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律思惟八法
禅修開示
上座部佛教學院 cittara長老開示
阿那律的父親是甘露飯王。阿那律的兄弟是摩诃男,阿那律是釋迦族王子中最大的一位,王子們都很尊重他。摩诃男跟阿那律說:「佛陀出家,釋迦族才有人出家,我們一起去出家吧。」阿那律等六人跟隨佛陀出家。憂波離到佛陀處剃頭出家。這六位王子出家,阿那律在第一個結夏雨安居得天眼通,但他並未得任何道果。提婆達多第一個雨安居證世間禅定。他是累積十萬波羅密圓滿者,他遇見佛陀,在第一年,最多得證天眼通,但沒有辦法證得任何道果。
有一年,佛陀在庵婆園,那裏有一個恐怖的鹿園,佛陀在那裏安居。阿那律住在文提國的竹子林,(因那裏有很多竹子,因此得此名稱),他在這裏過第二個雨安居的用意是想要在這裏證得道果。他每次都很用功去思惟法義甚深奧,普通人無法理解思惟,只有不舍生命去尋找的人才有辦法得到。阿那律從第一個雨安居到第二個雨安居結束間並未證得任何果位。
阿那律用功二年,並沒有任何進展,他開始愚思惟第一個法義深奧,我自己用功這麼多,也沒有進展,這個法是少欲之人能得到,多欲之人是無法得到的。我們對于食物衣服等資具必須少欲,生活資具貪求多是無法證得法的。
第二個思惟:法只有知足的人才可得到,不知足的無法證得法—四資具知足,用功修行,即可得到法。如果太多貪求是無法證得法的。
第叁個思惟:這究竟法-究竟涅槃,在寂靜用功修行者才證得,一個喜歡聚會者是無法證得法的。要找一個寂靜之處—山林、樹下、竹棚下、沒有人出入地、,那是心靈安甯之處。在人群中有多各別差需求不同,無法精進用功,只有獨處在寂靜之處修行才有辦法證得。
第四個思惟:只有願意爲了修行而舍棄生命之人才可證得法。一個懶惰者是無法證得的。早期長老的修行方式即使因修行身體坯掉,不要緊; 身上肉因 修行而粉碎也不要緊; 行禅時腳因用功而斷除也不要緊,未脫離欲之前不吃不喝地用功。Mahānaga大龍長老,他修六年苦行,沒有睡覺,也沒有坐,只有走路,六年未證得甚深法義。往後十七年用功,共二十叁年之後,才證得究竟法,也不跟任何人說話,口含一口水,任何人也不回應。如此徹底用功之人才可證得,懶惰是沒辦法證得的。
第五個思惟:究竟法是只有一個正念具足者才可證得。所有的念都在氣息之中,念念不斷才有辦法,念與氣息結合,行住坐臥 念與氣息結合,四威儀中,用功不可間斷。首先要證得究竟法要忍受身苦,不可投降,不要間斷,念力強的人才可證得,念弱之人是無法證得的。
第六個思惟:只有禅定者,才可證得,沒有禅定者是無法證得。定有近行定、安止定、剎那定,要用安止定或四禅定才能證得。
准備定 近行定 出入息如煙一樣、棉花,在鼻子頂端或嘴唇間出現灰色或光或強光
1. 不是暗淡 近行定
2. 禅相向心穩定
3. 禅相不會消失---安止定。持續很多,擴大,將心放在禅相的中心頂,安止1-3小時---安止定<禅那定>。有定之人才可證得究竟法。
第七個思惟:只有智慧的觀慧者才有辦法證得,無觀智者則無。到第四禅定可修觀,首修色業處,對像是究竟法—色法與名法。名法較深奧,要先從色法入手。色法共有28色法,即是四大和四大所造色的24色。四大是非常明顯的,是最好用來修學的。第一地大的特相是:硬、粗、重、軟、滑、輕。看地會變成地遍。牙齒互咬,發現硬; 舌頭抵牙齒或手碰頭發, 發現粗; 身體坐時重量下垂,發現重; 舌頭軟軟—軟; 滑—手抹泡沫;輕-手指輕輕地移動。第二水大的特相是流動和黏著。第叁火大的特相是熱和冷;第四風大的特相是推動和支持。
佛陀觀阿那律有這些思惟,佛陀以神通來到阿那律面前,佛陀說這七個思惟都是善男子應有的思惟,佛陀告訴阿那律第八個應思惟的法。
第八個思惟:如果有人以欲、慢、邪見之五欲功德貪著,增加不斷輪回,這樣的人是無法證得的。這是讓我們不斷輪回的法,去除我慢,才有辦法證得究竟法的。
阿那律在第一安居得天眼通時,有點我慢,佛陀勸告阿那律應去除我慢 。在第叁個雨安居阿那律同樣地回到這個山林,思惟這八法南繼續用功,證阿羅漢。
此經的宗旨:佛陀告訴什麼樣的人可證得究竟法。
結論:這八種人可證得究竟法:1.少欲之人。2.知足之人。 3.在寂靜處用功修行。4.甯舍生命,精進用功。5.不間斷的念。6.具有禅定 。7.有觀智。8.去除欲、慢、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