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節錄)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節錄)

  唐罽賓叁藏般若等譯

  太虛大師述

  庚二 答解

  辛一 標釋四恩

  壬一 總標

  “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何以故?世間之恩有共四種: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王恩,四、叁寶恩。如是四恩,一切衆生平等荷負。”

  你所說知恩報恩的道理,是片面的,不是普遍完全的。就報父母恩而論,亦未完全明白。須知世間之恩有四種:所謂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叁寶恩。此四恩皆是平等荷負一切衆生的,個個衆生皆要報此四恩。

  壬二 別釋

  癸一 父母恩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爲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爲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璎珞衆寶衣服,栴檀沈香立諸房舍,百寶莊嚴床臥敷具,療治衆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經于十月,行住坐臥受諸苦惱,非口所宣。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憂念之心恒無休息。但自思惟:將欲生産漸受諸苦,晝夜愁惱。若産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遂致無常;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事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其子發聲如聞音樂,以母胸臆而爲寢處,左右膝上常爲遊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長養之恩彌于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逾于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爲光,悲母之恩亦過于彼。”

  “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墜,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微複速于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爲度衆生,現爲男女饒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爲報母恩,經于一劫,每日叁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于胎中,口吮乳根,飲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皆與其子,珍妙衣服亦複如是,愚癡鄙陋情愛無二。昔有女人遠遊他國,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漲力不能前,愛念不舍母子俱沒。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以是因緣,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爲所依故;二名能生,經曆衆苦而能生故;叁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莊嚴,以妙璎珞而嚴飾故;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爲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衆苦故;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子故。善男子!于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爲富;悲母不在名之爲貧;悲母在時名爲日中,悲母死時名爲日沒;悲母在時名爲月明,悲母亡時名爲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所謂父母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與樂,是把你教養成人,給你種種家業、財物、學問、道德,使你自覺、自立、自治,這都是父恩之處。而母恩在拔苦方面尤大,如在幼小時期,有病及種種饑渴、寒熱諸苦惱事,而母一一能去其苦惱。其實父母都有慈悲之恩,不過在特勝的方面有父慈、母悲的不同罷了。在母親方面,慈悲的意義格外深切,往往在畜生之類只知有母,而人類在理性上才知道有父的恩在。社會上往往有忤逆不孝之子,不但不報父母慈悲之恩,而且不知父母慈悲之恩的所在,甚至有去殺害父母之生命者,這簡直比畜生還不如!假若能知母恩,即是菩提種子。因爲要報母恩,對母即有親愛孝順之心,能把利己之心轉移到知報母恩心上去,則不會有極端利己的行動。因爲知報母恩,即能稍去自私心而去孝養父母,即是人間道德的根本。由此推而廣之,菩薩心也就是如此,不惜犧牲個人的幸福,而去代衆生勞苦,使衆生得幸福。所以,大乘菩薩行是以衆生爲父母,由大悲心而生起救衆生苦惱之事業。

  西藏佛教所傳,修菩提心從修大悲心起,這有兩種辦法:一、將利己精神轉移到爲法爲人而利他,則大悲心自然生起;對公共利益,比個人還來得重要。二、知母恩而報恩,凡稍有知覺的人,乃至高等動物,皆可感覺到母恩,由母恩而推觀一切衆生皆曾爲我之母,皆必要使之安樂,則非發大菩提心不可。所以若修大悲心,菩提心便會自然而生;否則,我愛障害,雖有知識亦不會應用到善的方面去,且反增長我慢等煩惱。若能修大悲心,自然能做出利人事業來,“無我”,不會僅是好聽的名詞。若能至誠勤修大悲心,我執的心也自然會消滅了,也沒有惡取空的病了,這才是發大菩提心的出發點。

  今且再爲種種比較,令知母恩之深重:假若有人以種種物品供養恭敬一切有學問、有道德諸超人者,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品供養母親,倒比前面供養諸超人等的功德要多百千萬分。這是顯現供養功德的大小。講到真正報母恩,縱使你每天割身上肉來孝養父母,亦還不能報父母一日之恩,因爲初在母胎中,始經十月受諸苦惱,既出母胎之後哺乳長養成人;故這種恩德,報之難盡。中國向有的割股療親,亦是此類了。

  世間人子,往往在生日歡樂,勝過平常。實不應以生日爲歡樂,當知生我之日,即生母極苦之日,能作如是想,必可不作忤逆。若有拂逆母意處,使母生不安之念,那就很容易墮落;雖有金剛、天人亦不能救護。人生最有幸福的事,即是父母在堂,所以人生的幸福不幸福,以父母存留爲標准。

  父母之恩很多,報之難盡,與其向外去供養諸上善人,不如在家供養父母。古雲:家中有二尊佛,即父母之謂。以供佛供母,在福上沒有差別;唯要求出世的法,則非供佛不能。

  癸二 衆生恩

  “善男子!衆生恩者,即無始來一切衆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于多生中互爲父母。以互爲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如是昔恩猶未能報,或因妄業生諸違順,以執著故反爲其怨。何以故?無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爲父母,所可報恩互爲饒益,無饒益者名爲不孝。以是因緣,諸衆生類于一切時亦有大恩,實爲難報;如是之事,名衆生恩。”

  吾人從無始以來,流轉叁界、五趣生死海中,輪回不息。因之,各個衆生皆有恩于我,皆曾作過我的父母;衆生皆即父母,故衆生之恩即同父母之恩。因爲曾爲父母,所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與現在父母一樣。往昔之恩未報,此生應該要報。

  在世間往往有同類相殺,異類相殺,好像以我爲刀俎,以彼爲魚肉,欲食則取食之,沒有悲憐之念。若知都有難報之恩,即非起大悲心不可。此衆生恩,即爲社會恩。此中雖但由父母恩推廣來說,然社會恩應包括親戚鄰裏、師長、朋友、同事、同業、同學、同一國民、同一民族、同一人種、同爲人類、同爲有情等,這都是有極密切關系的。在有情方面說,牛代耕、馬代步、犬司夜、雞司晨,總之,凡是能互助增益的因緣,都要順其所需而爲之資助,這才是報恩。由此,人類都要互相饒益,對于社會民族都要去施與利益。這種報衆生恩的心理,是人人皆要具足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