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給孤獨與他的朋友們
由于給孤獨已達到入流果,因此他堅定地持戒與淨化心靈,並致力于提升他周遭的人。
他清淨地生活在和他心境類似的人群當中,不只最親近的家人,連雇員與仆人們也都努力行布施、持五戒,以及遵守伍波薩他(uposatha)日的規定(Jat.382),他家因而成爲仁慈與善念的中心。這樣的態度也擴及到他的環境、朋友和夥伴,他並未將自己的觀念強加在他們身上,也未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經典中記載了他生活中的一些細節。
持守不飲酒戒,避免遭搶
有一次,一群沙瓦提城的酒鬼們花光了錢,討論如何才能喝到更多美酒。其中一人想到迷昏富有的給孤獨,然後趁他不省人事時搶劫他。
他們知道他總是走一條固定的路線去找國王,因此在途中設置了一個酒鋪。當給孤獨前來時,便邀請他一起喝酒。但他自忖:「佛陀的虔誠信徒怎麼能喝酒呢?」因此拒絕邀請,繼續前往王宮。
然而,這群邪惡的酒鬼們試圖在回程時再次誘惑他。這次他當面戳破他們的詭計,說他們連自己釀的酒都不喝,那杯酒還是和上回一樣原封不動,他們是否計劃迷昏他,然後再搶劫呢?眼見詭計被揭穿,他們趕緊落荒而逃(Jat.53)。
給孤獨知道如何區分自己的不飲酒戒與別人的行爲。例如,他有個朋友貪好醇酒,但給孤獨仍和他維持友誼。有一次,這個嗜酒者因某個夥計的疏忽,而蒙受商業上的重大損失。給孤獨完全感同身受,並像對待其他落難的朋友般,無差別地對待他。他自己豎立了一個好榜樣,但不會將自己的方式強加在別人身上,或因別人的缺失而指責他們(Jat.47)。
與「不幸鳥」的友誼
有一次,當給孤獨身處盜匪出沒的地區時,他甯可累一點連夜趕路,也不願冒著被攻擊的危險留在那裏(Jat.103)。他完全信守佛陀的忠告,甯可選擇逃跑來避開危險,也不逞匹夫之勇(見MN 2)。
給孤獨還透過其他方式避免被搶。他有個朋友的名字有點晦氣,名爲迦羅伽尼(Kalakanni),意思是「不幸鳥」,他們從小就是朋友。當這朋友需要錢時,給孤獨大方地幫助他,並安排他到自己家中工作。他的其他朋友們爲此批評他——這家夥有個不吉利的名字,且又來自較低的階級。但給孤獨不以爲然:「名字算什麼?智者不在意迷信之事。」
當給孤獨出外經商旅行時,便委托這朋友代理家務。有些盜賊聽說他不在,計劃闖空門。當他們包圍房子時,機警的「不幸鳥」敲鑼打鼓製造噪音,聽起來就如正在進行慶典一般。這使得盜賊誤以爲屋主並未離開,因而抛下手上的器械匆匆離開。當給孤獨聽聞此事時,他對朋友們說:「瞧!那個『不幸鳥』幫了我一個大忙,如果我聽你們的話,我現在已經被搶了。」(Jat.83, 121)
度化外道友人學佛
給孤獨多數的朋友都是笃信宗教者,但其中有些人信仰當時印度的六師外道①。有一天,給孤獨建議一大群朋友去聽佛陀說法。他們高興地前往,並受佛陀開示的激勵,宣誓成爲佛弟子。從那時起,他們就經常訪問寺院,布施、持戒,並遵守伍波薩他(uposatha)日的規定。但當佛陀離開沙瓦提國(Savatthi)時,他們就舍棄佛法,再次跟隨過去常接觸的其他沙門②。
幾個月後,當佛陀回來沙瓦提國時,給孤獨再次帶朋友們來看他。這次佛陀不只開示法的義理層面,也警告這些見異思遷者,在這世上沒有比佛、法、僧叁寶更好,或更能全面對治痛苦的皈依對象。這個機會在世上非常難得,任何錯失它者都將非常遺憾。而那些真誠皈依叁寶者,則將遠離地獄道,並會達到叁種善趣:轉生上善人間、天界或涅槃。
佛陀請這些商人好好考慮自己的優先選項,認清信仰叁寶並非可有可無的樂趣,在環境不方便時,便能若無其事地抛開它。他對他們說,輕易轉向的錯誤皈依是無益的,那無法提供真正的救護,只能達到表面症狀的緩解而已。
當他們的心能接受佛陀的說法時,他轉而對他們解釋諸佛的不共法——苦、集、滅、道等四聖谛。當開示結束時,他們都達到入流果。給孤獨的成就也成爲朋友們之福(Jat.1)。
譯注
①六師外道:是指佛世時活躍于印度的異端思想家。他們是:(一)富蘭那.咖沙巴:主張「道德否定論」,認爲人所有的善、惡行爲,皆不受果報。(二)末伽梨.瞿舍梨子:主張「宿命論」,認爲人人都受命運所支配,經過八百四十萬大劫後,自然能獲得解脫。(叁)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主張「唯物論」,認爲人是由四種元素所構成,死後一切都不存在。(四)婆浮陀.迦旃那:主張「七元素說」,認爲人是由七種元素所構成,傾向于唯物論,否定道德。(五)珊阇耶.毗羅荼子:主張「懷疑論」,對任何形而上學的問題,從不作明確的回答。(六)尼乾陀.若提子:是耆那教的教主,主張嚴格的苦行,以消滅過去的業,淨化靈魂。
②沙門(samana):意譯爲「淨志」、「勤息」,是出家者的總稱,通于內、外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