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流分與入流的道次第 1 親近善知識▪P3

  ..續本文上一頁報。如是,不行梵行不得盡苦。若作是說。隨人所作業,則受其報。如是,修行梵行便得盡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雲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於意雲何?此一兩鹽能令少水鹹叵飲耶?答曰:如是,世尊!」凡夫的業就如以一兩的鹽置于一杯水中,水鹹不可飲,唯有依靠修習梵行才能滅盡衆苦。

  因此我們要常常忏悔以往所造的惡業,靠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來改良自己,就能在現世減少惡業的果報。因此佛在《中阿含.鹽喻經》裏說∶「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雖作了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雖負百錢,不爲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爲主所縛。雲何有人雖負百錢,不爲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爲主所縛?謂負債産業無量,極有勢力,彼以是故,雖負百錢,不爲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爲主所縛,是謂有人雖負百錢,不爲主所縛,乃至千萬亦不爲主所縛。如是,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雲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彼於現法設受善惡業報而輕微也。」

  在南傳的課誦本裏,有天天向叁寶忏悔的文句:「從我的身口意,對于佛、法與僧,我所作諸惡業,請求佛、法與僧,容受並原諒我,所犯整個過失,將來對佛、法、僧,我會更加謹慎。」通過時時這麼的忏悔念誦,一個認真的行者自然而然地會培養起正念,它能協助增長善法。要有效地做好忏悔,還要靠對戒有深入的認識。一直堅持做好守戒的工作,因爲一失去正念,就會導至犯戒,一犯戒就要馬上忏悔,犯甚至輕微的戒有臉部發燒的感覺,心裏感到不安。要有強大的慚愧心,不要害怕承認錯誤,天天好好地做下去,以後犯戒就會少了。心也就會慢慢地清淨起來。配合忏悔的工作,我們還要多積集善業的資糧,這些包括皈依,持戒,布施供養,忍辱,慈悲心,愛護生命,精進修道,禅定(四色界及四無色界定) ,修慧,弘揚正法等等。這些就是《鹽喻經》裏所謂的加入多水的比喻。就這修善而言,連佛陀他本身都行善不息。佛言:「我于二法依止多住:雲何爲二﹖(一)于諸善法,未曾知足;(二)于斷(正斷)未曾遠離。于善法不知足故,于諸斷法未曾遠離故,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終不舍離,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終不休息;未曾于劣心生歡喜,常樂增進,升上上道,如是精進住故,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等。」(《雜阿含987經》)

  成就初果的條件---四不壞淨或法鏡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我們應當如何成就入流或初果呢?

  佛陀在柯堤卡難提村向阿難陀開示法鏡法門 (Dhammadasa)時說 (時間是在涅槃前幾個月):「何爲法鏡?阿難陀,聖弟子,深信佛寶,如是念佛功德:此實是如來,應供者,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深信法寶,如是念法住;此法爲佛善解,自覺,實時效應,可尋思,導引涅槃,智者自明;

  深信僧寶,如是功德;世尊弟子實爲善行,正行,慧行,此四雙八輩聖人應受布施,供養,恭敬,爲世間無上福田。

  如是此人具福德,聖者喜愛,(戒)不破,不立(穿),無染,無垢,自在,智者贊歎,無欲望之染,趨向正定。」(《相應部 Samyutta Nikaya,預流相應十八經》。)

  這個法門指示我們應對叁寶作正確的信仰,佛弟子具足法鏡的修持可以自己預知下一世。「惡道生已盡,不生畜生道,不墮地獄道,亦不生餓鬼,吾已證初果,不複會退轉,趣向等正覺。」

  1.于佛不壞淨

  在《南傳課誦本》裏的譯文:「至尊的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 佛、世尊。他以最高智慧,親證而後一律平等的開導于此界的天神、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與人們,使他們依教奉行;他所指示之法,前善、中善、後亦善。詞義具足,教示梵行,清淨高尚,了解經義,配合修行,以證完善與圓滿的行爲。我最虔誠地禮敬世尊,于世尊,我俯首頂禮。」

