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寶經(寶經Ratana Sutta)

  叁寶經[1]

   (寶經Ratana Sutta)注釋

  ([寶經]-[小誦經]-[小部]-[南傳大藏經])譯者不詳,法增比丘1999年潤飾及2005年注釋)

  天空或地上,衆生[2]來聚集,願衆生安樂,汝等應谛聽,如來[3]所說法,(千萬劫難遇)。

  天地諸神祗,汝等應谛聽,人民日與夜,獻奉諸供品[4],應慈愛彼等,精進施佑護。

  于此處他界,或于諸天上[5] ,無論何種寶[6],難與如來等,唯于佛陀[7]中,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釋迦[8]之聖者,親證般涅槃[9],解脫于貪欲,無生[10]最尊上,別無有他法,可與其比倫,實爾達摩[11]中,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佛陀所贊歎,修定念相繼,淨念無間斷[12],(可證殊勝果),實爾達摩中,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四雙八輩[13]者,賢者所稱贊,佛陀之弟子,施彼得大果[14],唯諸僧伽中,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喬達摩[15]教中,離貪比丘衆,堅心勤修持,進趨不死城,享受涅槃樂,于諸僧伽[16]中,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如石柱[17]立地,不爲四風撼,佛子見聖谛,真信亦如是,唯諸僧伽中,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了解聖谛人,極崇八正道[18],世尊之教法,具最上智慧,彼諸難調服,亦不受八生[19],于諸僧伽中,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慧眼證道者,遠離于叁法[20],謂身見[21]懷疑[22],戒取諸邪儀[23],解脫四惡趣[24],不作六逆罪[25],于諸僧伽中,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由諸身口意,彼所作惡業,悉皆不覆藏,智慧見道者,若造新惡業,實爲難思議,于諸僧伽中,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猶如叢林頂,初夏花盛開[26],佛陀微妙法,指引涅槃路,教證臻至善,唯于佛陀中,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無比至善者,真知[27]善施舍,圓滿戒定慧[28],廣演四真谛[29],唯于佛陀中[30],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不顧于過去[31],不欣于將來[32],永斷于生死,貪欲不再生,命盡如油燈,油耗而寂滅[33],于諸僧伽中,具足如斯寶,由此真谛故,願一切安樂。

  (佛說此經己,爾時薩迦天王等聞法歡喜,頂禮叁寶,願一切衆生,信受奉行,得大安樂,即于佛前,以偈而贊叁寶曰)[34]:

  天空或地上,來集此神祗,我等應敬禮,圓滿佛陀尊,人天所崇敬,願一切安樂。

  天空或地上,來集此神祗,我等應敬禮,圓滿達摩尊,人天所崇敬,願一切安樂。

  天空或地上,來集此神祗,我等應敬禮,圓滿僧伽尊,人天所崇敬,願一切安樂。

  注:( )括號內之文句原文沒有。

  注釋:

  1.[叁寶經]也叫[寶經]。關于此經的來源,各注釋書所說的是因爲吠舍離(Vesali)城先發生饑荒,而後鬼怪和蟲災爲患,造成許多人死亡。居民惶恐不安,在不知所措時,有人提議邀請佛陀從王舍城來此解難,離車國(Licchavi)的皇族立即派人去王舍城邀請佛陀,佛陀接受了邀請,與衆多比丘到時,吠舍離城即下了一場大雨,把饑荒餓死的死屍都沖走了,空氣也清新了,佛陀于是開示此經,並命阿難陀在吠舍離城四處誦念此經,並以佛缽遍灑誦經水,鬼怪受不了,都逃離吠舍離城,此城居民才恢複安甯。

  2.衆生包括叁界裏欲界的六道衆生,色界及無色界的十六種衆生。這些衆生包括一切的胎、卵、濕、化的四生。

  3.如來,Tathagata,“如”指如實知一切相,如實斷煩惱,如實說正覺法;“來”是成就解脫。乘如實道而成就正等正覺。

  4.人們都在日夜祭祀天神,爲了祭奉甚至造了衆多殺業。他們不論順境或逆境,都在向各種神明禱告,祈求平安吉祥,但幾乎沒人會想,這些天神也是貪瞋癡跟人一樣嚴重的衆生,他們一樣會死,佛未涅槃前,有善根的衆天神尚且向佛求教,因爲他們知道佛的偉大,是大智大覺者。天神死時會有五衰耗之相∶頭上花萎,衣裳垢穢,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衆天女厭離)。

