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佛度衆生渡過生死苦海
在《雜阿含1025經》裏記載一則佛度一個未證果的年輕比丘在死前證阿羅漢果的故事:“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年少新學,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識,獨一客旅,無人供給,住邊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時有衆多比丘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學,乃至疾病困笃,住邊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無活。善哉世尊!往彼住處,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即日晡時(午後),從禅覺至彼住處。彼病比丘遙見世尊,扶床欲起。”
“佛告比丘,息臥勿起。”
“(佛言:)雲何比丘,苦患甯可忍不?如前差摩迦修多羅(Sutra)廣說。如是叁受(苦樂不苦不樂),乃至病苦但增不損(病比丘答病苦有增無減)。”
“佛告病比丘: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得無變悔耶
”
“病比丘白佛:實有變悔,世尊!”
“佛告病比丘:汝得無犯戒耶?”
“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實不犯戒。”
“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爲變悔?”
“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過人法(對于超越凡夫的法),勝妙知見,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終之時,(未)知生何處?故生變悔。”
“佛告比丘: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雲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識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複問比丘:于意雲何,有眼識故有眼觸,眼觸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雲何比丘,若無眼則無眼識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複問比丘: 若無眼識則無眼觸耶?若無眼觸,則無眼觸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
”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故比丘,當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終,後世亦善。”
“爾時世尊,爲病比丘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去。”
“時病比丘,世尊去後,尋即命終,臨命終時,諸根喜悅,顔貌清淨,膚色鮮白。.....“”
“(佛言:)諸比丘!彼命過比丘是真寶物,聞我說法,分明解了,于法無畏,得般涅槃。”。
《法句義疏》卷一裏記載一位名叫帝須的年青比丘,在病床上聽佛開示佛法後,從凡夫直證阿羅漢果的真實故事,他聽完後就圓寂了。這帝須可能就是這位病比丘。
爲什麼這麼容易證悟呢?從十二緣起還滅門來看:六入處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識滅→識滅故→行滅→行滅故→無明滅→無明滅故→憂悲惱苦生老病死滅。佛引導著病比丘的意念到了識滅的地步,他所做的工作就是放下舍棄識及意念,心中清清楚楚的明白這識及意念不是我或我的。因此他舍棄了那識,再也不會投胎去了。爲什麼這些聖者能做得到呢﹖因爲他們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心中無有疑惑,所以清淨的智見一生起就證果了。雖然他已得了重病而死去,凡夫死時身體異常,腐爛,惡臭,膿腫,消瘦,但是這位比丘死時卻“諸根喜悅,顔貌清淨,膚色鮮白。”這是怎麼回事呢?凡夫執著身體是我,我的,因此他們受病的折磨,乃至于死。聖者生起正見,放下了對身體的執著,不執著身體是我,我的,因此他們不受病的折磨,業報就報銷了,雖然死了,那身體就如在睡著一般,反而“諸根喜悅,顔貌清淨,膚色鮮白”,因爲那只是一個身體,與我無關。在那時候,他的意識明白,眼耳鼻舌身五根壞時,意門就不會運作,意識的基礎是在于身體,既然身體無常,不是我,而那依靠無常的身體的意門與意識,當然也不是我,因此心對意識的執著就斷了,他就證了阿羅漢果。他有執著他證阿羅漢果嗎?當然沒有,他要是執著于證阿羅漢果,至多只是證得須陀洹果。因此佛才說:“彼命過比丘是真寶物,聞我說法,分明解了,于法無畏,得般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