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九部 女弟子們 第五章 抱亡兒乞藥的母親:積撒·苟答彌

  第五章 抱亡兒乞藥的母親:積撒·苟答彌

  貧苦而憔悴的苟答彌

  沙瓦提城(Savatthi)住著一個窮人家的女孩苟答彌(Gotami,古譯:瞿昙彌、憍答彌、憍昙彌、俱昙彌、喬答彌,或瞿夷、裘夷),她因家境貧苦而很瘦弱與憔悴(kisa,音譯「積撒」),所以人人都稱她爲「積撒.苟答彌」,意即「憔悴的苟答彌」(古譯:翅舍瞿昙彌、吉離舍瞿昙彌)。[1]如果有人看見又高又瘦的她走過,由于無法得知她內在的富足,他可能會老實地說她:

  彼乃內在美,

  從外不得見。

  由于出身貧窮與不吸引人,積撒.苟答彌(kisa Gotami)一直找不到丈夫,這令她很沮喪。但有一天,某個富商突然決定娶她爲妻,因爲他欣賞她內在的財富,認爲這比她的家世或外表更重要。然而,夫家的其他人都瞧不起她,他們輕蔑地對待她。這種敵意使她很不快樂,尤其因爲她所深愛的丈夫,被夾在父母與妻子之間左右爲難。

  但是,當積撒.苟答彌生下一個男嬰時,丈夫全家終于接納她爲兒子暨繼承人的母親。她終于松了一大口氣,感覺如釋重負,如今她非常快樂與滿足。她對小孩的愛超出一般母親,她非常執著于這個嬰兒,因爲他是她婚姻幸福與內心平靜的保證。

  抱著亡兒四處乞藥

  然而好景不常,快樂很快就幻滅了,她的小孩有一天突然生病死了。這個悲劇對她來說太過沈重,她擔心夫家會再次鄙視她,說她沒有生孩子的命,城裏其他人則會說:「積撒.苟答彌一定是做了什麼缺德事,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她甚至害怕丈夫會變心,另外去找一個家世更好的妻子。她一直這麼胡思亂想,終于導致精神錯亂。她拒絕接受孩子已經死亡的事實,相信他只是生病,只要給他正確的醫藥就會康複。

  她抱著小孩跑出家門,挨家挨戶爲孩子向人討藥。她在每一戶面前乞求:「請給我的孩子一些藥。」人們總是回答她藥沒有用,因爲孩子已經死了。然而她拒絕接受此事,又到下一家去,始終相信孩子只是病了。

  到從未有死者的人家取芥菜籽

  許多人取笑她,還有人嘲弄她,在經曆許多自私與無同情心的人之後,她終于遇見一個明智的好人。他知道她只是因爲傷心過度而心神紊亂,于是建議她去找最好的醫生——佛陀,他一定知道正確的解藥。

  她立即遵照建議,趕去揭達林給孤獨園,佛陀正住在那裏。她抵達時手中抱著小孩的屍體,心中重新燃起希望,她奔向佛陀並且對他說:「大師!給我治療孩子的藥。」佛陀親切地回答他知道有一種藥,但她必須親自去取。她著急地問他是什麼。

  「芥菜籽。」佛陀回答,震驚在場的每一個人。

  積撒.苟答彌問她應該去哪裏才能取得它們,並且種類爲何。佛陀回答她只需要從未曾死過人的家庭取回少量即可。她相信世尊的話,隨即進城去。

  在第一間房子,她問是否有任何可用的芥菜籽。「當然!」對方回答。「我能要一些種子嗎?」她問。「沒問題。」那人對她說,然後給了她一些種子。接著,再問第二個她認爲不是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家中曾經死過人嗎?」「那當然!」那人說。

  結果每一家的說法都相同。有一家最近才有人去世,另一家則在一、兩年前;有一家父親死了,另一家則是母親、兒子或女兒。她找不到不曾死過人的家庭。人們對她說:「死者,比活著的還要多。」

  了解死亡是一切衆生的命運

  到了晚上她終于了解,並非只有她有失去親人的痛苦:這是人類共同的命運。無須再對她說什麼,她自己一路走來的經驗,已經讓她看得很清楚。她體悟到存在的法則,諸行無常,有生必有死,生死輪回不已。

  佛陀就這樣治療了她的迷執,讓她接受世間的實相。積撒.苟答彌不再拒絕相信她的孩子已經死亡;她了解死亡是一切衆生的命運。佛陀就是使用這樣的方法治療哀傷逾恒之人,帶領他們走出無法自拔的迷惘,他們一直在裏面以自己個人失落的狹隘觀點,來看待這整個世界。

  有一次,有個人在悲歎父親的死亡,佛陀問他是指哪個父親:此世的父親,或前世的父親,或更前世的父親。因爲如果他想悲傷,他就應該對其他父親也感到悲傷才對(Pv.8; Jat.352)。另一次,一個哀傷逾恒的人清醒過來,是因爲佛陀向他指出他的兒子會轉世,他只是在對一具臭皮囊痛哭而已(Pv.12; Jat.354)。

