此即名爲無過之樂。

  長者!這些就是受欲在家衆所獲得的四種樂。(AN 4:62)

  居士可欲的五種事物

  長者!有五種可欲、可愛與可意的事物,是世間稀有的。哪五種呢?

  它們是長壽、美麗、快樂、名聲與升天。長者!但這五種事,我不說它們可以由祈禱或誓願獲得。如果人們可以由祈禱或誓願獲得它們,誰不會想這麼做呢?

  長者!對于聖弟子而言,想要擁有長壽者,並不適合祈求長壽或隨喜此事。他應該做的是遵循能導致長壽的生活之道,藉由遵循這樣的道路,他會獲得長壽,無論在天界或人間。

  長者!對于聖弟子而言,想要擁有美麗、快樂、名聲與升天者,並不適合祈求它們或隨喜此事。他應該做的是遵循能導致美麗、快樂、名聲與升天的生活之道,藉由遵循這樣的道路,他會獲得美麗、快樂、名聲與升天。(AN 5:43)

  聖弟子致富的五種原因

  長者!致富有五種原因。哪五種?

  ……聖弟子致富,透過勤奮工作,憑借自己的雙手,辛苦流汗,以正當的方式,讓他自己快樂、愉悅,並保持那種快樂。他讓父母快樂、愉悅,並讓他們保持如此,且同樣地對待妻子、孩子與仆人。

  ……當如此致富時,他讓朋友與同伴們快樂、愉悅,並保持他們如此。

  ……當如此致富時,能避開厄運……,並確保他的商品安全。

  ……當如此致富時,他能向親戚、客人、先亡親族、國王與天神等五者獻供。

  ……當如此致富時,聖弟子以崇高目標、天神、有樂的異熟、升天爲施物,以及對斷除我慢與放逸,對一切事物皆能安住于忍辱、柔和,使自己調柔、寂靜、安泰的沙門、婆羅門,設立供養。

  如果聖弟子注意這五種原因,當他的財富減少時,願他如此思惟:「雖然我的財富減少了,但至少我已注意那些致富的原因!」如此一來,他不會沮喪。而如果他的財富增加,願他如此思惟:「真的,我已注意那些原因,且我的財富增加了!」因此,他在兩種情況下都不會沮喪。(AN 5:41)

  居士可欲的四種情況

  佛陀在另一個場合,以略微不同的形式進一步強調上述開示的重要。那一次,佛陀對他說:

  長者!應知有四種情況是可欲、可愛、可喜與世間難得的。哪四種?「願我以正當方式獲得財富!」「由正當方式獲得的財富,願我的親屬與老師們也能同享!」「願我長壽延年!」「當我死後身軀毀壞時,願我達到天界!」

  善男子!要達到這四種情況,有四個條件。哪四個?信圓滿、戒圓滿、施圓滿與慧圓滿。(AN 4:61)

  佛陀解釋:只有在人們充分認識世尊與他關于存在本質的法音時,才可能獲得正信。只有在完成道德生活的基本五戒時,才可能達到正戒。只有在克服貪婪的缺點時,才可能擁有布施。只有在人們了解心被五蓋——貪欲、嗔恚、昏眠、掉悔與疑——障蔽,便會去做不該做的事與不做該做的事時,他才可能達到智慧。作惡與漠視善念的人,將失去他的名聲與好運。相反地,經常探究與觀察內在的沖動與動機者,則將克服五蓋。

  因此,他們的勝利是智慧的結果。如果聖弟子經由信、戒、施與慧,而順利獲得四種可欲之事——財富、名聲、長壽與升天,則他能使用他的錢完成四種善行。他讓自己、家人與朋友們快樂;他避免災禍;他執行五種上述的義務;支持真實的沙門與婆羅門。

  如果人們將財富運用在這四種方式之外,則那些金錢就不會達到它們的目的,且會被無謂地揮霍掉。但如果人們的財富減少了,是因爲將它們花在這四種目的上,則他便是將它用在有意義的方式上。

