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濟曆曼南達尊者由重病痊愈
“具壽濟曆曼南達(Girimananda)感染嚴重病疾,因此具壽阿難前往佛所,頭面禮足,坐于一邊已,告訴世尊說:
世尊!具壽濟曆曼南達感染嚴重病疾,爲了憐憫他,願世尊能前往看望他。
佛說:阿難!你可以代我前往看望他,向他唸誦十種觀修法,那位濟曆曼南達比丘聽完後病就會好的。
是那十種觀修法呢?觀修無常想;觀修無我想;觀修不淨想;觀修危厄想;觀修舍棄想;觀修遠離想;觀修滅想;觀修對世間的厭倦想;觀修諸行無常想;和正念出入息。
.....那位具壽濟曆曼南達聽完後,病馬上好起來,具壽濟曆曼南達因此由重病痊愈。”([濟曆曼南達經]---[增支部10.60])
當我們生病的時候,身體受到疾病的折磨,我們當時心中所想的只是“我的身體病了”這就是不正思惟,不如理作意,因此我們在身苦之外,再受心的執著之苦。那就是苦上加苦!濟曆曼南達比丘當時也不例外。佛陀通過阿難傳法給他,濟曆曼南達比丘聽完後,病馬上好起來。
這裏邊的奧妙在那裏呢?觀修無常想是“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正觀身體是無常,舍棄對它的執著。觀修無我想是“眼是非我,色相是非我;耳是非我,聲是非我;鼻是非我,香是非我;舌是非我,味是非我;身是非我,觸是非我;意門是非我,意境是非我。”正觀身體是非我,舍棄對它的執著。觀修危厄想是正觀身體是“此身諸多苦楚,此身諸多危厄,衆多疾病由此身起,諸如:眼視疾,耳聞疾,鼻疾,舌疾,身疾,頭疾,耳疾,口疾,齒疾,咳嗽,哮喘,支氣管炎, 胃炎,發熱,胃病,昏暈,腹瀉,紅腫,腹絞痛,麻瘋,膿腫,淋巴結核,肺痨,羊癫,皮膚病,癢,瘡痂,澀疹,疥瘡,內外出血與黃疸,糖尿,痔瘡,腫瘤,潰瘍;疾病由膽汁所引起,由痰所引起,或由風所引起;四大不調;天氣所引起;自身舉止不審所致;他人加害;業果成熟;冷,熱,饑,渴,大便,小便等。” 舍棄對身體的執著。觀修舍棄想是正觀“不容一毫欲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斷滅它。他不容一毫嗔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斷滅它。他不容一毫害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斷滅它。他不容任何時候之惡念,不利之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斷滅它。” 正觀身體的真相,舍棄對它的執著。觀修滅想是“此是寂靜,此是殊勝,即是寂止諸行法,放下一切執取,滅絕貪愛,滅盡,涅槃。” 正觀身體的真相,舍棄對它的執著。觀修出入息是“正念入息,正念出息。長入息,知道我長入息;長出息,知道我長出息;短入息,知道我短入息;短出息,知道我短出息;正念知道我全息入息,如是善學;正念知道我全息出息,如是善學。靜止身行入息,如是善學;靜止身行出息,如是善學。體驗喜入息,如是善學;體驗喜出息,如是善學。體驗樂(輕安)入息,如是善學;體驗樂(輕安)出息,如是善學。體驗心行(受想行)入息,如是善學;體驗心行(受想行)出息,如是善學。體驗靜止心行入息,如是善學;體驗靜止心行出息,如是善學。體驗心靜入息,如是善學;體驗心靜出息,如是善學。體驗心知足(止與觀)入息,如是善學;體驗心知足(止與觀)出息,如是善學。心定(四禅)入息,如是善學;心定(四禅)出息,如是善學。心解脫(五蓋)入息,如是善學;心解脫(五蓋)出息,如是善學。觀察(五蘊)無常入息,如是善學;觀察(五蘊)無常出息,如是善學。觀察遠離入息,如是善學,觀察遠離出息,如是善學。觀察滅入息,如是善學;觀察滅出息,如是善學。觀察舍棄入息,如是善學;觀察舍棄出息,如是善學。”正觀身體的真相,舍棄對它的執著。
濟曆曼南達比丘放下對身體的執著, 病因而馬上好起來。爲什麼呢?這個身體是我們的業,也是我們的業報,從無始以來,每一世我們以色身造作無數之業,又再下一世回來受善惡之報,當濟曆曼南達比丘放下對他的色身的執取後,業就消了,因此他就病愈了。法就是法,不一定要聽佛親口說的,就算是經過第二者的傳誦也一樣有效。舍利弗從馬勝比丘那聽到佛法而證果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