  走出喪子的迷惑,出家得解脫

  在積撒.苟答彌(kisa Gotami)從迷惑中走出來之後,她帶著孩子冰冷的屍體到墓地埋葬,然後回去找佛陀。佛陀看到她時,問她是否有找到芥菜籽。「尊者!芥菜籽之事已經解決,」她回答:「請准許我出家受戒。」于是大師對她說以下的偈(gatha):

  若人心深貪愛著,

  執迷子女與牲口,

  死亡將會擄走他,

  如水淹沈睡村民。(Dhp.287)

  由于她的心已在喪子煎熬中成熟,因此一聽到這首偈便見到實相,成爲入流者。佛陀同意她加入比庫尼僧團的請求,遂將她送往女衆道場,她在那裏出家並且受具足戒,成爲比庫尼。

  出家之後,積撒.苟答彌精進修行與研究教法。有一晚,她看見油燈噴濺火花,她頓時體悟到生死輪回就如燈火燃燒一樣。世尊知道她究竟解脫的時機已成熟,便來找她並對她說了一首短頌:

  若人壽百歲,

  不見甘露道,

  不如生一日,

  得服甘露味。(Dhp.114)

  當她聽到這幾行偈時,當下便斷除一切結(samyojana)①,成爲阿拉漢——解脫者。

  贊歎與賢聖爲友的利益

  在《長老尼偈》她的偈中,積撒.苟答彌描述佛陀給予她的大喜悅。因此她贊歎與賢聖爲友的利益:

  大聖常對世人贊,

  清淨道侶之可貴。

  藉由淨道侶之助,

  愚人亦可成智者。

  人應得善知識助,

  如此彼智方可長。

  藉由善知識之助,

  彼能解脫一切苦。

  人應了知四聖谛:

  痛苦與苦之集起,

  然後痛苦之息滅,

  以及滅苦八正道。(Thig.213-215)

  女人的痛苦與解脫的喜悅

  積撒.苟答彌(kisa Gotami)從她親身的經驗,知道清淨道侶之可貴,因爲慈悲的佛陀,諸道侶中最清淨者,曾將她從可怕的輪回痛苦中拯救出來。在記載于《長老尼偈》她的解脫偈(gatha)中,積撒.苟答彌描述女人特有的各種痛苦。人們唯有了解她所說女人的痛苦,才能體會到她對佛陀的感激有多深,他爲她指出解脫之道:

  調禦丈夫說:

  女人之痛苦。

  妻妾苦亦然。

  有人曾生子,

  失望割彼喉;

  怯者服毒藥。

  嬰兒難産時,

  母子皆不幸。(Thig.216-217)

  積撒.苟答彌在偈結尾不是悲歎,而是勝利的呼聲,表達她找到解脫與免除一切痛苦的喜悅:

  正道是吾所修習,

  趨向無死八聖道。

  吾觀察佛法之鏡,

  由此吾覺悟涅槃。

  拔除身刺釋重負,

  一切應做皆已辦。

  長老尼翅舍誦此,

  彼爲心真解脫者。(Thig.222-223)

  「粗衣苦行第一」的比庫尼

  我們在《相應部》中也找到積撒.苟答彌(kisa Gotami)所說的一組偈(gatha),事關她和魔羅的一段對話。有一天,魔羅前來幹擾她禅修,這是魔羅最喜歡做的事,無論對方性別爲何。他以一個偈奚落她:

  汝既喪失汝愛子,

  爲何愁容枯坐此?

  獨自進入叢林中,

  汝在尋找某人嗎?

  積撒.苟答彌自忖:「這首偈是誰所誦,是人或非人?」然後她想到:「這是魔羅,他說偈是想要激起我心中的恐懼、不安與慌張,讓我出定。」于是她回答:

  我已走出喪子痛,

  因此不再尋找人。

  吾既不憂亦不悲,

  我也不怕你,朋友。

  一切喜怒皆已斷,

  無邊黑暗已破除。

  征服死亡之大軍,

  吾住漏盡無余中。(SN 5:3)

  從她稱呼魔羅爲「朋友」,即可看出她的無懼與平等心,魔羅已失去他過去所被認知的真實性,因此無選擇地只好消失。積撒.苟答彌比庫尼,從她個人的悲劇升華到最高聖果,被佛陀稱贊爲比庫尼中「粗衣苦行第一」者(AN 1, chap.14)

  原注

  [1]出處:《法句經注》(針對第114頌),Thig. vv. 213-223與注釋:Ap. ii. 3:2。見BL, 2:257-260。

  譯注

  ①結(samyojana):將衆生綁在生死輪回裏的煩惱。共有十種:(一)欲貪結;(二)色貪結;(叁)無色貪結;(四)嗔恚結;(五)我慢結;(六)邪見結;(七)戒禁取結;(八)疑結;(九)掉舉結;(十)無明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