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
繼續我們的故事,現在要回來看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來到十字路口之後,他去了哪裏?如前述,當兩個沙門分手時,大地被他們的出離功德威力所震動。
佛陀放光等待馬哈咖沙巴
佛陀察覺到大地的這次震動,知道那意味著有傑出的弟子正要來找他。在未通知任何比庫的情況下,他獨自上路,走了五裏路去見未來的學生——這個慈悲的舉動,後來一直受到贊頌(Jat.469,序)。
在王舍城與那爤陀之間的路上,佛陀坐在多子塔(Bahuputtakacetiya)旁的榕樹下,等待未來的弟子到達。他並未像普通沙門一樣坐在那裏,而是展現一切莊嚴的佛光。
他放光照亮八十公尺方圓,整片樹林變成一片光明,他並示現叁十二種大丈夫相。當馬哈咖沙巴到達時,看見佛陀坐在那裏,充滿覺者之光,他心想:「這一定就是我要尋找的老師!」
他走向佛陀,匍匐在他的腳下,大聲說道:「世尊,佛陀,是我的老師,我是他的弟子!世尊,佛陀,是我的老師,我是他的弟子!」
完成出家與受戒
佛陀說:「馬哈咖沙巴!若有人不知、不見,卻對象你一樣誠心的弟子說:『我知、我見』,他的頭將會裂開。但馬哈咖沙巴,我已知而說:『我知』:我已見而說:『我見』。」然後,他給馬哈咖沙巴下述叁個告誡,作爲他的首次正式佛法開示:
馬哈咖沙巴!你應如此訓練自己:(對于僧團中的年長,年幼與年紀中等者,我都要存有慚愧心。(無論我聽到什麼教法是導向善的,我都應專心聆聽,檢視它、思維它,並全心吸收它。「于身念處正念樂住,我不敢有所遺忘!」你應該如此訓練自己。
根據注釋,這叁個教戒便同時完成馬哈咖沙巴的出家與受戒。
佛陀以換衣激勵修持苦行
然後,大師便與弟子一起走向王舍城。途中,佛陀想要休息而走到路旁的樹下,于是馬哈咖沙巴將桑喀帝(sanghati,重複衣,古譯:僧伽梨)摺四折,請佛陀坐在上面,「這將對我有長遠的利益」。佛陀坐在馬哈咖沙巴的衣上,並說:「你的衣拼布好柔軟,馬哈咖沙巴。」聽到這個,馬哈咖沙巴回答:「惟願世尊慈悲地接受這件桑喀帝(sanghati)!」
「但是,馬哈咖沙巴你願意穿我這件破舊的糞掃衣(pamukula)嗎?」馬哈咖沙巴欣然地回答說:「當然,世尊,我願穿世尊的糞掃衣。」
這次交換衣服,對馬哈咖沙巴尊者來說極不尋常,那是其它弟子所無的殊榮。注釋書解釋佛陀和馬哈咖沙巴換衣,是想激勵他從加入僧團開始,就遵循頭陀(dhutanga)苦行。
雖然佛陀在覺悟之後,譴責極端苦行爲盲目之道,是「痛苦,無知與無益的」,但他並不反對符合中道架構的苦行。真正的中道不是一條輕松舒適的高速公路,而是孤單與陡峭的,需要舍離渴愛,且要忍受艱辛與不適。
因此,佛陀鼓勵那些真心致力于根除最微細渴愛者,受持頭陀行——誓願過簡單、知足、出離與精進是生活,他經常贊歎那些遵守這些誓願的比庫。
古老的經典一再贊歎幾種苦行:只持叁衣(並拒絕多余的衣服);只穿糞掃衣(拒絕在家人提供的衣服);堅持只靠托缽乞食維生(拒絕用餐邀請);只住在森林裏(拒絕住在城裏的寺院)。在注釋裏,這些苦行被延伸爲十叁項,在《清淨道論》討論禅定生活的部分,對此有詳細的解釋。㈡
佛陀給馬哈咖沙巴的衣服是從墳場撿來的裹屍布所做成,當他問馬哈咖沙巴是否願意穿那件衣服時,他是含蓄地問他是否願意貫徹包含(糞掃衣)在內的頭陀苦行。
終身堅持嚴厲的苦行
當馬哈咖沙巴確認自己願意穿那件衣服時,他的意思是:「是的,世尊,我願意貫徹你希望我采用的苦行。」從那時起,馬哈咖沙巴終身都堅持嚴厲的苦行,甚至一直到老年,仍持守年輕時許下的誓願。
之後,有次佛陀宣布馬哈咖沙巴是諸比庫中「苦行第一者」(AN1,Chap.14),這圓滿了馬哈咖沙巴在過去百千劫前所發下的本願。在馬哈咖沙巴出家與換衣之後,僅僅七天,他就證得所追求究竟的阿拉漢果,內心解脫一切煩惱。過了很久之後,當他對阿難達談起這件事時,他說:
朋友!我猶如欠債者在鄉間乞食七天,然後在第八天,阿拉漢的無漏智便在我心中生起。(SN 16:11)
原注
㈠這個故事是接續SN 16:11的注釋
㈡見叁界智尊者(Nyanatiloka)編,《佛教詞典》(Buddhist Dictionary),dhutanga-詞解釋。尤其《清淨道論》第二章都是在談論這個主題。
譯注
①桑喀帝(sanghati):叁衣之一,即大衣,爲正裝衣,托缽或奉召入王宮時所穿之衣。僧團准許比庫擁有叁種衣,除桑喀帝(sanghati)之外,還有郁多羅僧(uttarasanga),即上衣,爲禮拜,聽講,伍波薩他(uposatha)時所穿用。第叁種衣是下衣(antaravasaka),是日常工作時或就寢時所穿著的貼身衣。
②糞掃衣(pamsukala):即「墳堆衣」。「糞掃」意指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塵土之上的,或指被視如塵土可厭的狀態。「糞掃衣支」是十叁頭陀支其中一支,比庫受持此一頭陀支,可舍棄對多余之衣的貪著,而能少欲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