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的滅盡
當煩惱的因滅時,苦就可以滅盡。在[雜阿含53經]裏佛說:
「 聚落主大姓婆羅門聞......白世尊曰:沙門瞿昙!何論何說
佛告婆羅門:我論因、說因。
又白佛言:雲何論因?雲何說因?
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婆羅門白佛言:世尊!雲何爲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佛告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于色,贊歎于色,染著心住,彼于色愛樂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是則大苦聚集。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婆羅門白佛言:雲何爲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佛告婆羅門:多聞聖弟子于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于彼色不愛樂、不贊歎、不染著、不留住。不愛樂、不留住故,色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滅世間,是名有因有緣世間滅。婆羅門!是名論因,是名說因。
婆羅門白佛言:瞿昙!如是論因,如是說因。」
在[雜阿含57經]裏佛教導有次第每一蘊分十六種,共八十步驟來觀察破除五蘊:「 當善觀察諸陰(蘊),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我已說如是法。觀察諸陰。而今猶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樂、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進,得盡諸漏。若複善男子于我所說法,觀察諸陰。勤欲、勤樂、勤念、勤信。彼能疾得盡諸漏。
愚癡無聞凡夫于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爲行。
(1)彼行何因?(2)彼行何集?(3)彼行何生?(4)彼行何轉?
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
(5)彼愛何因?(6)彼愛何集?(7)彼愛何生?(8)彼愛何轉?
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
(9)彼受何因?(10)彼受何集?(11)彼受何生?(12)彼受何轉?
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
(13)彼觸何因?(14)彼觸何集?(15)彼觸何生?(16)彼觸何轉?
謂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
彼六入處無常、有爲、心緣起法。彼觸受、行受。亦無常、有爲、心緣起法。
如是觀者,而見色是我,不見色是我;而見色是我所,不見色是我所;而見色在我,不見色在我;而見我在色,不見我在色。(結論)
(如是觀者,)而見受是我,不見受是我;而見受是我所,不見受是我所;而見受在我,不見受在我;而見我在受,不見我在受。(結論)
(如是觀者,)而見想是我,不見想是我;而見想是我所,不見想是我所;而見想在我,不見想在我;而見我在想,不見我在想。(結論)
(如是觀者,)而見行是我,不見行是我;而見行是我所,不見行是我所;而見行在我,不見行在我;而見我在行,不見我在行。(結論)
(如是觀者,)而見識是我,不見識是我;而見識是我所,不見識是我所;而見識在我,不見識在我;而見我在識,不見我在識。(結論)
(如是觀者,)複作斷見、壞有見、不作斷見、壞有見。
(如是觀者,)而不離我慢。不離我慢者,而複見我。見我者即是行。
(81)彼行何因?(82)彼行何集?(83)彼行何生?(84)彼行何轉?
如前所說,乃至我慢。(如是重複再觀80次共160次)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不見我在色、受、想、行、識)。疾得漏盡。」
法增比丘,20/4/2009澳洲佛寶寺。
願衆生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