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馬哈摩嘎喇那之死
佛陀是在一個完美控製的禅定中,①在許多弟子的圍繞下平靜地入滅。沙利子是在父母家裏入滅,也有衆多比庫隨侍在側,同樣很安詳。阿難達在一百二十歲入滅,由于不希望增加別人籌辦葬禮的負擔,因此他以叁摩地(samadhi,定)火②將自己身體燒光。
慘死的聖者
考量世尊與這兩位弟子安詳地入滅,人們可能會想馬哈摩嘎喇那應該也是在平靜的環境下入滅,可是馬哈摩嘎喇那的入滅卻很不相同——他是慘死的,但這並未動搖他堅定與安詳的心。
馬哈摩嘎喇那在他的朋友沙利子之後兩個星期去世,于迦底迦月(十至十一月)秋天的新月日。佛陀的「大寂滅」,發生在吠舍佉月(Vesakha,五月)的滿月夜,在他兩位上首弟子去世半年後入滅,當時佛陀八十歲時,而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去世時是八十四歲。
提到馬哈摩嘎喇那死亡的情況有兩個出處,《法句經注》(vv.137-40)與《本生經注》(Jat.523)。雖然這兩個來源的要義相同,但它們的細節仍有所差異,這無疑是因爲口傳過程綴飾的緣故。本書是以《法句經注》爲主,至于與《本生經注》的差異,則以注記方式說明。⑴
外盜因忿恨而謀殺
由于佛陀是位善巧的老師,能引導無數人入解脫門,因此馬嘎塔(Magadha)國的人民大都從其他沙門教派幡然改宗,轉向佛陀與僧團(sangha)。有一群裸行外道,對于他們的特權遭到剝奪忿恨不平,遂將矛頭指向馬哈摩嘎喇那尊者。
他們認爲馬哈摩嘎喇那以神足通的議論,說他看到佛陀的正直信衆們,轉生天界而享受快樂;其他教派的信徒,則因不持戒而在惡道受苦,以此將他們的信徒導向佛法。這些外道因爲失去信徒,而想除掉馬哈摩嘎喇那。他們不檢討自己的責任,卻一味地怪罪這位偉大的弟子,並嫉妒、憎恨他。
這些沙門不敢自己去殺馬哈摩嘎喇那,而想假借他人之手,去幹他們那惡毒的勾當。他們從信徒那裏募集了一千個金幣,然後去找一幫匪徒,以金錢來交換大弟子的生命。
那時,馬哈摩嘎喇那獨自住在位于王舍城外,仙人山(Isigili)黑石窟的森林孤邸(kuti)。在與魔羅相遇後,他便知道自己的末日已近。在享受過解脫的喜悅後,他如今覺得身體只是個障礙與負擔,因此不想用神通延長壽命到一劫結束。
當他看見匪徒接近時,便知道他們的目的,于是運用神通從鑰匙孔溜走。匪徒到達時,那裏只剩下一間空屋,他們四處尋找,卻不見馬哈摩嘎喇那的蹤影。翌日,他們又回來,但這次長老升到空中從屋頂逃脫。這幫匪徒隔月又來,始終都未抓到長老。(在《本生經》的版本中,匪徒接連六天都回來,直到第七天才抓到他。)
馬哈摩嘎喇那並非因爲怕死而逃脫,他使用神通躲避盜匪,並非爲了保護他的身體,而是爲了免除凶手們可怕的謀殺業報,那可能會讓他們墮入地獄。他給匪徒時間去避開可能犯下的罪業,以此開脫他們的命運。
過去的惡業成熟
但他們對金錢的貪欲如此強烈,隔月(或如《本生經》所說在第七天)又堅持回來。這次他們的堅持是「有回報的」,因爲在那一刻,馬哈摩嘎喇那突然失去主宰身體的神通。
這次突然的改變,是源自于他在遙遠的過去世所造的可怕惡業。許多劫以前,在某個前世中,馬哈摩嘎喇那曾殺害父母(然而,在《本生經》的版本中,他在最後一刻懸崖勒馬,放了他們)。
那次的重罪,使他墮入地獄無數年,但業報仍尚未了結。如今在他性命攸關的時刻,殘余的業力突然成熟,讓他必須自嘗惡果。
馬哈摩嘎喇那了解他已無選擇,只能順從命運。匪徒進來,將他打倒,並「猛擊他的骨頭,直到它們碎如微塵爲止。」然後,在認爲他已死亡之後,將他的身體抛入一堆灌木叢中後逃走,急著想去領賞金。
向佛陀告別
但馬哈摩嘎喇那身體與心的力量非常強大,他尚未向死亡屈服。他恢複意識,並借由定力,淩空來到佛陀面前,宣布他即將般涅槃。佛陀請他爲僧衆作最後開示,他遵照指示,且展現神通奇迹。然後頂禮世尊,回到黑石窟,進入無余涅槃。(《本生經》的版本較實際地刪除最後開示,且馬哈摩嘎喇那就在佛陀腳下斷氣。)
在他生命的最後混亂中,過去的業迅速成熟,但那只能影響他的身體,而無法動搖他的心,因爲他不再認同經驗上的自我。對他而言,別人認知爲「馬哈摩嘎喇那」的那個五蘊,就如無生命的身體一樣陌生。
彼等洞見妙寶相,
如觀箭上之毛端,
彼視五蘊如陌路,
不視它們爲自我。
彼等觀察因緣法,
如同陌路且無我,
既已洞見妙寶相,
如觀箭上之毛端。 (Thag.1160-61)
然而,馬哈摩嘎喇那生命最後的插曲,顯示神通仍不敵因果業報。只有佛陀才能控製施于他身上的業報,做到沒有任何事能導致他提前死亡。
以法爲皈依處
佛陀在他的上首弟子們入滅後不久,說:
過去那些聖者、正自覺者、世尊,也和我擁有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一樣,擁有雙賢弟子。未來那些聖者、正自覺者、世尊,也會和我擁有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一樣,擁有雙賢弟子。
比庫們,妙極了,不可思議!想想那些弟子,他們謹遵世尊教法而行,謹遵他的建議而行,是四衆的善友,受他們喜愛、尊崇與禮敬。
沙利子與馬哈摩嘎喇那是如此傑出的弟子,佛陀說,在他們去世之後,僧團對他來說像是空虛的。有這麼一對賢能的弟子存在很不可思議,而同樣不可思議的是,雖然他們很賢能,但兩人去世之後,佛陀並非悲傷與恸哭。⑵
接著,佛陀繼續受到兩位上首弟子的崇高德行所激勵,勉勵追隨佛法的人,要作自己的島嶼,以法爲皈依,不要尋求其他的皈依處,並勉勵他們要完全信賴四念處有力的幫助。那些真誠發願,沿著八正道而行的人,一定能超越充斥在輪回中的所有黑暗面。世尊如此向我們保證。
原注
⑴ 見BL,2:304-8。
⑵ SN 47:14。
譯注
① 佛陀在宣說最後的教戒之後,即入初禅,從初禅起,依次入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從第四禅起,依次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處起,入滅受想定。然後,再從滅受想定起,依次入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從空無邊處起,依次入第四禅、第叁禅、第二禅、第一禅。然後,再從初禅起,依次入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最後,佛陀從第四禅起入涅槃。
② 叁摩地火:叁摩地(samadhi,定,古譯:叁昧)是正定,定有水、火種種不同。身體發出火焰的叁摩地(samadhi),稱爲「火界叁摩地」、「火定」,有火葬屍骸之意。佛陀入滅時,即以叁摩地火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