  正確地獲得、享用財富的方式

  還有一次,佛陀解釋在家弟子正確和錯誤行爲的不同。在此經中(AN 10:91)他說:

  最愚蠢的人,是以欺騙方式取得財物的人,他不只自己無法享用它們,也無法用它們來利益別人。稍微理智一點的人,至少會用這筆不義之財,來讓自己快樂與高興。更理智一點的人,則會用它們來讓別人快樂。

  即使在這些最低層次的不義之財上,一般人只會忿怒與不加區別地譴責它,但是佛陀卻能在人們的行爲與態度上,看出微細的差別。他能分辨出獲得財富的基本目的者,至少能使自己獲得一些慰藉,能看出他如何透過誠實的收入,而獲得更多的利益。透過將快樂帶給別人,而産生更大快樂的人,也輕易就能了解,他顯然不曾帶給過去被他欺騙與掠奪的人任何欣喜。然而,如果他以誠實的方式賺錢,就不會傷害任何人。

  第二群人是以部分欺騙、部分誠實的方式工作賺錢。在這些人當中,也有無法對自己與別人帶來欣喜者;至少能享用他們的財富者;以及那些又能令別人高興者。

  最後第叁群人,是那些完全以誠實方式營生者,他們也可分成叁種。但在這最後一種情況中,又可細分成兩類,第一類是那些強烈貪著自己財富者,他們沈迷于它,不知道它的潛在危險,且不尋求出離之道。第二類是那些不貪著自己的財富與不沈迷于它者,他們知道它的潛在危險,且知道它的出離之道。因此,和財富有關之享受世間歡樂者共有十種人。[2]

  布施的種類與修行的次第

  有一次,佛陀問給孤獨家中是否有施食。根據注釋書所說,這是指施食給窮人,因爲佛陀知道在給孤獨家中,食物被大方地布施給僧團(sangha)。由此引發一段談話,內容是關于布施品質優劣之別。佛陀解釋:

  無論人們布施粗糙或精致的食物,如果布施無有敬意與謙虛,不是親手去做,只布施剩飯,且無任何業報信仰,那麼無論因爲這布施而投生何處,他的心都不會欣喜精美的食物、衣服、車乘與五欲境。他的小孩、妻子、仆人與勞工都不會服從他,或聽他的話,或重視他。爲何會如此?因爲這是無有敬意行爲的結果。

  接著,佛陀說自己在前世中,身爲富有的婆羅門維拉馬(Velama),他如何廣施食物,但接受者當中,卻無人值得供養。布施許多不值得布施的人,還不如供養一位從入流到阿拉漢的聖弟子;更有福報的是,布施一位獨覺佛(pacceka)或一百位獨覺佛;甚至更好的是,布施佛陀或建造寺院。然而,比這更好的是,皈依佛、法、僧叁寶;猶有甚者是,持守五戒;再更好的是,僅只片刻吸納慈心無所不在的芬芳。然而最好的是,僅只一彈指間修習無常觀(AN 9:20)。

  這個說法顯示出修行的次第:布施;持戒;修無量慈;以及最後證悟諸行無常。若未努力布施、持戒與修無量慈,就不可能內觀無常,因爲在這個修行所需要的平靜與沈默中,良心的譴責與其他黑暗的思想可能會生起。

  這個關于布施種類的說明,令人想起另一個簡短的開示。那是唯一一次給孤獨自己提出的問題,即「怎樣才值得接受供養?」佛陀回答:有兩種人值得接受供養:那些正邁向解脫者,以及已獲得解脫者(AN 2:27)。

  在上述談話中,已多少有強調心的淨化,在其他場合中,這主題則被直接地探討。例如有次佛陀對給孤獨說:

  如果心不清淨,則一切身、語、意行都將被汙染。這種人會被它的情緒帶著走,且會痛苦地死亡,就如濫建的房舍的山牆、椽與牆壁沒有保護作用般,浸到雨水就會腐爛。(AN 3…

《第十部 佛陀的第一施主 給孤獨長者 第五章 世尊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