  在《南傳佛隨念課誦》裏的譯文:「佛無盡及卓越的美德,獨自無師自證,斷除一切煩惱纏結,意識完全淨化,無有任何汙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覺悟叁界衆生輪回的真相,自證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的導師具足八種自在(世間、法、名聲、福嚴、欲、精勤、變大、變小),明行具足,叁學圓滿。善逝度過輪回苦海,到達無憂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語,善巧開導衆生。世尊透澈明了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真相,自調禦並善于調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無上導師,福德圓滿。佛的智慧廣闊無涯,慈悲于一切衆生,他的一切美德無以倫比。佛陀展示給我們知道的是,他從凡夫修習十波羅蜜圓滿而成正覺,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導衆生同證圓滿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議,他無上智慧證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在《增一阿含經 (卷1)十念品第二,一》記載:「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衆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雲何爲一法?所謂念佛。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衆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

  在《增一阿含經(卷11) 叁寶品第二十一,一》裏記載:「有叁自歸之德。雲何爲叁?所謂歸佛第一之德。歸法第二之德。歸僧第叁之德。彼雲何名爲歸佛之德?諸有衆生,二足,四足,衆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複醍醐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此亦如是。諸有衆生,二足,四足,衆多足者,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至尼維先天上,如來於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諸有衆生承事佛者,是謂承事第一之德,以獲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在《增一阿含經(卷47)禮叁寶品第五十,一》:「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禮拜如來神寺者,當行十一法禮如來寺。雲何為十一?興勇猛意,有所堪故。意不錯亂,恒一心故。當念專意,諸止觀故。諸念永息,入叁昧故。意及無量,由智慧故。意難觀察,由其形故。意淡然靜,由威儀故。意無流馳,以名稱故。意無想像,由其色故。梵音難及,由柔軟響故。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拜如來寺,當具此十一法禮如來神寺,長夜之中,獲德無量。」

  在《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二結禁品第四十六,叁》:「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就十力,自知爲無著,在大衆中能師子吼。轉於無上梵輪而度衆生。所謂此色,此色習,此色盡,此色出要。觀此痛,想,行,識;識習,識盡,識出要。因是有是,此生則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受緣有,有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因此五陰之身,有此習法,此滅則滅,此無則無。無明盡行盡,行盡識盡,識盡名色盡,名色盡六入盡,六入盡更樂盡,更樂盡痛盡,痛盡愛盡,愛盡受盡,受盡有盡,有盡死盡,死盡愁,憂,苦,惱皆悉除盡。

  

  比丘當知,我法甚爲廣大,無崖之底,斷諸狐疑,安隱處正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勤用心不令有缺,正使身體枯壞,終不捨精進之行,繫意不忌,修行苦法,甚爲不易,樂閑居之處,靜寂思惟,莫捨頭陀之行。如今如來現在善修梵行,是故,比丘,若自觀察時,思惟微妙之法,又當察二義,無放逸行,使成果實,至甘露滅盡之處。若當受他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唐其勞,亦使父母得其果報,承事諸佛,禮敬供養。

  在《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二結禁品第四十六,四》:「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十種力,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雲何爲十力?於是,如來是處如實知之,非處如實知之。復次,如來處所,知他眾生因緣處所,受其果報。復次,如來知若幹種界,若幹種持,若幹種入,如實知之。復次,如來若幹種解脫,無量解脫,如實知之。復次,如來知他眾生智慧多少,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知他眾生心中所念,如實知之。有欲心知有欲心,無欲心知無欲心,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知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知有愚癡心,無愚癡心知無愚癡心,有愛心知有愛心,無愛心知無愛心,有受心知有受心,無受心知無受心,亂心知有亂心,無亂心知無亂心,散心知有散心,無散心知無散心,少心知有少心,無少心知無少心,廣心知有廣心,無廣心知無廣心,無量心知無量心,有量心知有量心,如實知之。定心知有定心,無定心知無定心,解脫心知解脫心,無解脫心知無解脫心。復次,如來盡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一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億百千生,無量生,成劫,敗劫,無數成敗劫中,我昔生彼處,名是,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憶如是無數宿命之事。復次,如來知眾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觀眾生之類,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行所種,皆悉知之,或復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造邪見業,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復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名爲天眼清淨,觀眾生類所趣之行。 復次,如來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如來有此十力,名爲無著,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於梵輪。

  

  雲何如來得四無所畏?欲言如來成等正覺,若有眾生,欲言知者,則無此處。若復有…

《入流分與入流的道次第 1 親近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