  5.天上是指從四天王天(Catumaharaja)以上至色究竟天(Akanittha)的二十四層天。其中有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樂天;色界十八天∶即梵身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少福天,福生天,廣果天,和五阿那含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及無想天。

  6.寶是Ratana的義譯,Ra指吸引,ta指引導,渡過。意爲依叁寶而得渡過輪回之生死苦海。

  7.佛陀是自己覺悟生死輪回之真相並擺脫輪回之苦和渡過輪回苦海的大聖者,他能宣示四聖谛及教導八聖道修行法的無上正等正覺者,他也是值得受人類及天神供養的應供者,他已調服及斷除所有大小微細的煩惱,故此他無有任何世間的系縛。因此他有十個名號∶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8.釋迦是指釋迦族,聖者是指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牟尼意爲寂靜,即釋迦族的寂靜者。

  9.涅槃,Nibbana的音譯,意爲寂滅,指一切煩惱的熄滅,包括求生的欲望。請看下面的詳細解釋。

  10.無生,阿羅漢,辟支佛與佛皆證無生,不再在叁界裏受生。生是指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及化生。往生去西方極樂世界仍未脫離輪回。

  11.“達摩”是指“法”,巴利文Dhamma。泛指佛覺悟之法;有叁法印、四聖谛、八正道、十二緣起法等。

  12.“淨念無間斷”是指定的境界,心中無有想念,只有正念。

  13.四雙八輩即是∶向須陀洹道及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及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及阿那含果,向阿羅漢道及阿羅漢果。請看下面的詳細解釋。

  14.布施是六度或六波羅蜜之一(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禅定、智慧),也是十度之一(布施、忍辱、持戒、精進、出離、真實、決意、慈、舍、智慧),大果是指阿羅漢果。布施也是六隨念之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本經所涉及的就是六隨念,它們是修行人們生于天界的主要原因,並能趣向涅槃。

  15.喬達摩是Gotama是釋迦牟尼佛的俗姓,佛俗姓名爲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otama。

  16.僧伽,巴利文Sangha,指四雙八輩修行者,這可能包括出家的五衆∶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及式叉摩那(Sikkhamana);和在家的五戒優婆塞(Upasaka)、優婆夷(Upasika);及八戒白衣男、白衣女。

  17.“石柱”是仞利天(叁十叁天)的天王帝釋的主要柱子一般高而堅固。注釋書所說的是豎立于城內或城外的高大八角木柱或磚柱;柱基極深;不易動搖;用以保佑城市。

  18.四聖谛裏道谛的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

  19.證初果(Sotapana,須陀洹果)的聖者,只會回來人天道受生七次就涅槃,所以說不受八生。

  20.這叁法是十結(Samyojanas)的前叁結∶即是懷疑、戒禁取、和身見。

  21.身見是五下分結的主要煩惱,即執取於身爲我或我所有的邪見。

  22.懷疑也是五下分結的一個煩惱,即對叁寶,業報,後世,修道採取懷疑的態度,它也是邪見之一。

  23.戒取諸邪儀即戒禁取,即對修道執取某種形式或宗教儀式的邪見。

  24.四惡趣是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Asura)。

  25.六逆罪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團、邪信。

  26.這是比喻佛法如森林裏叢林頂盛開的花。

  27.佛陀是真正知道諸法實相的無上正等正覺者。

  28.戒定慧學,即是叁學;戒學、定學、及慧學。

  29.四真谛,即四聖谛;苦谛、集谛、滅谛、及道谛。

  30.黃謹良所譯的[小部]譯作“如是法寶,是最上寶。”

  31.執著于過去有一個我的心已經熄滅。

  32.執著于未來有一個我的心不再生起。

  33.覺者的心猶如一盞油盡燈滅的枯燈,再也點燃不起來。所有履行八正道者都會證涅槃。佛陀說完此句,手指著一盞供給某某天神的油燈,那油燈即刻熄滅。

  34.佛陀宣說完此經,仞利天王帝釋(Sakka,薩迦天王)就法喜充滿,因此就說了這最後叁偈,贊頌佛寶,法寶,及僧寶。注釋書說明佛陀命阿難陀在吠舍離城一連七天宣說此經。

  法增比丘注于馬來西亞吡叻州高烏鎮祥雲山崇聖寺寮房,

  佛曆二五四九年九月十八日。願衆生安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